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討論的是這兩天熱騰騰的貼文,說「角色」念「ㄐㄩㄝˊ ㄙㄜˋ」是受中國影響、共化的讀音:

雖然我也討厭支語,教學生時也一定會將其改正。但是「角」這個字念「ㄐㄩㄝˊ」是固有的讀書音,真的不是共化而成。這種搞不清楚前因後果就一律抹黑的行為令人很是無言,所以今天就來小小澄清一下。
讀音有改過嗎?
首先,貼文底下有些留言說印象中小時候念「ㄐㄧㄠ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才改成「ㄐㄩㄝˊ」。但是我們如果看1999年(民國88年)出版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你就會發現這個音早就存在了,而且在「角色」這個詞裡面就規定念「ㄐㄩㄝˊ ㄙㄜˋ」:
另外,教育部於2012年(民國101年)提出《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初稿)》,雖然只是尚未定案的參考,但是其中也是維持「角色」念「ㄐㄩㄝˊ ㄙㄜˋ」的讀音: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推,到1943年(民國32年)出版的《國語辭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底本),裡面也提到「角色」、「主角」等詞彙的「角」要念為「ㄐㄩㄝˊ」,與唸成「ㄐㄧㄠˇ」的情形有所差異:
說到這邊,我們可以知道「角色」念「ㄐㄩㄝˊ ㄙㄜˋ」從來沒有改變過,一直以來皆是如此,並非什麼受到中國影響才產生的後起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