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總是會有一些面對想要的東西,而需要付出對應的代價的選擇。這世界上大多數的核心在交換,拿出可以給予的,交換更想得到的。只有愛,大多是父母的愛與情人的愛,才可能打破這個交換的守則,再來可能就是一些對志願無悔付出的信仰了吧。
曾經我很重視公平,但很多時候這種交換中的付出,得到的回報不符合預期,就會很難過。難過久了,長大了,也會找到一些方式來應對。
對我來說,具有明確目標時,付出的代價會想試著去計算是否合理,是否在方法上能順利達成,以及我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小到扭扭蛋,我願意花多少錢去扭到我想要的?大到控制手上的演出製作不要超支,我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有什麼籌碼可以拿來交換?
當一切都被擺在天秤上比較時,獲得的與付出的無情對比,常會讓人笑不出來
這很痛苦,因為常常失敗,真的,超常在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那麼想要的情況中左右為難。於是學會看開、放下、接受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十一,不然揹著太多不滿怨恨好像人生都失去了希望一樣,這方面我還滿慶幸自己的記性不好,比較容易忘記。
但除了接受之外呢?我也曾經想總不可能我做的事都是無用的吧?過程中的一切切實地在我的生命中發生過,總是會有回頭來幫助我,讓我感謝當時的自己的時候吧?(雖然也有那種痛恨當時的自己的時候)
印象中看過的電影《真愛每一天》在這件事上讓我感觸很多,那是一部最終在講活在當下的電影。我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調整出來的想法是:我想做「做這件事本身就會讓我有收穫」的事。
很棒的電影,讓我想了很多,也試著去改變自己
例如買書本身很快樂,如果書不好看但我獲得了買書的快樂,以及知道這個作者下次不要碰的經驗;又例如寫計畫書雖然很痛苦,但寫計畫書的過程中,又不斷地讓我重新整理自己對於這個案子的想法,最終當我在跟別人說明時,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很完整清楚的說明;又例如為親密的人做某件事,做這件事的當下是我展現愛的方式所以光是做這件事我自己就可以得到滿足,對方的回應若是好的則加分。
不過也時常遭遇挑戰,還有很多的不足得學習。
洗碗本身不討厭,但過程也的確沒什麼收穫,頂多就是可以清空腦袋很平靜;為親密的人做的事情若對方的回應是負面的,則會加倍檢討自己是否用錯的方式展現愛;幫貓清貓砂只是為了解決讓貓不要亂大小便。這樣的事情似乎就真的只能接受了。
說到最後,發現回到了俗語說的「歡喜做,甘願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長愈大,愈覺得有些俗語還是能解決思考上的煩燥,但並不是發生了才把這個話拿來套,當下心情不好時只會更不爽,在做事前把這樣的話當前提,即使最後沒有達到預期,也比較釋懷。
可能這樣太鄉愿,太容易放過自己,但在這個努力不一定成功的世界裡,我自己還是得要保有一點樂觀的動力,才有繼續活著的勇氣。
我儘量讓自己接受會遇到下雨這件事了,我繼續努力。
也希望困在某個坎的某個人,能在心裡舒服一點。
好幾年前,剛學日語一陣子,在一次去日本旅行的時候,不自量力地買了這本經典小說的日文原版,想來看。看不到一頁就放棄了,把書放在書架上長灰塵,殊不知幾年後,它真的在某個時間點上發揮了幫助,完全沒想到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