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像被繩索綁住的風箏,明明渴望自由地飛,卻總怕放鬆那條線就會墜落。「享受當下自己努力或休閒的樣子,不需要帶著罪惡感來努力」
「全心投入的工作,也心安理得的休閒」
這樣的信念,我花了很久才學會。
與同事談起學生時代的自己,我們都笑了——那個被「完美」兩字追趕的少女。賴床是罪惡,遊戲是浪費,總覺得必須讓成績節節高升,才能不辜負那些殷切期盼的眼神。
長大後,人生疊上更多角色:好同事、好主管、好老師、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像一場無止境的接力賽,每一棒都跑得氣喘吁吁。 直到身體病痛、夜裡輾轉難眠,才忽然驚覺——我忘了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在這些角色之中,「母親」是最深刻也最誠實的鏡子。它讓我重新照見那個曾被責任與焦慮覆蓋的少女。與其說是陪著兩個國三孩子準備會考,更像是在陪那個曾迷惘的自己再走一次青春的路。上天給我一個機會,重新整理那個曾經價值混亂的少女。
那天晚上,女兒皺著眉說:「假日理化要加課,太浪費時間了,會讓我其他科複習做不完!」她的語氣急促,像一條拉得太緊的弦。
我問她:「妳覺得什麼叫『做完』呢?」
她低著頭,聲音哽咽:「課本、自修、講義、考卷都要看啊,我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念不完……我怕考試出錯。」
那一刻,我看見了曾經的自己——那個也在夜裡邊哭邊唸書、害怕「不夠好」的女孩。
我握住她的手,語氣放得很輕:「我知道妳的擔心。我很欣賞你的努力,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妳已經夠好了。現在距離理想學校的目標,最後一百多天的日子,讓自己睡飽吃好,保持穩定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情形了。
也問問自己:所有科目的題目"真的""必須"都要做完才可以嗎? 或許排個優先順序,讓時間跟精神都有喘息的空間。」
她沉默了一會兒,嘆了口氣:「好吧,我再看看怎麼安排。」語氣裡,少了那股慌亂。
看著她的樣子,我感覺像在對年輕時的自己伸出手。
我不希望那苦了自己半生的完美主義,再次刻進孩子的心。 我知道那種「不夠好」的恐懼有多深,它會像潮水一樣,讓人忘了欣賞岸邊的風景。
人生難得,人生不該只有一條筆直的跑道。世界有很多可能性值得體驗與探索,不用在這一個牛角尖理耗盡精力。有時候,也要學會在途中坐下來,聽聽風的聲音,看看花的姿態。「夠好」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智慧——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也值得被溫柔以待。
我正在學習「夠好即可」的平衡感,也希望這樣的平衡能在女兒心裡發芽。
讓她知道,無論世界多喧囂,她都仍有選擇的權利與能力。 而那份從容,不是懶散,而是一種深深的信任——相信自己,我是豐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