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荒唐的邏輯:挖了墳墓沒看見遺骨就不是墳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某地,一起看似普通的案件,卻因檢察官的邏輯荒謬而讓人瞠目結舌。該案件涉及被告挖掘先人墓地,卻因檢察官的"創新性"判斷,被決定不起訴,引發了社會廣泛的爭議。

案件背景

被告一行人為處理出售土地,未經同意便擅自挖掘墓地,將先人遺骨連同紀念設施一併清除,導致墓地的完全破壞。新地主發現後,表示該地確實有墓地存在的痕跡,並以證詞確認遺骨被清除的事實。然而,在檢察官的不起訴書中,卻以"挖掘後未見遺骨或遺灰"為由,斷定該地並非墓地,進而認定被告無罪。

荒謬的邏輯

檢察官此種"先毀再否定"的邏輯,無疑挑戰了社會對法律常識的信任。

  1. 墳墓的本質不在遺骨可見性:判例中,70年台上字第3333號判決明確指出,發掘墳墓罪旨在保護社會敬重墳墓的善良風俗,而非僅保護墳墓本身或死者遺族。因此,即使是無主的墳墓,也在法律保護之列。被告對所挖掘的對象是否為墳墓應有認識,其行為構成本罪。
  2. 挖掘行為即構成毀壞:即使被告挖掘後未見遺骨,該行為本身已足以構成對墓地的侵害。更何況,被告並未否認挖掘行為,僅以整理土地為由試圖脫罪。
  3. 新地主證詞的刻意忽視:檢察官在不起訴書中,對新地主的直接證詞隻字未提,未解釋其不採信的理由,已明顯構成濫權追訴或懈怠追訴之嫌。

法律與社會反思

此案件不僅揭示了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中的邏輯缺失,更暴露了法律適用的不當與檢察官履職的懈怠。《刑法》第124條明確規定,濫權追訴或懈怠追訴屬於犯罪行為。社會各界應共同監督,避免司法失靈對公平正義造成更深的傷害。

延伸閱讀

在故事的陰影之後,這起案件引發的法律與倫理問題,或許正需要全社會的深刻反思。墳墓是否僅僅是遺骨的載體?檢察官的責任是否應包括對事實與證據的完整考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本案原型墳墓屍體案件:人倫底線的法律考驗

關於墳墓的法律

關於墳墓的法律


哲學家報導:

近日某地爆出一件引人關注的法律案件,涉及毀壞墳墓與遺棄遺骨的嚴重指控。該案的中心是一片位於主宅後方的土地,土地原為逝者錢媽按照生前遺願所設置的樹葬區。令人痛心的是,這片象徵著家族記憶與追思之地,竟在土地交易後被徹底鏟除。

事件的起因可追溯至錢媽逝世後,其遺骨依其遺願被安葬於家宅後院,並以水泥圓形花壇作為標記。然而,土地被出售後,新地主在鄰居提醒下發現此地埋有墓葬,並向賣方求證。賣方卻聲稱墓葬早已清除。根據多方證據,清除行動系由賣方在土地交易完成後主導,包含雇用工人與卡車進行鏟除作業。

告訴人指出,被告某女這次清除行動並非出於合理需求,而是基於經濟利益。賣方明知墓葬可能影響土地價值,遂以鏟除方式隱瞞,順利完成交易。被告某女在檢察官調查時辯稱,此舉是為整理土地,但此理由無法成立,因為土地已售出,整理並無必要。

法律焦點解析

  1. 墳墓的法律定義與保護

根據《刑法》第248條與第249條,屍體不得擅自挖掘或移置,而墳墓、骨灰罈及其他存放遺骨的設施亦受到保護。即使墓葬僅存紀念性設施(如墓碑或花壇),仍視為墳墓,依法受到特別保護。

在本案中,母親的遺骨被安葬於家宅後院,並以花壇標示,其屬性顯然符合「墳墓」定義。檢察官卻以挖掘後未見遺骨為由否認其墳墓屬性,明顯違反常識與法律規範。

  1. 刑法對於毀壞墳墓的規定

《刑法》第248條與第249條對於發掘、損壞或遺棄墳墓遺骨的行為明確規範:

第248條規定,發掘墳墓者可處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

第249條加重規範,若發掘行為涉及遺骨、遺灰或殮物之毀損或遺棄,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告訴人提供的錄音與證詞,證明被告明知墓葬的存在並執行鏟除,已構成侵害墳墓的犯行。

  1. 檢察官的懈怠追訴

檢察官在不起訴處分書中,未對直接證據如新地主證詞及墓葬照片進行深入分析,甚至避重就輕,認定無積極證據證明被告有犯罪行為。此舉已違反《刑法》第124條的懈怠追訴罪,顯示出對於此類案件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

專家觀點

法律學者認為,此案凸顯出司法體系中對於人倫議題的重視不足。一位法律專家指出:「墳墓與遺骨的法律保護,不僅涉及家族的私權,更觸及社會倫理與尊嚴問題。若司法不能嚴肅面對,恐將削弱民眾對法律的信任。」

案件現況

目前,告訴人已提出復查請求,並補充了更多證據,包括錄音、照片及鄰居證詞,期望能推翻原不起訴處分。此案的進展牽動著公眾的關注,究竟法律能否還逝者一個公道,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

《刑法》第248條與第249條的詳細解釋

墳墓相關爭議中的司法責任探討

參考判例:

70 年台上字第 3333 號

要旨:

發掘墳墓罪,乃係保護社會敬重墳墓之善良風俗,而非保護墳墓之本身或 死者之遺族,故無主之墳墓,亦在保護之列。

28 年上字第 2807 號

要旨:

上訴人所發掘之土窟,如僅有蓋碎片,原無遺骨、遺灰等物,則根本上

尚難認為墳墓,並不成立刑法上之發掘墳墓罪。

觀點:

挖了墳墓沒看見遺骨就不是墳墓?那砸壞了車看不出是車子的形狀就不算是砸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5會員
517內容數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我邀請你走進這片田埂,與我一起思辨、耕作、共創。 這不只是頻道,而是一種可以參與的哲學場域。 願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智慧。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文探討作者與信仰之間的掙扎與反思,從全然信賴宗教到質疑教條,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我,走出一條屬於靈魂的信仰之路。
2025/04/28
本文探討作者與信仰之間的掙扎與反思,從全然信賴宗教到質疑教條,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我,走出一條屬於靈魂的信仰之路。
2025/04/21
當你感到迷惘,不妨重新審視人生方向。本文探討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以及如何聆聽內在聲音,找回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21
當你感到迷惘,不妨重新審視人生方向。本文探討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以及如何聆聽內在聲音,找回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15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生意義,鼓勵讀者勇敢面對內心質疑,並尋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文章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探索自我,找回對生命真諦的渴望。
Thumbnail
2025/04/15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生意義,鼓勵讀者勇敢面對內心質疑,並尋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文章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探索自我,找回對生命真諦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子女含淚站在被鏟平的母親墓地前,檢察官以「沒看到骨灰,挖墳就不成立」為由不起訴,荒謬邏輯引發眾怒。本文批判檢察官無視證據、法律,將司法程序戲謔化,呼籲司法公正。
Thumbnail
子女含淚站在被鏟平的母親墓地前,檢察官以「沒看到骨灰,挖墳就不成立」為由不起訴,荒謬邏輯引發眾怒。本文批判檢察官無視證據、法律,將司法程序戲謔化,呼籲司法公正。
Thumbnail
本篇文章報導一起因檢察官拒絕鑑定印章真偽而引發爭議的遺產分割案件。檢察官憑藉「肉眼辨真偽」的荒謬邏輯,忽視關鍵證據,並選擇性相信被告,導致案件陷入僵局,引發社會大眾對司法公正性的質疑。文中詳述案件經過、爭議點及專家評論,凸顯司法程序的缺失,並呼籲司法應回歸嚴格證明法則。
Thumbnail
本篇文章報導一起因檢察官拒絕鑑定印章真偽而引發爭議的遺產分割案件。檢察官憑藉「肉眼辨真偽」的荒謬邏輯,忽視關鍵證據,並選擇性相信被告,導致案件陷入僵局,引發社會大眾對司法公正性的質疑。文中詳述案件經過、爭議點及專家評論,凸顯司法程序的缺失,並呼籲司法應回歸嚴格證明法則。
Thumbnail
夜幕低垂,冷風吹過田野,一名悲憤交加的子女站在空蕩蕩的院子前,腳下的泥土曾是母親安息的地方。然而,如今這片土地早已成為他人買賣利益的籌碼,母親的遺骨隨著花壇被鏟平、埋葬的痕跡消失,化為沉重的控訴。這場司法大戲,以荒唐的檢察官邏輯為起點,讓人不禁質疑:當法律的理性被置於荒誕之中,公義是否還有一席之地?
Thumbnail
夜幕低垂,冷風吹過田野,一名悲憤交加的子女站在空蕩蕩的院子前,腳下的泥土曾是母親安息的地方。然而,如今這片土地早已成為他人買賣利益的籌碼,母親的遺骨隨著花壇被鏟平、埋葬的痕跡消失,化為沉重的控訴。這場司法大戲,以荒唐的檢察官邏輯為起點,讓人不禁質疑:當法律的理性被置於荒誕之中,公義是否還有一席之地?
Thumbnail
僅管利潤大不如從前,法拍屋仍然是取得相對便宜房屋的重要管道,然而隨著法院資訊日趨透明,要取得超額利潤,也勢必處理相對複雜的各式問題... 參與各種家庭悲劇,還從中得利...
Thumbnail
僅管利潤大不如從前,法拍屋仍然是取得相對便宜房屋的重要管道,然而隨著法院資訊日趨透明,要取得超額利潤,也勢必處理相對複雜的各式問題... 參與各種家庭悲劇,還從中得利...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證據法則中的「證據能力」與「權衡理論」,法官在認定犯罪事實時,由於法官並沒有在事發當場目睹事件發生的經過,而就算有目睹,也不一定看得清楚事件發生的每個細節,所以需要當事人或證人就其所見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但由於人的記憶並非可靠且不精準,又需要有其他的物證等證據加以輔助,讓認定的事實接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證據法則中的「證據能力」與「權衡理論」,法官在認定犯罪事實時,由於法官並沒有在事發當場目睹事件發生的經過,而就算有目睹,也不一定看得清楚事件發生的每個細節,所以需要當事人或證人就其所見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但由於人的記憶並非可靠且不精準,又需要有其他的物證等證據加以輔助,讓認定的事實接
Thumbnail
「履勘完下一步的程序就是拆屋。」新店瑠公圳老屋迫遷案,因農田水利會不甩地方耆老陳罔市一家四代居住此地70年的歷史,優先將土地標讓售給建商,建商提告陳罔市外孫女、屋主賴碧珍要求拆屋還地,屋主敗訴定讞。4月27日早上10點臺北地方法院進行履勘,偕同新店地政事務所、建商律師標示拆除位置以及拆除點.....
Thumbnail
「履勘完下一步的程序就是拆屋。」新店瑠公圳老屋迫遷案,因農田水利會不甩地方耆老陳罔市一家四代居住此地70年的歷史,優先將土地標讓售給建商,建商提告陳罔市外孫女、屋主賴碧珍要求拆屋還地,屋主敗訴定讞。4月27日早上10點臺北地方法院進行履勘,偕同新店地政事務所、建商律師標示拆除位置以及拆除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