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種感覺:
交代一件事給同事,過幾天回來一看——蛤?做的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樣? 你問:「為什麼會這樣?」 對方還很無辜地回你:「你又沒講清楚。」🫠
身為 PM,每次遇到這種時候我都超想捶牆。但久了我也學乖了——不是別人不想做,而是我一開始就沒說好。
1/我也踩過溝通的大雷
剛轉 PM 那時,最常犯的錯就是:「我以為我說了,但對方根本沒聽懂」。
我曾經在 kick-off 會議上,火力展示我的專業、丟出 10 個需求,夾帶各種術語和圖表,講完拍拍屁股就走,覺得自己很帥。
結果設計做一版、工程做一版、老闆期待的又是另一版。三方大崩壞,最後要緊急救火才收得回來。
後來我才理解一件事:向下溝通不是把資料塞過去,而是讓人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2/常見的向下溝通三大誤區
🚨 補充:向下 ≠ 階級,而是任務流程中的「下一棒」
先講清楚,這裡說的「向下」不是要搞權威或上下級制度。
更多時候,它其實是指:在專案協作裡,負責你任務下一階段的人。
像我在 PM 的角色中,向下的對象可能是設計師、工程師、甚至資料分析師。
如果我這一段交接沒說清楚,他們下一段就會做錯、改爆,大家一起浪費時間。
1. 只講要做什麼,沒講「為什麼做」
有時候大家接到任務時最常問的不是「要做什麼」,而是內心偷偷想:「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會改來改去嗎?這是臨時加的還是真的很急?」
少了脈絡,同事就只是機械式完成,而不是真的參與。
2. 交代完就以為交接完,沒確認雙方理解
這種最可怕。你講得口沫橫飛,對方看起來也很懂,
結果三天後你收到的成果讓你差點靈魂出竅。 你才知道:「啊,對方的『了解』跟我的『理解』不是同一個意思。」
3. 邊界型同事不會救你,只會默默放生你
最怕的就是這種人:能力不一定很強,態度倒是很明確,「這不是我負責的範圍喔。」
你請他幫忙看個小問題,他會說:「這不是我負責的模組」 你問:「那這問題誰比較熟?」他回:「我不太清楚,你可能要問工程那邊。」
這種「不多不少剛剛好」的協作方式,很容易讓專案卡在奇怪的小地方,還沒人想救你。
3/我後來怎麼改變溝通方式?
✅ 建立「任務地圖」,讓每個人看到全貌
我開始會在 kick-off 前畫一張簡單的流程圖(不管用 Miro、Figma 還是 Google Sheet),把流程切成幾大段,標上各角色的關鍵任務,
再補上一句話:「這段任務的目的是為了××,會影響××。」
這樣對照起來,即便是邊界型同事也會知道「如果我 delay,下一位也會被拖到」——這種同理心的提醒,有時候比喊 KPI 還有效。
✅ 任務卡上寫「為什麼要做」
每次建立任務卡時,我會補一句:「這任務的價值是什麼?」,例如:
- 「這段追蹤是為了確認整個轉換漏斗資料是否完整」
- 「這段驗證是為了協助客服降低後台錯誤率」
當你願意多解釋一句,別人就會多花 10% 的心力幫你處理對的事。
✅ 把「確認對齊」變成固定節奏,不靠運氣
我會習慣每週開一次短會,只做三件事:
- 任務進度 Check-in
- 有無異常?偏航了沒?
- 這週是否還有需要微調的地方?
不是為了「逼進度」,而是確保「彼此都還在同一條路上」。
4/你以為你說了,但他可能根本沒聽懂
溝通最怕的是自己講了就當對方知道了,特別是你一忙、對方也一忙,就更容易變成「誰都沒空停下來確認」的狀態。
但一個專案要走得遠、做得好,真的不是靠一開始交代清楚,而是靠後面不斷地對齊與提醒。
向下溝通不是為了掌控,是為了減少誤會。
說得清楚,做得才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