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當下自己努力或休閒的樣子,不需要帶著罪惡感來努力」
「全心投入的工作,也心安理得的休閒」
與同事聊起學生時代留下的各種「完美」「定型心態」,必須全力以赴、賴床與遊戲是罪惡、必須讓成績不斷推進、不能讓殷殷期盼的師長與長輩們失望…
當成年後更多角色加諸於己,有了更多無止盡驅使自己更完美的目標,成為一位好同事、好主管、好老師、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直到身體病痛、直到無法安睡、直到忘記開心,才有機會幫自己按一下暫停⏸️,是不是很久前就沒有學會問問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呢?
在這些關係與角色中,母親,是最深刻辛苦,也是最幫助自我覺察的角色。與其說是我在陪伴兩個國中生面對會考歷程,不如說,這段歷程像鏡子一樣重演少女時期的茫然,給我一個機會重新整理,那個曾經價值混亂的內在少女。
孩:假日理化要加課,太浪費時間了,會讓我其他科目複習做不完(音量漸高)
我:因為還有很多科目做不完,妳感覺到焦慮是嗎?媽媽好奇什麼叫做「做完」呢?
孩:有課本、自修、講義、考卷這些都要看啊,理化老師也派了一堆作業,我要怎麼寫完啊(哽咽)。我已經很努力還是都念不完(沮喪),我必須讓自己準備更周全,才能預防考試的一些失常或失誤空間。
我:我知道你的擔心了,我很欣賞你的努力,或許換個方式想這件事:現在成績已經達到理想學校了,你做的夠好了。最後一百多天的日子,如果可以覺察心情、身體與精神的律動,也許可以在精神健康狀態良好的情況下,能發揮更好的實力。
問問自己所有評量一定要全部完成才可以嗎?如果時間有限,可以排出優先順序嗎?優勢科目就直接做進階題,待努力科目先完成基礎題,這樣如何呢?
孩:好吧,我再看一下這些東西怎麼排(語氣與情緒舒緩下來)
我不想讓苦了自己大半輩子的完美主義,再度複製在孩子年輕的生命中,當我覺察她正在用許多必須、一定要完成,這類的詞彙要求自己時,我只想把她拉回來。看著她的掙扎,我也看見了那個熟悉的自己。
用自己走過的生命經驗,人生難得,世界有很多可能性值得體驗與探索,不用在這一個牛角尖理耗盡精力。我正在學習「夠好即可的平衡」,也想讓這樣的觀點帶給孩子更寬廣看待生活的視角,永遠知道再多的困難,我仍然握有選擇的權利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