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即文明的證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孟子.梁惠王上》: 『 仁者無敵 』。
《論語.陽貨第十七》: 『 鄉愿,德之賊也! 』。

證明基礎(Fundation):-

道: 通往未來的路徑。

德: 抓緊未來或擁抱使命的光明。

仁: 用柔軟的本質質地進行連接。

義: 犧牲與奉獻。

禮: 尊重的具體行為。


證明論述:

根據證明基礎,即可發現「仁者無敵」的原因,在於向上可以連接到道,德;向下可以連接到義,禮。 而鄉愿做為德性的小偷,其實自身並沒有通往未來的覺醒,只是為因應外部壓力客觀需求,心中並無原力,進而導致鄉愿蔓延,人人看不見大道,終究淪於蠻夷。 因此從鄉愿導致蠻夷出現的邏輯,再透過「德之賊」的現象,道德即文明得證。


題外補充: 

老子起初不願留下道德經,經徒弟再三懇求才留下,可能就是擔心自己的道德,讓其他人成為鄉愿。 觀照這一點事實後,我們的文明還可以更加璀璨光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32會員
948內容數
呼吸不同的空氣,彷彿自己可以從零開始重新架構,進而活出那個環境最美的可能,看見不同的最美未來。 與其說是旅行到某個地方,不如說是某個地方會帶我去旅行。
2025/04/01
意識到自在的自,不只自己。
Thumbnail
2025/04/01
意識到自在的自,不只自己。
Thumbnail
2025/03/21
只喜歡孤獨。 由於活著的下限比起別人有明顯的低落,維持高敏感心臟與神經就快要承受不住,無論是好,或著是壞。
Thumbnail
2025/03/21
只喜歡孤獨。 由於活著的下限比起別人有明顯的低落,維持高敏感心臟與神經就快要承受不住,無論是好,或著是壞。
Thumbnail
2025/03/16
原來,當我們將0視為道法的「無」、佛法的「空」時,自己全然無我還在根除自己的所有一切「有」時,只會發現自己成為容器,用存在超越存在,天生萬物海納百川自然而自在,具體工具在心理學有奧卡姆剃刀、在人類學有禪定的龜息大法。
Thumbnail
2025/03/16
原來,當我們將0視為道法的「無」、佛法的「空」時,自己全然無我還在根除自己的所有一切「有」時,只會發現自己成為容器,用存在超越存在,天生萬物海納百川自然而自在,具體工具在心理學有奧卡姆剃刀、在人類學有禪定的龜息大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易經中關於盜賊興起原因的論述,並結合現代社會現象,分析炫富、過度消費等行為如何誘發犯罪。文章從易經「負且乘,致寇至」的觀點出發,闡述個人行為與社會治安的關係,並以道德經相關章節佐證,最後呼籲社會應從個人修養出發,遏止犯罪的發生。
Thumbnail
本文探討易經中關於盜賊興起原因的論述,並結合現代社會現象,分析炫富、過度消費等行為如何誘發犯罪。文章從易經「負且乘,致寇至」的觀點出發,闡述個人行為與社會治安的關係,並以道德經相關章節佐證,最後呼籲社會應從個人修養出發,遏止犯罪的發生。
Thumbnail
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甚至是離苦得樂,不都是人性中自帶的損失厭惡感,自然就能文明,為什麼還要扮演魔鬼或天使,人類自己就能很好地發展文明,不是嗎?
Thumbnail
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甚至是離苦得樂,不都是人性中自帶的損失厭惡感,自然就能文明,為什麼還要扮演魔鬼或天使,人類自己就能很好地發展文明,不是嗎?
Thumbnail
根據證明基礎,即可發現「仁者無敵」,在於向上可以連接到道,德;向下可以連接到義,禮。 而鄉愿做為德性的小偷,其實自身並沒有通往未來的覺醒,只是為因應外部壓力客觀需求,心中並無原力,進而導致鄉愿蔓延,人人看不見大道,終究淪於蠻夷。 因此從鄉愿導致蠻夷出現的邏輯,再透過「德之賊」的現象,道德即文明得證。
Thumbnail
根據證明基礎,即可發現「仁者無敵」,在於向上可以連接到道,德;向下可以連接到義,禮。 而鄉愿做為德性的小偷,其實自身並沒有通往未來的覺醒,只是為因應外部壓力客觀需求,心中並無原力,進而導致鄉愿蔓延,人人看不見大道,終究淪於蠻夷。 因此從鄉愿導致蠻夷出現的邏輯,再透過「德之賊」的現象,道德即文明得證。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道德的建立與公眾人物的德行之間的關係,闡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如何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平。文中提到,好的德行不僅在於自我修養,也影響家庭、鄉裡以至於國家,呼籲公眾人物肩負責任,成為社會的典範,並反思當前臺灣社會的公共議題及其德行問題。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道德的建立與公眾人物的德行之間的關係,闡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如何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平。文中提到,好的德行不僅在於自我修養,也影響家庭、鄉裡以至於國家,呼籲公眾人物肩負責任,成為社會的典範,並反思當前臺灣社會的公共議題及其德行問題。
Thumbnail
如果現代是文明的存在,那為什麼會有著詐騙,難道人類輸給智商,而主動願意將信任拱手讓人? 其實並不是這樣,以下便是我的見解。
Thumbnail
如果現代是文明的存在,那為什麼會有著詐騙,難道人類輸給智商,而主動願意將信任拱手讓人? 其實並不是這樣,以下便是我的見解。
Thumbnail
偽善並非單純的道德錯誤,而是一種源自內心矛盾的產物。善的定義伴隨著惡的產生,如同光與影相互依存。宗教、社會習俗以及人類的利己本能,都顯示出善惡的相對性。真正的善良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自然流露的表現。當我們超越善惡的界限,便能擺脫偽善的束縛,達到更真實的自我存在。
Thumbnail
偽善並非單純的道德錯誤,而是一種源自內心矛盾的產物。善的定義伴隨著惡的產生,如同光與影相互依存。宗教、社會習俗以及人類的利己本能,都顯示出善惡的相對性。真正的善良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自然流露的表現。當我們超越善惡的界限,便能擺脫偽善的束縛,達到更真實的自我存在。
Thumbnail
本文探討得一不二的道理,強調天道循環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透過分析臺灣社會的現象,指出信仰與慾望之間的矛盾,並呼籲人們回歸內心,尋求真正的安靜與清淨。無論是對於名聲的追求,還是對神靈的寄託,最終皆要回歸一體,才能使人間達到和平的理想境界。
Thumbnail
本文探討得一不二的道理,強調天道循環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透過分析臺灣社會的現象,指出信仰與慾望之間的矛盾,並呼籲人們回歸內心,尋求真正的安靜與清淨。無論是對於名聲的追求,還是對神靈的寄託,最終皆要回歸一體,才能使人間達到和平的理想境界。
Thumbnail
我本可因為我的求生本能做出某些行為,但我並不。因為我要做出一個選擇。 ​這可能正是「美德」這個概念吸引我的地方吧。​美德是一種叛逆。叛逆了人性本能,在這個逆反的過程,彰顯了我之所以為我的主體。
Thumbnail
我本可因為我的求生本能做出某些行為,但我並不。因為我要做出一個選擇。 ​這可能正是「美德」這個概念吸引我的地方吧。​美德是一種叛逆。叛逆了人性本能,在這個逆反的過程,彰顯了我之所以為我的主體。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387 社會契約論是理解當代政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而這所特指的正是盧梭(J. J. Rousseau)的著作《社會契約論》。他對於霍布斯的萬人對萬人戰爭(bellum omnium contra om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387 社會契約論是理解當代政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而這所特指的正是盧梭(J. J. Rousseau)的著作《社會契約論》。他對於霍布斯的萬人對萬人戰爭(bellum omnium contra om
Thumbnail
細讀<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當代新儒家論心性之學、論中國文化的人文教傾向,可謂精微。然而,一進入談民主、科學的建立乃至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則不時存有誤解及偏見。這些誤解及偏見至今在香港仍有一定影響力,值得仔細檢視。 良知坎陷的迷思 <宣
Thumbnail
細讀<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當代新儒家論心性之學、論中國文化的人文教傾向,可謂精微。然而,一進入談民主、科學的建立乃至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則不時存有誤解及偏見。這些誤解及偏見至今在香港仍有一定影響力,值得仔細檢視。 良知坎陷的迷思 <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