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營業秘密與核心技術的保護對於企業維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當員工離職後,若違反競業禁止義務或保密義務,是否會觸犯刑法第342條的背信罪?本篇文章將以實務判決為例,探討法院如何判斷背信罪的構成要件,並從法律與實務雙重視角為企業與個人提供實用法律建議。
根據刑法第342條,背信罪的核心在於行為人基於特定法律關係或信任義務處理他人事務時違反忠誠義務,致使本人利益受損。實務上認定是否構成背信罪,需滿足以下條件:
在本案中,A先生曾擔任甲公司經理,於在職期間下載了甲公司的設計圖。A先生離職後成立了乙公司,並涉嫌使用甲公司的設計圖進行商業活動。檢察官認為A先生違背對甲公司應負的忠實義務,因而對A先生追訴刑法第342條背信罪。
法院認為背信罪的核心在於行為人是否基於內部的信任義務「為他人處理事務」,其中,所謂「為他人處理事務」必須具有「他屬性」,也就是說,行為人需基於與他人(本人)間的內部關係,承擔特定的注意義務,以忠實履行對該本人事務的處理責任。
與此相對,若行為人單純違反對向性契約義務,如競業禁止或保密條款,則不構成背信罪。因為「競業禁止條款」是企業與員工在勞動契約中訂定的規定,要求員工在任職期間不得在其他企業兼職。這種條款的性質屬於契約中的對向關係,也就是說,企業支付補償金,員工則履行不兼職的承諾。這種規定僅限於員工自身的「不作為義務」(即不在其他公司工作),並不涉及員工替企業處理事務的行為,也不具有「為他人處理事務」的特徵。因此,即使員工違反了競業禁止條款,雖然可能違反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但這只是契約上的違約行為,屬於民事責任的範疇,並不涉及刑法上的背信罪。
在本案中,法院認為A先生的行為縱有違反契約義務(如競業禁止或保密條款),但這些義務屬於「對向性關係」,並不構成「他屬性」的事務處理,因而不該當背信罪。
從本案判決可見,法院對背信罪的適用採取了謹慎態度,避免刑事責任的擴張,違反保密義務或競業禁止條款通常屬於民事範疇。這提醒企業:應善用勞動契約中的保密條款來保護自身利益,並強化管理措施,避免單純依賴刑事救濟。
對於企業而言,防範風險比事後救濟更為重要。以下建議可助企業有效應對相關法律問題:
背信罪的成立,需要行為人具有處理他人事務的義務並違背忠誠責任,導致本人財產損害。違反競業禁止與保密條款則多半屬於民事關係,企業應提早規劃內部管理與法律策略,才能在面臨風險時最大程度地維護自身權益。
本所樂於提供專業法律服務,與您一同處理法律事務。
如需進一步了解或預約付費法律諮詢,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
祝福各位平安幸福,找到生活中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