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在飛機上,當然是要看小說呀!一個從韓國飛回桃園的班機上,就看完大半,然後下飛機再搭個接駁車回市區,就差不多看完了。表示這書不厚,也好讀。
喜愛諧音哏的臺灣魂,小說的書名也點出了故事的主線,史稱西來庵事件或焦吧哖事件的抗日故事。老實說以粗鄙的臺灣史知識,對這個日治時期死傷最大的民變充其量也只知道這個訊息,學生時代對於這個民變就這樣教過、考過,不復記憶。也是有空看了這本得獎小說,才好像依稀彷彿有比較認識這個事件相關聯的一些資訊。
作者對於這個故事是考據過的,然後把扶乩的元素再放進小說中,讓故事更具有話題性。王爺信仰對於南部民眾而言,在過去教育並不普及的時代,除了是村莊生活的中心,也帶有社會教化的功能。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種族上的差異加上各種殖民統治不平等的政治行為,都讓當時的人們對統治者產生大小不等的恨意,而這些生活遭到逼迫產生的仇恨,積攢久了,直到真的民不聊生,也就是民變的起因。
除了扶乩之外,也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經辦不少原民業務,在小說中出現的原民角色,更引起一些情緒。遊走在不同族群間,不管面對先來的清國漢人或者後來的日本人,對原住民族都充滿了各樣壓迫,而這些議題似乎也會在各種不同的小說中不斷出現,原住民族的角色、形象和各樣背景,確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傳播且加以理解。
在政治問題上,小說還加入了白色恐怖的元素。一樣是統治者的壓迫,也可能類似的是從無辜的百姓身上剝削出統治者需要的,這些不同的不正義,最後可能都需要轉型正義來處理這些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只臺灣有,並且可能在歷史中不斷的重演,差別可能在有沒有受到重視。
小說還提到日本統治的前後治理模式的轉變,對於臺灣的政治想像,也因為仕紳的請願和這些民變而產生變化。政治其實真的和日常生活相關,不管是想要追求安穩的生活或者想要施展抱負,都離不開政治。而那些平時想要離得遠些,免得政治影響生活的人們,都或許只能站在被宰制的位置,始終不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儘管真的使盡全力,也不見得能改變,但每次嘗試都是個機會,而每個改變,可能都是小處累積。
得獎的小說說的是臺灣的故事,儘管有些情節稍顯僵硬,但仍是一個理解這個影響臺灣事件的好素材。對於余清芳而言,這個小說整個故事線雖然沒能讓他以英雄之姿呈現,但認真想想,這些民變的首領,可能也都是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有自私、判斷失誤的時候,然而,並不是每一次都能自己負起責任、負擔所有的後果。信仰也是,可以虔誠,但人終究不是神。
推薦給每一個也一樣不夠認識這個事件的朋友,或許小說仍舊不是史實,但能多少提升一些對於事件的認識,也了解相互影響的那些個與所有臺灣人切身相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