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文化印刷媒體傳播的視角來看,蔦屋重三郎(1750-1797)可以說是今年的大贏家,因為這位誕生於二百七十餘年前的出版商,在作古兩個世紀之後,再度以華麗的姿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觀眾將因其打拚精神得到鼓勵,進而有勇氣為開拓生活(事業)而戰;出版社、編輯、研究者、作家、他的出生地同樣蒙受其利。
進一步說,目前,(日本)將其「生涯」寫成傳記小說或研究著作等印版物,都是在這股巨大潮流的推動下,享受這位出版行家的傳奇性所帶來的文化效應。
必須說,這當然是日本自產自銷的文化出版現象,亦印證了有了家底好辦事的硬道理。我想,台灣的出版社早已預見到這個潮流的到來,而購買版權翻譯看配合時機出版。這的確是個便捷有效的出書計畫。不過,按這個邏輯推演,沒有雄厚資金(購買版權)的出版社,不但將失去競爭力,還可能因失之交臂而前途暗淡嗎?
我不這麼認為和悲觀。如果我們稍為改變思路(戰略),也就是說,設若我們藉由匯聚群書編著的方式重新建構蔦屋重三郎的人間形象,其實,那即是新文本的創造了。我大膽推論,以這樣的姿態進入讀書市場,同樣能展現出版人編輯魂的氣魄與再生(文藝復興)。(2025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