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觀察電子商務與服飾零售業的從業者,我常常被這片土地上優秀的產品與創新打動。但近期我常常收到品牌端產品推不出去的苦惱,所以 我想聊聊「情緒價值」,這個在行銷圈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過去,產品銷售的核心聚焦在功能價值:產品是否實用、價格是否合理、服務是否便捷。消費者選擇品牌或店家,往往取決於功能性指標,比如250磅的美國棉、800 Fill Power的羽絨服,數值化彷彿代表銷售保證。
那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誰能提供更多實惠,誰就能贏得市場。
但隨著時代發展,市場漸漸飽和,零售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食衣住行中的衣,早在好幾年前就從剛性需求轉變成為情緒需求(在台灣一兩季不買衣服也不會凍死)。
功能價值變成了基礎門檻,甚至不足以吸引消費者。
在功能價值不再稀缺的情況下,消費者的需求從「實用」轉向了「情感共鳴」。「情緒價值」 指的是消費者為了獲得某種情緒或感受,願意支付的額外價值 。
蔡鈺在《情緒價值》中給出了這樣的公式:
產品價值 = 功能價值 + 情緒價值 + 資產價值
以這個公式為基礎,我們可以理解,功能價值是基礎,資產價值可能是偶然的,而情緒價值則是可以被設計、放大並帶來穩定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在今天的商業時代,重視情緒價值大於商品價值,是因為市場環境與消費者心理的變化帶來了三個重要現象:
3.對品牌的視角改變: 過去,消費者仰望品牌,將品牌所打造的形象視其為自身的延伸,買下一個高端品牌大衣穿在身上彷若就能身分升級。 但如今,消費者更多的是不再滿足於被品牌定義,走出自己的人生,品牌成為「我的人生配角」,UNIQLO的各種聯名為我提供服務、共情我,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和情感 。
目前仍然可以看到以結論為敘事的習慣普遍出現在各種商品文案中,從產品研發、設計和行銷目標,都是論證自己有多好,我有石墨稀、我有發熱芯、我很努力,買我!!
但從消費者角度的敘事是起點的敘事。在一開始,我們預設你值得被我服務,我想要加入你,幫助你成就你的人生,改善你的生活。
在這樣一條敘事線上,各種產品的行銷工作反而會變得簡單了。因為不同用戶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涼感重磅T最適合的對象也許不是只型男,而是辛苦工作的職人。只要把不同類型的用戶典型給選出來,用他們的故事去觸動跟他們相似的人,也就實現了產品價值擴張。
同時,品牌的給人的記憶點也就豐富了。
什麽時候會覺得,一個品牌真正能跟自己共情、同頻?其實很簡單,把這種共情,放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體驗。
我其實非常喜歡逛松山車站的蔦屋書店,蔦屋書店的核心策略就是售賣“生活提案”,香氛、線香、跟調香書一起賣,食譜跟小農地瓜粉一起賣,還會邀請不同的專家短講、分享。
而電商上有沒有呢?早期博客來的策展十分有名,性別展、日本文具展等都印象深刻,近期台灣我大概只能在寵物電商中看到策展了。
透過情境、選品傳遞“你嚮往的生活,我已經為你挑選且打造了,只差你了”這個設計不僅能傳遞情緒價值,也是電商少數能優於實體的差異點。
我相信在這個時代,品牌、零售不再只是一個提供必需品的平台,而是消費者情感體驗的塑造者,當商品特徵逐漸扁平,消費者仍然願意購買的其實是一種安全、一種感受、一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