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養育孩子讓你很焦慮,推讀《放養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與其成為了不起的人,不如當個善於思考、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是一位92歲的日本阿嬤,也是一名幼兒園園長,她融合蒙特梭利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60年間培育過2800名以上的學童。



什麼是「更好」的大人?

「責任感與社會感是幸福的關鍵」。當孩子學會自己面對選擇,並承擔後果時,他們不僅更成熟,也更能適應複雜的社會。書中提到,"更好"的意思,與其說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不如說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真正感到幸福的人。而幸福的要素正是:為自己思考、做決定,以及為後果負責。

書封上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別被『非怎樣不可的育兒口號』綁架。」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各種「成功育兒法」的影響,擔心若不依照這些做法,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陷入比較的惡性循環

比如,孩子沒有像育兒專家建議的那樣每天讀很多繪本,或是沒有在特定年齡達到育兒書中的身高體重標準,甚至沒在「理想年齡」戒尿布,都會讓父母感到焦慮。因為育兒知識如此豐富,反倒讓人時刻覺得自己身為父母,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雖然,育兒資訊現在「唾手可得」,但過於豐富的信息也成為一種壓力,彷彿隨時有個聲音提醒你:「啊~還有這件事沒做到喔!」雖然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但卻也容易讓父母陷入比較的惡性循環。


raw-image

讀繪本是因為有趣,而不該為了機會教育

以繪本為例,讀繪本原本應該是件輕鬆有趣的事,但有時我們為了機會教育、傳遞道德價值觀或培養社會行為,讀繪本變得目的性太強而失去樂趣。明明孩子是因為覺得有趣才會想讀,而不是為了學到什麼道理。

關於繪本、體重、戒尿布等「指標性」里程碑,社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完美家長」的形象,好像每一步都必須精準到位,孩子才能健康聰明又快樂。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不應該被「完成某項任務」的壓力所淹沒。


從讀育兒書,到讀太多育兒書

說來有趣,知識雖讓我焦慮,但正是閱讀這些有智慧的書籍,幫助我緩解了焦慮。例如,我選擇以「不相信小孩到18歲還會繼續穿尿布」的心態面對孩子還沒戒尿布的階段XD

放輕鬆,不去給孩子或自己太大壓力,事情自然會水到渠成,這對雙方都是一種溫柔的方式。


raw-image

最好的教養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培養孩子穩定而安心的情緒,大過所有的填鴨式學習。
大川阿嬤提倡教養應以情緒穩定為核心,而非追求表面成就。
當孩子心緒穩定了,有一天自然會主動學習自己想學的事情。

如法國哲學家西蒙·韋伊在《扎根》中提到人對參與有意義行動的先天渴望的觀念,人都會想要自己能「做」什麼、為世界有所影響及貢獻,這是天性。這種渴望源於人的本能,所以,請避免胡亂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就是不主動、不愛學習啦~

而教育孩子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相處和諧,這是穩定而安心的來源。請隊友們一併知悉!謝謝(・ω・)人(・ω・)



結語

也許知識帶來的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當我們擁有信念,並建立起內心的篤定,資訊就能成為支持,而非枷鎖。這樣的心態對孩子也極為重要,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放鬆,不會急著「達標」,也不需成為別人眼中的樣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無形中也塑造了他們未來的幸福能力。

老子說的道法自然、不強求,一切都有自己的時機與規律;育兒又何嘗不是如此?
自由自在,並非是放任,而是以身作則,亦是父母願意放下比較心,珍惜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別忘了,我們之於孩子,不過是年歲徒長,多活幾年而已,沒有什麼好說嘴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小宇宙,選擇給他們自由生長的空間,就是在信任生命本來的節奏喔~(*´▽`人)



這本書圖書館應該借得到,如果想買電子書的話,可以用我的讀墨AP連結購買,給我一點小小的鼓勵唷!XD




💡延伸閱讀:




avatar-img
6會員
74內容數
厚積而薄發,守靜以畜養。 這是一個探索星辰與命運交織的小世界。占星、易經、書籍——這些都是通往內心深處的鑰匙。願每一次點擊,都是與自己更靠近的一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ove心櫥 的其他內容
最近看到這一本《誰說輪胎不是方形?》,想到在討論創意時,許多人常將它與「天馬行空」的「瘋狂點子」聯想在一起。然而,《誰說輪胎不是方形?》的觀念反而是:「創意是一件需要被認真看待的事。」原書英文書名其實就叫做《Serious Creativity》 更進一步點明了這一點——創意並非叛逆者的專屬
購物節總是讓人心癢難耐,無數折扣訊息、優惠活動像海嘯般襲來,好像不買就會錯過什麼人生大事似的。然而,當我們從瘋狂消費的潮流中抽身,不妨靜下來翻翻一本書——《窮得有品味》。
有時候,讓別人贏,反而會讓你自己更強大。作者帶著我們重新思考「贏」和「輸」的定義,並且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透過讓別人成功來增進你自己的影響力,改善人際關係,甚至獲得更多的尊重。
在傳統觀念中,財富往往被視為需要積累和儲存的資源,提到財富自由,我們可能會試圖透過省錢、節儉來改善財務狀況。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最近看到這一本《誰說輪胎不是方形?》,想到在討論創意時,許多人常將它與「天馬行空」的「瘋狂點子」聯想在一起。然而,《誰說輪胎不是方形?》的觀念反而是:「創意是一件需要被認真看待的事。」原書英文書名其實就叫做《Serious Creativity》 更進一步點明了這一點——創意並非叛逆者的專屬
購物節總是讓人心癢難耐,無數折扣訊息、優惠活動像海嘯般襲來,好像不買就會錯過什麼人生大事似的。然而,當我們從瘋狂消費的潮流中抽身,不妨靜下來翻翻一本書——《窮得有品味》。
有時候,讓別人贏,反而會讓你自己更強大。作者帶著我們重新思考「贏」和「輸」的定義,並且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透過讓別人成功來增進你自己的影響力,改善人際關係,甚至獲得更多的尊重。
在傳統觀念中,財富往往被視為需要積累和儲存的資源,提到財富自由,我們可能會試圖透過省錢、節儉來改善財務狀況。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