反問句,又稱反詰句,是疑問句的一種,也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把答案寓於問話中並加以強調,對方從問話中思考出答案的句式。 並增強語氣和說服力。 為了加強語氣而轉化成反問時,為了不削弱所表達的強烈感情,必須使用能夠表達這種強烈感情的感嘆號來維持。ー維基百科
上面是反詰句的解釋,相信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對這個句型一點也不陌生,我這兩天在滑手機時隨便都可以從留言中看到,例如:
但除了最後這個之外,其它的語句通常都是明知故問,如果真的是以惇惇善誘的態度,希望聽的人能夠自己想到答案,那也就罷了,但大多不是。
大多人丟出反詰句時的態度,隱藏著的台詞是「連這都不知道,你也太蠢了吧。」在這個情況下,並不會成功造成你跟對方溝通的進展,只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惡意,變得害怕或是憤怒,讓溝通無效。
這樣的話語是一種攻擊,並不是用問句隱藏起你的不滿,對方就感受不到。而當人們遇到攻擊,被激起戰逃反應時,大多會有兩個情況:
針對提出的問句,給了一個不是提問者心中答案的答案,這個答案是否正確依情況而定,但很多時候不是提問者佂住不知道該怎麼回,就是兩邊「不是」來「不是」去,然後吵得更兇。
由於感受到提問者的不滿,因此只好順著提問者的問題,選出答案,但根本也不知道答案的原因,只會留下一個吵架、好兇的印象。
就我自己來說,若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有具體事情的情況,被對方丟出反詰句,我會儘可能依我所知道的事實,將反詰句當成一個正常的問句來回答,無視對方心中是否有正確答案。
但若是較抽象,或是跟情感有關,或是跟親近的人,那大多都只能用逃的方式來應對。
因此我非常討厭反詰句,我認為這個句型除了教學外,在現代沒有任何適合應用的場合,除非你想讓對方不爽,那這個句型用下去通常就可以吵起來了。
所以,如果想吵架,或是想在話頭上壓過對方,那用反詰句就是一個選擇。不然其實如果已經有答案了,更有效率的溝通,應該是直接把你想的答案說出來,讓彼此有討論對答的空間。
「永和塞得要死,為何不直接買北市?」
「永和塞得要死,我建議直接買北市。」
兩句都有表明立場的意思,但上句挑戰意味濃厚,下句則顯得平和許多,如果有不同看法的人,也比較容易在這個氣氛下提出自己的論述。
「我不是說過了嗎?你怎麼會忘記?」
「我記得我有說過啊,你是不是忘記了?」
「怎麼」是一個需要對方解釋的提問,但語境下,其實提問者只是想指責對方竟然忘記了,對回應者來說,大部份都很難解釋。那不如用「是不是」來創造一個對方好回答的語境,仍然可以維持不滿的情緒,但要生氣或聽對方的解釋,都還有空間。
我認為問句,就只是提問你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比較直接單純。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的資訊來源、價值判斷、過往經驗都有許多不同,即使是再親密的人,也會有你沒有問過的想法。
因此除非在教學的情境下,有專業的事項要討論,不然無論是非正義、喜好標準,甚至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對不同人可能都有不同解讀。用反詰句來要求對方順著提問者的答案回應,是縮限了可能被打開的視野。
這是需要練習的,但不需要練習太久,就可以熟悉地運用在生活中了。我相信這樣說話的人,也會比較受歡迎。
因為習慣,所以我們丟出反詰句是最直覺的,也最容易以「我只是問你」或「我這個人講話比較直接」來掩飾說者講話並沒有試著體諒對方。因為幾乎所有內容,同樣一個意思,都會有比較善意的說法。而通常說「我只是講話比較直接」的人,也都知道他說出來的話會傷人,但他並不在意對方受傷,所以沒有打算練習「讓對方不受傷」的說話方式。
而我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至少我想到「分手」這個內容,很難有比較善意的說法…
好,最後這個比較特別,一般的哏句型應該是「善良在哪裡?美德在哪裡?番號又在哪裡?」說出這句話的人,應該會真的期待對方給出番號,但又不便明說,所以用開玩笑的方式遣責對方應該要給出番號。在理解的同溫層中,這倒不像是譴責,而是取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