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凡是有仁愛同理心的作家無不關注其時代的失業狀況,有的作家積極介入寫成小說或紀實報導文學,用文字為失業者傳送溫暖,有的甚至拋出激越的措辭批評執政當局的不作為。必須說,正是這種時代所趨與生逢其時的衝擊,贈予作家的機遇,使其登上這個大舞台,證明他們的確經驗過艱難的時代。當然,不僅小說家有此機會,我相信所有敏銳細膩的畫家和攝影家同樣都願意直面這個重要的時刻。
或者說,如果我們透過日本小說家的文本:他們怎樣描繪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下的日本大量失業者與時代社會面貌,應當會加深我們對日本現代史的認識。在此,順便提一下,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德永直《沒有太陽的街》(1929)、《失業都市東京》(1930);林房雄《都會双曲線》(1930)川端康成《淺草紅團》(1930),就是聚焦這個時代的諸多名作之一,它們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回響,有的甚至洛陽紙貴成為熱議的暢銷書。
在此,容我打趣的說,作家熱情地為他們的時代忠實代言,並不會徒然一場,因為寬容大度的上帝以暢銷書的形式給予回應。這是公平的競賽,亦是作家多得多勞的體現。不過,回歸文學發展史的視角,我們仍要冷靜的回顧,有些暢銷書因其特殊的機緣所賜,在那個時期享受暢銷的紅利,但過了數十年之後,若不藉由強勢媒介炒作的話,真的就乏人問津了。這就是說,作家終究要面對自己的基本盤:你的作品除了時代吹來的幸運之風,還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與敲打,尤其是,在沒有強大媒體的護航之下,你同樣能高唱凱歌走路有風。(202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