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Google「乘法順序」的新聞,你會發現無聊的記者每年都會至少發一篇新(舊?)聞,引起大眾的討論怎樣才是正確的,然後就有人會說「啊不是都可以?」、「是學數學還是學國文?(身為國文老師的me:乾我屁事?)」
數學課本怎麼教?
目前臺灣乘法啟蒙教育是在小學二年級,數學課本大致都用「加法延伸」的概念來理解乘法。例如:[註1]
一籠包子有兩個,三籠包子就是2+2+2,2有三個,共6個包子。
→ 2x3=6 (2乘以3等於6)
其中,「2」是計算基準,即「被乘數(單位量)」;「3」用來表示2有幾個,是「乘數(單位數,有幾個單位)」;「6」則是「乘積(總數量)」。
雖然說乘法具有交換律,「2x3=3x2」,但是我們的邏輯是「單位量x單位數=總數量」,所以在這題之下只能寫「2x3=6」,讀做「2乘以3等於6」。
BUT,但是,しかし,難道上面問題真的不能夠用「3x2」來表達嗎?請看以下美國的數學教科書:[註2]

蜜蜂總共有幾隻,美國的課本也是先以「2+2+2」來表示邏輯關係,不過他們理解為「3組2 (3 groups of 2)」,先看有幾個「單位數」,再看單位量有多少,最後相乘得到總數。
上面的想法轉換成算式就是「單位數(乘數)x單位量(被乘數)=總數量(乘積)」,數字可以表示為「3x2=6」,讀做「3乘2等於6(3 times 2 equal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