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鍼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 祝由: 從廣義來講,現在的收驚、靈氣、氣功治療、能量療法,到心理層面的心理對話治療、催眠...等等的替代醫學,都可以歸納在祝由。在更古代的經常談論鬼神的巫師(通靈者),也可以算是施作祝由術的醫師。
歧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閒,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鍼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 黃帝內經對於祝由的論述僅此一篇,此篇的作者對於祝由的認識頗淺。
- 但這篇的論述有點是對的,面對急重症的病人,通過物質的療法,無論是砭石、針灸、藥物,比較能夠快速把病人從生死關頭急救回來,而就算是到了現代,絕大多的祝由術操作者,依然無法辦到此事,也因此祝由術至今仍被看作替代醫療,無法取代正規醫療。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歧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帝曰:願聞要道。
歧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歧伯曰:治之極於一。
帝曰:何謂一。
歧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歧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 以上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