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過我看電影《驕傲大聯盟Pride》的觀影感想,不過,《驕傲大聯盟Pride》除了精彩的劇情以外,電影裡還出現了三首經典的工運歌曲,包括《Bread and Roses》、《There Is Power in a Union》以及《Solidarity Forever》,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三首歌曲。
《Bread and Roses》麵包與玫瑰
這首歌出現在電影裡有一段,當罷工陷入低迷時,一位礦工的太太在集會中唱了這首歌,從她開頭之後,其他礦工太太們也一起加入大合唱,大家的鬥志也被激勵起來。這首歌叫做《麵包與玫瑰》。
《麵包與玫瑰》這首歌是源於1912年的美國麻州勞倫斯市的紡織廠女工大罷工。1912年,美國麻州先前已通過週工時降為54小時,且不得減薪,然而麻州勞倫斯市的紡織廠卻聯合大減薪,於是紡織廠的移民女工們自1912年1月11日起進行野貓式罷工,訴求:「加薪15%、週工時54小時、維持固定工資而非使用獎金制」,並喊出口號“We want bread and roses too.”在女工們發動野貓式罷工後,國際工會組織IWW很快就調派組織者前來協助,包括為了避免違法爭議而移動罷工糾察線、安置罷工者的小孩至鄰近城市的罷工同情者家中等等。警察的強烈鎮壓仍然不減女工們的鬥志,參與罷工的人數超過兩萬人,遍及四十多個地區的移民工。
同年2月24日,一名警察在當地火車站攔截一名要送往其他地方安置的罷工者小孩,還毆打婦女小孩,因此上了全國新聞,連國會都要求展開聽證調查,給資方很大的壓力,迫使其中最大的一間紡織廠於3月12日接受罷工的大部分訴求,其他紡織廠也陸續跟進,於是罷工成功。
美國詩人James Oppenheim因此有感而發,寫下詩作《麵包與玫瑰》,首次刊登於《美國雜誌》(The American Magazine)1912年12月刊,其後詩作經過多次譜曲,成為了這首經典工運歌曲《麵包與玫瑰》。
我們先前曾經介紹過的英國左翼導演肯•洛區,他有一部名作《麵包與玫瑰》,敘述的是一群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的移民清潔工,在工運組織者的協助下,進行罷工的故事,片名取作「麵包與玫瑰」,想來也是在致敬美國勞倫斯紡織廠移民女工大罷工事件吧!
這個「麵包與玫瑰」的意象也出現在《飢餓遊戲》系列電影中,例如:凱妮絲的重要戰友彼特在被飢餓遊戲抽中前是麵包店小開,他曾經在凱妮絲快餓死時,丟給她一塊麵包,救了她一命;對比於史諾總統總是在胸前插著一朵白玫瑰,以至於凱妮絲對史諾總統的印象總是「人未到,玫瑰香先到」,這個形象也可以往前追溯到《飢餓遊戲前傳》中,年輕時的史諾總統即使家道中落,祖母依然堅持在陽台上種玫瑰,並讓史諾在出席重要場合時配戴。麵包象徵了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玫瑰則象徵了人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尊嚴」。
還有我的頭貼就是一朵玫瑰,大家注意到了嗎?
《There Is Power in a Union》團結有力量
這首歌出現在電影的片尾曲。《There Is Power in a Union》是Billy Bragg創作的歌曲,首次發行於他 1986 年的《Talking with the Taxman About Poetry》專輯中,如今已是經典工運歌曲之一,也被多部電影引用,更是《驕傲大聯盟》的片尾曲。歌詞大意是:我們今天的進步都是踩在過往工人的血淚上,我們必須團結,才有力量對抗不義的資方剝削與欺騙,為母親和孩子們帶來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There Is Power in a Union 》其實有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是工運人士,也是IWW成員的Joe Hill,在1913年創作的歌曲,那首歌可說是IWW的非正式會歌。
Joe Hill是IWW的組織者與吟唱歌手,創作過很多抗爭歌曲,也因為他「以歌曲做為一種武器」的能量太過驚人,所以資本家們對他恨之入骨,找機會給他安了一個謀殺的罪名,處以死刑。他的夥伴來看他時,他說:“Don’t waste time in mourn: organize! “意思是:「不要浪費時間悼念我,去做組織工作!」
《Solidarity Forever》永遠團結
《Solidarity Forever》這首歌雖然沒有正式出現在電影裡,但是它卻一直在情節的縫隙裡冒頭。這是一首經典的工運歌曲,曲調借用了美國的愛國歌曲《共和國戰歌》,最初是IWW所創作,後來也成為許多工會的會歌。因為這首歌的旋律簡單,所以也經常被許多社運團體做各種改編。其實台灣的工運樂團黑手那卡西也曾經用這首歌的旋律改編成台語版《勞工團結歌》。
聽了這些工運歌曲的故事,有沒有覺得我們現在的社畜人生,和全世界的工人都聯繫起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