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顛覆自己,才能活下來!騰訊如何用微信殺死QQ,靠遊戲與支付再造帝國|怪獸科技公司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提到騰訊,你會想到什麼?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還是改變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微信?

騰訊始終秉持「拜用戶學」的理念——與其讓設計者自我滿意,不如讓用戶真正滿意。本文將回顧騰訊的成長歷程,觀察騰訊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進化,成為跨足社交、遊戲、金融科技與雲服務的全方位科技巨頭。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讓對手比你更強大?從衰退到轉型,阿里巴巴、Google如何成為生態系顛覆者|怪獸科技公司

科技界的百貨商場——騰訊

主要業務分布

騰訊的核心能力在於掌握人際關係網路,由此發展出多元業務:

  • 2B 業務:金融科技(如微信支付)、商業服務與雲服務。
  • 2C 業務:遊戲業務占比最高,成為核心基礎;社交網路如 QQ 和微信。
  • 其他領域:AI 應用於自動駕駛、醫療服務,以及通訊基礎設施的深化布局。

三大營收來源

  1. 加值服務(Value-added service,VAS):遊戲、影片、新聞、音樂等,透過收費服務變現。
  2. 金融科技:微信支付及相關服務。
  3. 廣告業務:類似 Meta 模式,利用流量帶來廣告收益。

願景與使命

  1. 願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2019 年新版)。
  2. 使命
    • 以用戶價值為核心。
    • 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與服務。
    • 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騰訊成長關鍵階段

騰訊成長關鍵階段

騰訊的初創期:從失敗到找到定位

1998 年 11 月,馬化騰、張志東等 5 位創始人在深圳南山區創立了騰訊。最初,他們的產品是「無限網路尋呼系統」,這款產品試圖結合網際網路和 BB Call,讓用戶能接收新聞和郵件。然而,隨著手機快速普及,BB Call 逐漸被淘汰,這項產品也走到了盡頭。

就在這時,馬化騰的團隊發現了新的契機。以色列推出的即時通訊工具 ICQ 風靡全球,迅速吸引了千萬用戶,並被美國線上(AOL)收購。因此騰訊受到啟發,於 1999 年 2 月推出了自己的中文即時通訊工具 OICQ,也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 QQ。

QQ

QQ

雖然市場上已有類似的產品,但騰訊觀察到中國用戶的獨特需求:網吧上網成為主流,電腦經常更換。因此,他們將好友列表和聊天記錄保存在伺服器上、而非客戶端,解決了用戶的痛點,讓 QQ 迅速累積了口碑和大量用戶。

延伸閱讀:
用戶說的一定好?PM必懂,現代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的三大關鍵|實戰篇|怪獸科技公司 S2E10.1

資金告急:QQ 的爆紅與早期困境

雖然 QQ 擁有大量用戶,但當時並沒有找到合適的變現模式,市場對騰訊的前景持懷疑態度。隨著 QQ 的用戶暴增,騰訊面臨伺服器壓力劇增的問題,而公司資金也迅速告罄。公司帳戶一度僅剩 1 萬元,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甚至考慮賣掉公司。

幸運的是,1999 年底,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開始活躍,儘管 QQ 尚未盈利,但基於國外類似產品的成功經驗,騰訊在 2000 年成功獲得了 220 萬美元的融資,並出讓了 40% 的股份。這筆資金來得正是時候,讓騰訊躲過了隨後爆發的網路泡沫危機。

探索盈利模式:QQ秀的誕生與虛擬經濟的成功

即便得到融資,盈利難題依然存在。2000 年,騰訊與中國移動「移動夢網」服務合作,推出了手機版 QQ,透過中國移動收取費用,並按 15:85 的比例分成,成為騰訊的第一個穩定收入來源。然而,這種模式過於依賴中國移動,無法完全掌控命運。

為了尋找自主的盈利模式,騰訊嘗試了廣告、會員制和企業 QQ 等多種變現方式,但效果不佳。轉機出現在借鑑韓國 Sayclub 的成功經驗,騰訊推出了虛擬道具「QQ秀」,讓用戶可以購買虛擬服飾和造型,迅速受到年輕用戶歡迎。QQ 秀上線半年,購買用戶就達到 500 萬,讓 QQ 終於找到了一種穩定且可控的獲利模式。

併購 Foxmail 整合郵件,為微信誕生鋪平道路

隨著網路技術發展,即時通訊與電子郵件的整合趨勢逐漸明顯,當時微軟的 Hotmail 相當領先,為了鞏固騰訊在即時通訊和郵件市場的技術實力,2005 年,騰訊收購了張小龍的 Foxmail。張小龍的加入,成為騰訊日後發展微信的重要轉折點。

微信時代:重新定義社交與支付

騰訊靠著 QQ 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礎,似乎已經在流量戰場上取得勝利。然而,「流量」並不等於「影響力」和「廣告價值」,尤其 QQ 用戶群主要是 25 歲以下的青少年,這些用戶在廣告主眼中被視為「低含金量人群」。

更糟糕的是,騰訊遲遲找不到自己的「媒體態度」,無法像新浪那樣掌握公共話語權,導致媒體價值無法與流量匹配,廣告收入也被新浪、搜狐、網易等對手甩在後面。

三次圈地運動與騰訊的轉折點

中國互聯網產業歷經三次「圈地運動」。第一次是在 1999 年,新浪、搜狐、網易以新聞入口站穩腳跟。2007 年後,入口網站陷入瓶頸,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靠搜尋、電商、即時通訊反超,成為「BAT 三巨頭」。

但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 2012 年,智慧手機普及引發第三次「圈地運動」。移動互聯網崛起,將用戶重心從電腦端轉移到手機端。這時,騰訊成為最大受益者,2010 年的利潤甚至超過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和搜狐的總和。然而,隨之而來的質疑聲浪和競爭對手的圍攻,最終在「3Q 大戰」中爆發。

3Q 大戰:危機與開放的轉型

2010 年,騰訊遇上 3Q 大戰,起因源自 360 指控 QQ 侵犯用戶隱私,並推出「隱私保護器」作為反制工具。騰訊隨即回應,要求用戶在使用 QQ 時必須卸載360 軟體,引發了用戶反彈,輿論隨即爆發,將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推向白熱化。

2010 年,騰訊與安全軟體公司奇虎 360 爆發「3Q 大戰」,起因是 360 指控 QQ 侵犯用戶隱私,並推出「隱私保護器」作為反制。騰訊隨即回應,要求用戶在使用 QQ 時必須卸載 360 軟體,這引發用戶強烈反彈,輿論風暴一觸即發。儘管最終法院判決支持騰訊,但公司形象在公眾眼中受損。

這場危機讓馬化騰意識到,封閉策略已難以維持,騰訊隨即宣布戰略轉型,推動開放生態、舉辦開放者大會,逐步開放 QQ 空間和應用平台,重新建立與用戶和開發者的信任,也為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有趣的是,3Q 大戰並未顛覆中國互聯網產業,反而成為 PC 時代的終結。隨著智慧手機普及,所有競爭者都轉向移動互聯網的新戰場。就在新浪微博看似將取得壓倒性優勢時,張小龍團隊推出了微信,騰訊憑藉微信成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重新站穩腳跟。

通訊工具生活平台:微信如何改變一切

2011 年,張小龍團隊推出微信,憑藉簡單的設計、免費的語音對講功能,以及「搖一搖」等趣味互動,迅速取代 QQ,成為新的社交中心。微信每月活躍用戶超過 10 億,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用。

微信

微信

隨著微信用戶的快速增長,騰訊看到了進軍支付領域的機會。微信紅包的誕生,憑藉簡單有趣的互動設計,一夜之間席捲全國,不僅讓傳統的紅包文化數位化,更促使微信支付迅速普及,成為中國數位支付的主流工具。

微信支付的崛起並非偶然。背後是騰訊對金融科技的精準布局,將支付功能無縫整合到社交平台中,滿足用戶即時支付的需求。隨著越來越多商家和用戶養成微信支付的習慣,騰訊逐步構建出一個涵蓋社交、支付、生活服務的完整生態系統。

戰略升級:AI 與雲服務崛起,從消費互聯網到工業互聯網

隨著數位生態逐步完善,騰訊的野心不再侷限於消費互聯網。2018 年,騰訊宣布「工業互聯網」戰略,正式進軍企業級服務領域,致力於協助傳統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這一轉型標誌著騰訊的業務版圖擴展到工業、金融、教育等領域,從單純的消費者服務商躍升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合作夥伴。

2019 年,騰訊進一步提出「科技向善」的企業使命,強調科技應帶來正面的社會影響,隨後大舉進軍 AI 和雲服務領域。2023 年,騰訊自主開發並推出了基礎 AI 模型「騰訊混元」,象徵在 AI 和雲計算領域的深度佈局。

回顧騰訊的雲服務發展,並非突如其來。QQ 的設計從一開始就包含雲端存儲和資訊分享功能,某種程度上,QQ 本身就是一朵雲。經過十多年的積累,騰訊在雲端技術上的能力逐漸成熟,最初用於支撐 QQ、QQ 空間、微信等海量應用的穩定運行,並向外提供雲端服務。疫情期間,騰訊會議、微信視頻號等產品廣泛應用,造福遠端工作和內容創作者,也讓騰訊的雲端技術走向實體經濟。

延伸閱讀:
「精英日課」萬維鋼《拐點》:人要比AI凶!AI顛覆世界的前夜,你如何掌握未來主導權|怪獸科技公司

從模仿到自主創新:騰訊的蛻變之路

騰訊

騰訊

回顧騰訊的成長歷程,離不開對國外模式的學習與複製。這正符合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的時光機理論,即先進國家的互聯網模式被引入中國,百度對應 Google,阿里對應亞馬遜,而騰訊則對應 Facebook。QQ 亦非開創即時通訊的第一個款體,但騰訊透過本土化的微創新,成功滿足了中國用戶的需求,在模仿的基礎上迅速站穩腳跟。

然而,模仿只是起點,隨著技術演進,行動網路時代讓 QQ 逐漸失去光彩,騰訊選擇自我顛覆推出微信,憑藉簡潔設計與便捷功能,完成了企業的「第二曲線」延伸,成功地在變革中找到新的增長動能。

這種自我顛覆的勇氣,讓騰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重生。如果當時未選擇革新自己,騰訊可能會被其他競爭者取代。正因為勇於放下舊模式,擁抱新時代需求,騰訊才能從模仿者蛻變為自主創新的引領者,持續引領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
矽谷阿雅專訪(中)老闆跟你想的不一樣!台灣要不要模仿美國科技巨頭?5大科技商業難題一次解!|怪獸科技公司

raw-image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

🔥 社群|怪獸科技公司 IG:怪獸科技公司/商管人文✖️人生職涯

📰 電子報|怪獸雙週快報:1 則熱門時事分析✖️ 2 本人生思考書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33.3K會員
502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2025/04/25
本文探討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和伊隆·馬斯克的合作與決裂。從奧特曼的童年經歷、創業歷程,到 OpenAI 的創立、轉型以及與微軟的合作,探討了 AI 發展的潛力和風險,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4/25
本文探討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和伊隆·馬斯克的合作與決裂。從奧特曼的童年經歷、創業歷程,到 OpenAI 的創立、轉型以及與微軟的合作,探討了 AI 發展的潛力和風險,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從《張忠謀自傳:下冊》,拆解張忠謀如何從德州儀器副總裁,歷經三次辭職低潮,最終在56歲創立台積電並使其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歷程,分析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商業模式、技術策略和關鍵決策,例如選擇ASML設備、與蘋果的策略聯盟等,以及台積電如何利用學習曲線理論、規模經濟和投資策略來擊敗競爭對手。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從《張忠謀自傳:下冊》,拆解張忠謀如何從德州儀器副總裁,歷經三次辭職低潮,最終在56歲創立台積電並使其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歷程,分析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商業模式、技術策略和關鍵決策,例如選擇ASML設備、與蘋果的策略聯盟等,以及台積電如何利用學習曲線理論、規模經濟和投資策略來擊敗競爭對手。
Thumbnail
2025/03/07
輝達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突破,還來自戰略選擇。在 GPU 的運算潛力尚未被業界認可時,黃仁勳率先押注 AI,建立 CUDA 生態系統,讓輝達成為 AI 產業的重要一環。然而,輝達能快速崛起、抵禦市場風暴,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黃仁勳的管理哲學。
Thumbnail
2025/03/07
輝達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突破,還來自戰略選擇。在 GPU 的運算潛力尚未被業界認可時,黃仁勳率先押注 AI,建立 CUDA 生態系統,讓輝達成為 AI 產業的重要一環。然而,輝達能快速崛起、抵禦市場風暴,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黃仁勳的管理哲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Hi 我是 VK~ 這期來聊聊 TikTok 的崛起之路。 TikTok 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在中國爆紅,擴張全球版圖。一開始,TikTok 靠著複製其他短影音產品,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解決沒人用的問題。這款不被字節跳動看好的產品,又是如何在一年後翻身、成功拓展到海外市場? 這期內容應該是有史以來
Thumbnail
Hi 我是 VK~ 這期來聊聊 TikTok 的崛起之路。 TikTok 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在中國爆紅,擴張全球版圖。一開始,TikTok 靠著複製其他短影音產品,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解決沒人用的問題。這款不被字節跳動看好的產品,又是如何在一年後翻身、成功拓展到海外市場? 這期內容應該是有史以來
Thumbnail
由得到App總編輯李翔,挖掘出六家中國企業崛起、轉型的商業觀察,在臺灣被譯為《Web 3.0 必學6個行銷戰術:年成長率500%的企業教你,該如何抓到網路商機!》,然整本內容卻絲毫與Web 3.0及行銷無關,倒是讓我們重溫了2010-2016年這個創業大爆發的年代,中國新創或巨頭一路來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由得到App總編輯李翔,挖掘出六家中國企業崛起、轉型的商業觀察,在臺灣被譯為《Web 3.0 必學6個行銷戰術:年成長率500%的企業教你,該如何抓到網路商機!》,然整本內容卻絲毫與Web 3.0及行銷無關,倒是讓我們重溫了2010-2016年這個創業大爆發的年代,中國新創或巨頭一路來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全球的科技業最近意外頻頻,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在世界各地陸續吃上壟斷市場、美帝獨大的官司,而同時中國也推出攘內政策,滴滴出行在美國下市,騰訊旗下的遊戲產業遭評為精神鴉片,面臨全面抵制。前浪未退,9月初中國主席習近平又高喊「共同富裕」,第一輪打擊的目標正是科技業。
Thumbnail
全球的科技業最近意外頻頻,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在世界各地陸續吃上壟斷市場、美帝獨大的官司,而同時中國也推出攘內政策,滴滴出行在美國下市,騰訊旗下的遊戲產業遭評為精神鴉片,面臨全面抵制。前浪未退,9月初中國主席習近平又高喊「共同富裕」,第一輪打擊的目標正是科技業。
Thumbnail
曾聽過這麼一個笑話:最早使用MSN、Yahoo massager甚至QQ的那批用戶現在多已成家立業、而當時熬夜蜷窩在網咖或宿舍沉浸在CS場上狙擊的那幫人也陸續放下AW50與刺刀回到現實生活中…但用戶們發生了變化,產品卻未能隨即調整與伴隨成長,那當然這些”產品或服務”便只能隨著時間消逝、埋葬在記憶裡.
Thumbnail
曾聽過這麼一個笑話:最早使用MSN、Yahoo massager甚至QQ的那批用戶現在多已成家立業、而當時熬夜蜷窩在網咖或宿舍沉浸在CS場上狙擊的那幫人也陸續放下AW50與刺刀回到現實生活中…但用戶們發生了變化,產品卻未能隨即調整與伴隨成長,那當然這些”產品或服務”便只能隨著時間消逝、埋葬在記憶裡.
Thumbnail
螞蟻金服起源於支付寶,目前阿里巴巴為第一大股東,公司的金融科技創新業務迅速拓展,同時也掌握大量金融牌照,與傳統金融機構深入全面商業合作融合。7M20宣佈在科創板及港交所同步上市,募集規模約為300億美金,超過沙特阿美有望成為全球年度最大IPO項目。
Thumbnail
螞蟻金服起源於支付寶,目前阿里巴巴為第一大股東,公司的金融科技創新業務迅速拓展,同時也掌握大量金融牌照,與傳統金融機構深入全面商業合作融合。7M20宣佈在科創板及港交所同步上市,募集規模約為300億美金,超過沙特阿美有望成為全球年度最大IPO項目。
Thumbnail
我看《微信傳奇張小龍》:貫徹極簡主義,堅持淬煉用戶體驗 美國總統川普在8月6日簽署兩項行政命令,要在45天後禁止所有美國民眾或企業與TikTok和其位於中國北京的母公司字節跳動生意往來。同時,也禁止美國人與微信(WeChat)及其母公司騰訊做生意。 這個消息帶來很大的震撼,也讓我想起了之前曾經讀過的
Thumbnail
我看《微信傳奇張小龍》:貫徹極簡主義,堅持淬煉用戶體驗 美國總統川普在8月6日簽署兩項行政命令,要在45天後禁止所有美國民眾或企業與TikTok和其位於中國北京的母公司字節跳動生意往來。同時,也禁止美國人與微信(WeChat)及其母公司騰訊做生意。 這個消息帶來很大的震撼,也讓我想起了之前曾經讀過的
Thumbnail
近期騰訊公布了一個讓電玩業震驚的消失,就是騰訊對白金工作室注資。  圖片來自: 鬥士工作室 Fighter Studio HK 白金工作室是日本以開發高水準遊戲著稱的工作室,代表作有魔兵驚天錄跟尼爾:自動人形,都是膾炙人口的好作品。 而這次白金工作室接受騰訊的注資,在電玩、動漫界引起不小風波。 是的
Thumbnail
近期騰訊公布了一個讓電玩業震驚的消失,就是騰訊對白金工作室注資。  圖片來自: 鬥士工作室 Fighter Studio HK 白金工作室是日本以開發高水準遊戲著稱的工作室,代表作有魔兵驚天錄跟尼爾:自動人形,都是膾炙人口的好作品。 而這次白金工作室接受騰訊的注資,在電玩、動漫界引起不小風波。 是的
Thumbnail
90年代的台灣,當下的中國 2014年心中出現離開台灣的想法,並開始對中國互聯網感到好奇;2015年頻繁來上海,到2016年成行。距離寫這篇文章也差不多過3年了,除了工作,我也在嘗試體驗、融入、理解大陸的文化及生活。 文章從2014年互聯網的野蠻生長開始....
Thumbnail
90年代的台灣,當下的中國 2014年心中出現離開台灣的想法,並開始對中國互聯網感到好奇;2015年頻繁來上海,到2016年成行。距離寫這篇文章也差不多過3年了,除了工作,我也在嘗試體驗、融入、理解大陸的文化及生活。 文章從2014年互聯網的野蠻生長開始....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都深信環境對人的影響力。當初想來大陸工作,很簡單的原因就是環境:大陸的互聯網急速成長,相關的應用不斷裂變,因為不變就等著被淘汰,玩法多到常讓我覺得驚喜。 以下整理幾個平時我常關注的微信公眾號,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都深信環境對人的影響力。當初想來大陸工作,很簡單的原因就是環境:大陸的互聯網急速成長,相關的應用不斷裂變,因為不變就等著被淘汰,玩法多到常讓我覺得驚喜。 以下整理幾個平時我常關注的微信公眾號,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近剛好在看《騰訊方法》,書中分享了騰訊在產品定位、用戶分析和敏捷開發的成功之道,以及這間企業巨頭是如何突破包袱,向創新組織轉型的故事。我個人覺得很有共鳴,對於產品經理要如何將產品打磨到極致,以及如何激勵團隊,這些都有很多細節的描述,大家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
Thumbnail
最近剛好在看《騰訊方法》,書中分享了騰訊在產品定位、用戶分析和敏捷開發的成功之道,以及這間企業巨頭是如何突破包袱,向創新組織轉型的故事。我個人覺得很有共鳴,對於產品經理要如何將產品打磨到極致,以及如何激勵團隊,這些都有很多細節的描述,大家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