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養育孩子讓你很焦慮,推讀《放養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大人》

如果養育孩子讓你很焦慮,推讀《放養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與其成為了不起的人,不如當個善於思考、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是一位92歲的日本阿嬤,也是一名幼兒園園長,她融合蒙特梭利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60年間培育過2800名以上的學童。



什麼是「更好」的大人?

「責任感與社會感是幸福的關鍵」。當孩子學會自己面對選擇,並承擔後果時,他們不僅更成熟,也更能適應複雜的社會。書中提到,"更好"的意思,與其說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不如說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真正感到幸福的人。而幸福的要素正是:為自己思考、做決定,以及為後果負責。

書封上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別被『非怎樣不可的育兒口號』綁架。」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各種「成功育兒法」的影響,擔心若不依照這些做法,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陷入比較的惡性循環

比如,孩子沒有像育兒專家建議的那樣每天讀很多繪本,或是沒有在特定年齡達到育兒書中的身高體重標準,甚至沒在「理想年齡」戒尿布,都會讓父母感到焦慮。因為育兒知識如此豐富,反倒讓人時刻覺得自己身為父母,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雖然,育兒資訊現在「唾手可得」,但過於豐富的信息也成為一種壓力,彷彿隨時有個聲音提醒你:「啊~還有這件事沒做到喔!」雖然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但卻也容易讓父母陷入比較的惡性循環。


raw-image

讀繪本是因為有趣,而不該為了機會教育

以繪本為例,讀繪本原本應該是件輕鬆有趣的事,但有時我們為了機會教育、傳遞道德價值觀或培養社會行為,讀繪本變得目的性太強而失去樂趣。明明孩子是因為覺得有趣才會想讀,而不是為了學到什麼道理。

關於繪本、體重、戒尿布等「指標性」里程碑,社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完美家長」的形象,好像每一步都必須精準到位,孩子才能健康聰明又快樂。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不應該被「完成某項任務」的壓力所淹沒。


從讀育兒書,到讀太多育兒書

說來有趣,知識雖讓我焦慮,但正是閱讀這些有智慧的書籍,幫助我緩解了焦慮。例如,我選擇以「不相信小孩到18歲還會繼續穿尿布」的心態面對孩子還沒戒尿布的階段XD

放輕鬆,不去給孩子或自己太大壓力,事情自然會水到渠成,這對雙方都是一種溫柔的方式。


raw-image

最好的教養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培養孩子穩定而安心的情緒,大過所有的填鴨式學習。
大川阿嬤提倡教養應以情緒穩定為核心,而非追求表面成就。
當孩子心緒穩定了,有一天自然會主動學習自己想學的事情。

如法國哲學家西蒙·韋伊在《扎根》中提到人對參與有意義行動的先天渴望的觀念,人都會想要自己能「做」什麼、為世界有所影響及貢獻,這是天性。這種渴望源於人的本能,所以,請避免胡亂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就是不主動、不愛學習啦~

而教育孩子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相處和諧,這是穩定而安心的來源。請隊友們一併知悉!謝謝(・ω・)人(・ω・)



結語

也許知識帶來的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當我們擁有信念,並建立起內心的篤定,資訊就能成為支持,而非枷鎖。這樣的心態對孩子也極為重要,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放鬆,不會急著「達標」,也不需成為別人眼中的樣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無形中也塑造了他們未來的幸福能力。

老子說的道法自然、不強求,一切都有自己的時機與規律;育兒又何嘗不是如此?
自由自在,並非是放任,而是以身作則,亦是父母願意放下比較心,珍惜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別忘了,我們之於孩子,不過是年歲徒長,多活幾年而已,沒有什麼好說嘴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小宇宙,選擇給他們自由生長的空間,就是在信任生命本來的節奏喔~(*´▽`人)



這本書圖書館應該借得到,如果想買電子書的話,可以用我的讀墨AP連結購買,給我一點小小的鼓勵唷!XD




💡延伸閱讀:




avatar-img
Tove心櫥
7會員
92內容數
這是一個探索星辰與命運交織的小世界。占星、易經、書籍——這些都是通往內心深處的鑰匙。願每一次點擊,都是與自己更靠近的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ove心櫥 的其他內容
什麼皆可AI的時代,獲取知識從未像現在如此容易。 AI 可以總結萬千書籍,可以快速生成資訊, 然而,當知識如潮水般湧來,我們應該問自己—— 我們真正需要的,真的是更多的知識嗎?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明明很有才華,卻總覺得機會都落在那些好像才能不高,但人緣很好的人身上?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真正的成功並不來自個人能力的高低,而是取決於一個人是否能與他人合作,並對社會產生貢獻。
5/5自卑與超越
「所有人都希望你成功,可我只希望你快樂。」--作者A某。 西方有魔法,東方有符仔;西方有塔羅,東方有卜卦;西方有阿卡西,東方有觀落陰(等等,但我看了禪師不打坐YT,阿卡西的根源似乎也能追溯到佛教?)。 之前逛書店的時候,我快速掃過這本書的封面,但因為標題實在太鬧了,當時想著這應該不是什麼
什麼皆可AI的時代,獲取知識從未像現在如此容易。 AI 可以總結萬千書籍,可以快速生成資訊, 然而,當知識如潮水般湧來,我們應該問自己—— 我們真正需要的,真的是更多的知識嗎?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明明很有才華,卻總覺得機會都落在那些好像才能不高,但人緣很好的人身上?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真正的成功並不來自個人能力的高低,而是取決於一個人是否能與他人合作,並對社會產生貢獻。
5/5自卑與超越
「所有人都希望你成功,可我只希望你快樂。」--作者A某。 西方有魔法,東方有符仔;西方有塔羅,東方有卜卦;西方有阿卡西,東方有觀落陰(等等,但我看了禪師不打坐YT,阿卡西的根源似乎也能追溯到佛教?)。 之前逛書店的時候,我快速掃過這本書的封面,但因為標題實在太鬧了,當時想著這應該不是什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