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膜逆流 (AR) 診斷與治療的 2024 年最新進展

主動脈瓣膜逆流 (AR) 診斷與治療的 2024 年最新進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主動脈瓣膜逆流 (AR) 診斷與治療的 2024 年最新進展

🔴 前言

  • 主動脈瓣膜逆流 (AR) 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會導致血液從主動脈逆流回左心室,造成心臟負擔增加。
  • 演講將重點介紹 AR 的檢測、治療方式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 AR 的檢測與追蹤

🟢 AR 檢測的挑戰

  • AR 的檢測在許多情況下非常困難。
  • AR 的死亡率很高,特別是對於出現 3 級或 4 級心臟衰竭症狀 的患者,5 年內的死亡率高達 72%
  • 左心室 (LV) 功能和大小是預測死亡率的重要指標。
  • 左心室功能越差、左心室尺寸越大,死亡率越高

🟢 ACC/AHA 瓣膜指南

  • 將有症狀的嚴重 AR 歸類為 D 期,無症狀的嚴重 AR 歸類為 C 期。
  • 提供了 AR 介入治療的時機建議。
  • 有症狀的患者、接受其他心臟手術的患者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數 (EF) 低於 55% 的患者,都屬於一級適應症
  • 其他二級適應症則考慮左心室大小和尺寸。

🟢 心臟超音波 (Echo)

  • 仍然是診斷、分級嚴重 AR 和進行連續追蹤的主要和一線工具。
  • ACC/AHA 建議對嚴重無症狀的 AR 患者每 6 到 12 個月進行一次超音波心動圖檢查。

🟢 美國超音波心臟學會 (ASE) 指南

  • 指出 AR 的量化非常複雜。
  • 需考慮多種參數,包括逆流射血分數、逆流容積、逆流速度、逆流時間和壓力半衰期。
  • 建議綜合考慮所有參數來對 AR 進行分期或分類。

🟢 心臟超音波的局限性

  • 無增強劑的心臟超音波在評估左心室射血分數方面的準確性較差,與心臟磁共振成像 (MRI) 相比。
  • 使用顯影劑的心臟超音波可以提高評估的準確性,但並非所有實驗室都常規使用顯影劑。
  • ASE 室腔指南指出,根據線性尺寸計算左心室大小可能不準確,應使用容積測量。
  • 然而,目前的指南仍然使用線性尺寸作為二級適應症來決定是否進行 AR 手術。

🟢 心臟磁共振成像 (MRI)

  • 可用於評估 AR,提供左心室大小和功能的量化數據。
  • 但心臟 MRI 並不普及,且結果的準確性取決於判讀者的專業知識。

🔵 AR 的治療方式

🔴 AR 的治療現況

  • 由於上述檢測上的挑戰,嚴重 AR 經常被低估,導致治療不足
  • 歐洲一項研究顯示,約 75% 的嚴重有症狀 AR 患者未接受治療
  • 未接受治療的患者通常為女性、老年人或左心室射血分數低的患者。

🟢 藥物治療

  • 指南建議對無左心室功能障礙的無症狀患者可以使用藥物治療。
  • 但一項較早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顯示,血管擴張劑治療並不能減少無症狀嚴重 AR 患者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AVR) 的需求
  •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ACEI) 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 (ARB) 的效果與安慰劑組相同

🟢 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SAVER)

  • 對於嚴重 AR 且左心室功能保留的患者,SAVER 可以顯著改善長期存活率。
  • 未接受 SAVER 的患者 30 天內死亡率約為 30%
  • 左心室射血分數低於 35% 的患者,若未接受 SAVER,預後非常差。

🟢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TAVR)

  • 目前 TAVR 的指南建議主要針對主動脈瓣狹窄,而非純粹的 AR。
  • 長期以來,TAVR 一直被非適應症地用於治療 AR。
  • 現有的 TAVR 裝置並不十分適用於非鈣化的 AR,存在栓塞、殘餘 AR 和主動脈擴張等問題。
  • 一項統合分析顯示,TAVR 治療嚴重 AR 存在諸多問題,包括 殘餘 AR、30 天內死亡率為 11% 以及約 10% 的患者需要進行二次瓣膜置換術

🔵 未來治療方向

🟢 專為 AR 設計的新型 TAVR 裝置

  • JenaValve 或 Trilogy TAVR 系統 是專為純粹 AR 設計的瓣膜。
  • 具有獨特的設計,可將瓣膜與原生瓣葉對齊,並配有定位夾,可夾住原生瓣葉。
  • ALIGN AR 研究顯示,該裝置在 改善患者症狀、生活品質和血流動力學方面表現出色
  • 術後 瓣周漏發生率非常低

🟢 其他新型 TAVR 裝置

  • 還有其他專為 AR 設計的瓣膜正在研發中,例如 適用於主動脈根部擴張或二尖瓣主動脈瓣患者的瓣膜

🔴 結論

  • 嚴重 AR 經常被低估,導致治療不足,進而增加患者死亡率。
  • 未來新型 TAVR 裝置的發展,有望為 AR 患者帶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avatar-img
一口氣看完醫學新知 (劍心風之痕的AI醫學知識庫)
22會員
230內容數
不定期發布與心臟學相關之醫學新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靜脈支架適當尺寸與置放:關鍵考量 🔵 支架與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 適當的支架定位取決於支架材料與設計,以及血管壁和周圍結構的相互作用。 🔴 影響支架性能的關鍵力量在於慢性外向力(血管壁對支架的壓力)以及支架擴張血管壁的力量。這兩種力量的平衡是決定支架尺寸的依據。 🔵 影響支架尺寸決
結構性心臟病經食道超音波 (TEE) 工具箱 🔵 3D 超音波心動圖的重要性 🟢 3D 超音波心動圖技術在過去二十年隨著硬體和軟體的進步而快速發展。 🟢 這些進步帶來了 更高的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以及不同的影像獲取模式,例如 3D 縮
姿勢性直立性心搏過速症候群 (POTS) 的臨床實務 🔵 生理機制與診斷 🟢 直立性心搏過速並非異常現象,健康個體站立時心率也會上升。 🔴 POTS 患者的血壓模式與健康個體不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但平均血壓可能相似或略高,並非直立性低血壓。 🔴 姿勢性直立性心搏過速症候群 的核
靜脈支架適當尺寸與置放:關鍵考量 🔵 支架與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 適當的支架定位取決於支架材料與設計,以及血管壁和周圍結構的相互作用。 🔴 影響支架性能的關鍵力量在於慢性外向力(血管壁對支架的壓力)以及支架擴張血管壁的力量。這兩種力量的平衡是決定支架尺寸的依據。 🔵 影響支架尺寸決
結構性心臟病經食道超音波 (TEE) 工具箱 🔵 3D 超音波心動圖的重要性 🟢 3D 超音波心動圖技術在過去二十年隨著硬體和軟體的進步而快速發展。 🟢 這些進步帶來了 更高的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以及不同的影像獲取模式,例如 3D 縮
姿勢性直立性心搏過速症候群 (POTS) 的臨床實務 🔵 生理機制與診斷 🟢 直立性心搏過速並非異常現象,健康個體站立時心率也會上升。 🔴 POTS 患者的血壓模式與健康個體不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但平均血壓可能相似或略高,並非直立性低血壓。 🔴 姿勢性直立性心搏過速症候群 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