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明明很有才華,卻總覺得機會都落在那些好像不怎樣,只是人緣很好的人身上?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真正的成功並不來自個人能力的高低,而是取決於一個人是否能與他人合作,並對社會產生貢獻。
原來健康的優越感,來自與人合作。
作繭自縛或孤芳自賞的人,無論才能再高,最終也可能落得「懷才不遇卻不知為何」的境地。
成功的高低=與人合作能力的高低。
書中提到:
「在人類發展的前提下,做任何事都需要為社會謀求福利。只有當一個人明白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他才會勇敢面對困難,並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若我們仔細觀察祖先留下的遺產,會發現那些都是他們對人類的貢獻。」
「正是因為人類共有的弱點、缺點與侷限,才需要彼此合作。因此,個人與整體的最大福祉,就是團結協作。」
另一篇來自方格子的作者吳九箴的覺修講堂〈共業現前,災厄來臨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也提到:「眾生互感而成的『共業場』,他的業報,也須所有投生在此共業場的眾生,共同承擔。」
人無法獨活,這世界上始終有「別人」。
我們既無法獨自安好,也不會獨自殞落,這或許正是共業的概念。
定義:當一個人未準備好面對某個問題,並深信自己無法解決時,便會產生自卑情結。
可能的行為表現:
阿德勒指出,自卑感往往會造成緊張,而「追求優越感的補償行為」必然隨之出現。
但這些補償行為的目的,並非解決問題,而是掩蓋問題。
「如果我們僅是因為害怕不如人而努力,或僅為擺脫缺陷而鬥爭,那麼成長將不會是真正的進步。」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渺小,他可能會逃到一個讓自己感到優越的環境,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強。他的努力,只是為了欺騙自己,而這種方式只能帶來片刻的成功。
而有些人,則是透過自我貶低來獲得優越感,例如過度的內疚或自我責備。
書中舉了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總是過度強調自己的誠實,甚至用異常的自責行為來證明自己是家裡「最誠實」的人。這並非要批判誠實,而是提醒我們,當看到自己或他人展現反常行為時,可以溫柔地探尋背後的原因:是否是在證明什麼?
當我們看見這一點,才能真正協助自己或他人跳出這個迴圈。
「懶惰的孩子,除非是在對抗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志向遠大且內心敏感的孩子。」
有些人將「無法超過別人」視為一種失敗。
即使他們非常成功,只要還有人比他們更好,就會如坐針氈。
布麗對此做了很直白的解釋XD
而有些人之所以拖延,是因為害怕真正開始後,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厲害。
只要維持「還沒開始」的狀態,他們就能持續保有「可能很厲害」的幻象,不用接受現實的檢視。
懶惰還有一點好處:即使做了一點點工作,也會得到別人的稱讚。
大家都能看出他的改變,並盡力激勵他繼續前進。
同一份工作,假如是勤奮的人做的,可能會遭到無視。
懶惰的人則以這種方式,生活在人們的期待中。
如此可見,那些還在用懶惰找理由的人,我們可以銳利的看見他底下潛藏的優越感即自卑。(意思就是我認真起來比你們厲害啦,但我就不認真啦!否則嚇壞你們喔!笑)
自卑是一種負面的情結嗎?其實不然。
阿德勒認為,正是因為人類感受到自卑,社會才得以進步。
因為無法飛翔,我們發明了飛機。
因為無法預測天氣,我們研發了氣象科技。
許多文明的發展,正是源於人類對自身局限的認知,而這些進步的實現,則依賴不同人才的合作。
想起在《人生四千個禮拜》中,有一段話讓我深有共鳴:
「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問:如果說你能接受成功不必在我,那麼有哪些造福世人、有遠見、投資遙遠未來的事,值得今天就做?我們都是替宏偉教堂增磚添瓦的中世紀石匠,心中明白自己永遠見不到大教堂完工的一天,但教堂依舊值得蓋。」
這段話,或許也是對阿德勒理念的另一種詮釋。
書中探討了各種自卑與優越感補償所引發的反常行為,當然,也提供了協助的方法。
最重要的,並不是冷漠地揭穿對方背後的心機
,而是以高度的同理心與好奇心,溫柔地引導當事人自己發現問題的根源。
如何做到?書裡有更詳盡的說明 XD
《自卑與超越》全書有 13 萬字,探討的議題涵蓋家庭、學校、職場、社會,甚至涉及幼兒教育、青春期心理與犯罪心理學。這本書等於是一部適用於各種場合的心理學指南。
雖然內容豐富,但敘述清晰易懂,閱讀起來不會過於艱澀。
以上分享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對心理學有興趣,我非常推薦收藏這本書,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