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幾本我覺得有獨特收穫的書,一是2008年劉必榮的《國際觀的第一本書》、一是2020年的鄭南榕文選《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再來是2019年尼爾蓋曼的小說《萊緹的遺忘之海》。先講尼爾蓋曼,我可能由於他的故事引發我心中的善意跟愉悅所以太喜歡他,連帶我會覺得要關注一下他去年初受控性侵的醜聞,這是因為我覺得某些時候自己對人事有一定認識,就不該一昧揚善否則將不小心失衡,我認為原則上對任何人都可以如此,端看當下時空焦點。
不得不說《萊緹的遺忘之海》又成功地帶給讀者我滿足,遺憾的是蓋曼被指控的行為就類似他無意在書中隱瞞的惡行(父親虐待小孩等等),光暗面都奇詭的寫實。我想以上應該就是本篇比較醜的話,這邊附上一個討論(尼爾是一種壞人幹好事的案例,看完你可能會有不同想法,至少我覺得有意義),接下來是劉必榮出版一陣子的《國際觀》,我想作者的資歷與見識之富,學、業界都有所聞,甚至此書也幾乎是培養國際觀的基礎參考,以前稚嫩的我讀時似懂非懂,今經現實世界洗禮重看別有感觸甚至能想像其處世應用。最後是鄭南榕文選,這位烈士自焚時,我還不滿三歲,因此暫且以本文感念他,我的心得會以揣摩當下情景並與現況對比的思緒為主,可能有欠深度,但我仍相信他以台灣人自由為畢生之志,交出個分享總應是好的回饋,還望讀者包涵。
《萊緹的遺忘之海》以主角第一人稱敘述回鄉參加葬禮開始,在近鄉農場回想起兒時同伴萊緹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小巧又雋永的故事,「孩童決定不能告訴成人他看到的,因為怕嚇到成人」,這樣詩意的概念,在本作有巧妙的詮釋,就像書裡海洋與池塘的連動,隱喻故事本身與人生中看似微小實則巨大的宇宙,蓋曼是重溫自己兒時記憶為基礎譜寫,也所以書內象徵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東西,你可感受到那股想拾回初衷本心的希望,並理解「身為人並沒有所謂成敗」的真意。
《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其實就如副標,講的是看世界的方法,提供你一些觀看國際新聞或事件的策略,講述大國小國各有各的難為,即使像印度有核武,也要有被承認且盡心國際的氣度,還有例如幾年前溫家寶與布希峰會,布希對台獨不支持的譴詞讓溫家寶刻意解讀成反對,或是以色列被回教國家包圍而作「毒蝦米」,新加坡看齊瑞典作「刺蝟」,從地區、宗教或規模等等方面來評估各國選擇,幾乎就像與人互動一樣,一邊左右逢源一邊力爭上游,當國民處世成熟連帶外交關係也可見端倪。另外荷蘭曾經將資源過度集中在石油業造成經濟失衡,也可對應雞蛋不應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種種「模型」會帶給你人生的啟示。
《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我覺得若不清楚當時脈絡會稍難想像,要知道鄭身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戒嚴時代,中國社會目前就是這樣充滿壓力的人我審查、戾氣漫溢,1949年後的五十年以上幾乎都是這個氛圍,所以鄭南榕為言論自由奮鬥的遠見有其根據,否則如文革般迎來一波互相批鬥大清洗思潮,是毀滅式的影響。至於此時可能會有些思緒是「既然是百分百言論自由,為何不能東罵西罵?」,這句引號的思路大概是放棄「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於他人的行為」的原則,要知道權利伴隨責任的概念終生都該學習,先不提別人,鄭南榕自律甚嚴,若要說他「自焚是被迫或意外」,其實都有淡化其決心跟意志的嫌疑,是故在觀看時,我更會佩服其視野,不僅用西藏抗爭指出中共與國民政府「只許抗暴不准獨立」的態度,也有「理先於法」及「可以有腔有調,不要面目模糊」的見識,對比目前社會的某些紛亂,從本書我看到他告訴我們要善用團隊及紀律凝聚能量,別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