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陳慧《拾香紀》與《焚香紀》:在歷史與虛空中找尋香港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第一次聽說陳慧,是在台北書展的香港文學館。當時跟顧攤人閒聊,她誤以為我是香港人,霹靂啪啦推薦這位「教科書選文作者」的新作。如此家喻戶曉,以至於共同回憶的一部分,文化上的香港人當然要讀。

去(2024)年底參加座談,親身體驗陳慧老師的風采,覺得緣分到了,於是開始依序連續閱讀《拾香紀》、《焚香紀》、《弟弟》和最新作品《小暴力》。以下先介紹《拾香紀》和《焚香紀》。

《拾香紀》和《焚香紀》在臺灣的木馬出版社合成一本出版,相當有份量。格友時光曾分享港版《拾香紀》,看起來輕巧柔軟,好像比較符合它的內容。


「這實在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拾香紀》敘述卒於「九七」之前的香港人「連十香」,在死後倒敘她與手足——九健、八寶、七喜、六和、五美、四海、三多、相逢、大有——以及父母連城宋雲之間的相處點滴,融會香港人一起走過的重大事件節點,烘托出香港這座城市的歷史。陳慧自稱是「說故事的人」,而她確實「說好香港故事」,溫柔的口吻,有強大史料和細緻觀察支撐,讓故事/人物有血有肉。

不得不談的「六四」,陳慧遣來年紀最長的大哥大有,以及父親連城,訴諸宗教性神聖。大有引用的《傳道書》譯本優美:「這實在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在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照惡人所行的受報應,惡人照義人所行的得報償。」

我喜歡十香回憶中的姊姊五美。五美說:「我們不能每樣都要」,只好有取捨;篇幅有限,而留白很美。我想像五美喝紅酒,「露台上有兩張老藤椅,和一排空的紅酒瓶」。就像中環半山手扶梯旁唐樓,近馬路的狹長陽台,只容得下一瓶紅酒,兩個人。

七喜也是有趣的角色,「七喜就算掉到地洞裡去,都會想去買本書來看看,看看書上有沒有爬上來的辦法。」而總是跟在七喜身後的跟屁蟲十香,在篇章結尾時說:「終於,有一件事,我比你(七喜)知道得更清楚,那就是死亡。」

這種死後倒敘的手法有趣、聚焦且充滿反思,讓我聯想到韓國作家鄭世朗作品《奶奶的夏威夷祭祀》中的角色雨潤。她童年大病一場,「人生是未來完成式」,而「心中未來的自己早就死掉了」。

「死過一次」的雨潤回頭審視人生,不禁持續反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意義?何謂徒勞?如果三年後死去,現在會做怎樣的選擇?哪種慾望是來自他人的,哪種慾望才是自己的?應該增加什麼,又該捨去什麼?」

十香的敘事淘洗出九七之前,重要的、有意義的、回頭看仍是有價值的香港情份。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就為了將來可以將它搬走?」


木馬版裡與《拾香紀》一頁之隔的,是寫作時間相距近20年的《焚香紀》。從與早逝的十香有緣無份的青年「林佳」為起點,連載於《端傳媒》,原名為《異鄉人》。

從〈迷失金鐘〉開始,我們跟著林佳東奔西跑,〈往返皇后大道〉,然後去到〈蘭桂騰芳〉,再來〈星街黑洞〉,在紙上晃蕩港島北面一遭,就像無數個徒步迷走的從前,確實是《異鄉人》回望故鄉的路數。

接著一路直到地心旅行,偶爾「摸不著北」,但耐心繼續讀下去,轉角又有光。連載專欄要在截稿壓力下定時產出內容,串成首尾連貫的長篇小說,始終不是容易的事。

也來讀:在「向錢看」的香港,銷售保證的專欄作家和專欄文化

《焚香紀》裡以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為藍本的行動,提到:

「機械鐘的專家檢查過殘骸,說,百分之九十九.九的組件狀況良好,大部分機件包括計時器、報鬧系統和齒輪依然保存著,遺失掉的零件,可以訂造,重新組裝之後安置在重建的鐘樓,應該可以再運作二百至三百年。」

我記得這個鐘樓保存運動——同時正是臺灣的樂生運動——但卻不記得鐘樓能夠重新組裝。

於是立刻又聯想到《拾香紀》中,十香說同學「惠芳不知道新建成的匯豐銀行大廈,可以一件一件拆下來,搬到別的地方去,再重新搭建,像砌積木,效果就如原封未動……惠芳不明白,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就為了將來可以將它搬走?」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力作,造價52億港元,是1983年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也是世界首幢耗資10億美元興建的大樓。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就為了將來可以將它搬走?」

曾聽說過「買島建港」論——集合港人的財富,買下並移居至另一座無涉國際政治的島嶼,重建香港——當下只覺得既困難又容易,有種說不出來的微妙感。

而鐘樓重新組裝後,所謂「再運作二百至三百年」,然後呢?不禁讓人關連到小說家陳浩基著名的推理作品《13.67》收尾的兩篇〈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世界即是時空交會,而香港即是Borrowed Place交織Borrowed Time——無論是現實或者象徵意義上的。

《拾香紀》當中有些警句似是講林佳;再想,覺得是講像我一樣的讀者;又想,何嘗不是講「香港」呢?

  • 不是灰心,「只是跟其他人一樣,覺得自己的付出與眾不同,一旦付出,就非要見到收穫和成效不可。」
  • 「他想像她的未來,卻非自己的,這決不是由於無私,也跟愛毫無關聯,只因為他早就失去想像自己的欲望與能力。這一切源於他太早放棄為諸般與他相關的事情負上責任,就算他一再撇清。」


之前讀梁莉姿作品《樹的憂鬱》,寫心得時轉引20世紀初英國報人Wickham Steed批評猶太人:「這些人與國家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因此他們行事大膽,關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滿足自己貪得無饜的財富與權力欲」,對話「樹的憂鬱」:樹的憂鬱是即使種子渡海而來,仍然一邊紮根一邊發芽、瞻前顧後的憂鬱。

回想起來,是自己「太早放棄」,但所謂「太早」,不也是回頭看、瞻前顧後時,才能感覺到的嗎?

也來讀:這麼溫煦地活著是可以的嗎?讀香港作家梁莉姿獲獎作品《樹的憂鬱》


追伸:讀這本書會想到馬家輝《龍頭鳳尾》和《鴛鴦六七四》、小克畫冊(特別是《偽科學鑑證1》維港大廈)、以及陳浩基的《13.67》,在心裡、在書頁間,虛擬遊蕩。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




內容總結
拾香紀
5
/5
avatar-img
135會員
72內容數
禪是哲學,也是呼吸坐臥之間的生活方式,身心靈最放鬆的安身立命之道。《三不五時來點禪》這個專題,希望透過介紹並反思不同作者和讀物對禪的理解,綴以禪坐內觀的實際體驗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和體悟,並期待更多迴響與探索。一期一會、侘寂美學、正念冥想……禪的無與空蘊含著無限可能,讓我們一同來品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ayd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如既往》讀後感:回歸財務管理與生活簡單的本質,別被複雜的表象迷惑。作者Morgan Housel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好故事的魅力、面對世事無常的態度,以及如何克服人類偏好複雜的怪癖,在混亂世界中保持幸福。
回顧復盤2024年的十二月,練習放手的一個月,持續了解自己。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阿嬤的生活智慧與愛,從她的慷慨待人,到獨特的飲食與健康觀念,無不體現了她的善良與關懷。作者分享了阿嬤在世的點點滴滴,並且懷念與阿嬤的共同成長與快樂時光。
《兩個女人住一起》是金荷娜和黃善宇的共同創作,講述她們在40歲後選擇同居的經歷。透過互相觀察對方的差異和摩擦,她們發現了友誼中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書中探討了女性角色、同居與婚姻的差異,以及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尋找自我。她們對未來的描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服務互助,讓這部作品成為當代女性友誼與同居生活的啟示。
回顧(覆盤)2024年的十一月。開創的一個月,持續了解自己。
本文分享了三本書:《臺北人》、《皮囊》以及《如果無法搭乘時光機》的閱讀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回憶起過去的親人和生活,以及傳承給後代的歷史與情感。透過主題如記憶、親情和希望,作者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感受這些情感的連結。這篇文章還提到文化及社會背景對個人故事的影響,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尋找幸福的旅程。
《一如既往》讀後感:回歸財務管理與生活簡單的本質,別被複雜的表象迷惑。作者Morgan Housel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好故事的魅力、面對世事無常的態度,以及如何克服人類偏好複雜的怪癖,在混亂世界中保持幸福。
回顧復盤2024年的十二月,練習放手的一個月,持續了解自己。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阿嬤的生活智慧與愛,從她的慷慨待人,到獨特的飲食與健康觀念,無不體現了她的善良與關懷。作者分享了阿嬤在世的點點滴滴,並且懷念與阿嬤的共同成長與快樂時光。
《兩個女人住一起》是金荷娜和黃善宇的共同創作,講述她們在40歲後選擇同居的經歷。透過互相觀察對方的差異和摩擦,她們發現了友誼中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書中探討了女性角色、同居與婚姻的差異,以及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尋找自我。她們對未來的描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服務互助,讓這部作品成為當代女性友誼與同居生活的啟示。
回顧(覆盤)2024年的十一月。開創的一個月,持續了解自己。
本文分享了三本書:《臺北人》、《皮囊》以及《如果無法搭乘時光機》的閱讀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回憶起過去的親人和生活,以及傳承給後代的歷史與情感。透過主題如記憶、親情和希望,作者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感受這些情感的連結。這篇文章還提到文化及社會背景對個人故事的影響,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尋找幸福的旅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直很喜歡讀大陸作家馮傑的散文, 每年春節他都會針對今年的生肖寫一篇詳細專門文章, 從值年生肖的前世今生傳說,到稗官野史穿鑿附會的鄉野傳奇。 配上馮傑的水墨畫,打油詩,文章更生動。 《故鄉搨》背景仍聚焦在作家生長的北中原, 隨著都市計畫開發,熟悉的鄉村景色逐漸消失,被高樓大廈,工廠取代
Thumbnail
進入新職場的第一週,我每天都揹著這本書陪我上下班,是一本看著書封就能感覺到暖風的書,是因為夏威夷給人的暖意嗎? 這也是我第一次讀鄭世朗作者的書,我會認識他是因為《#地球上唯一的韓亞》,沒想到我會先讀這一本,可能也是因為看到譯者是胡椒筒吧! 故事始於沈時善女士逝世十周年之際,生前交代過長女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簡介:   一場世紀初的大火,掀開整本小說的序幕。   以〈起點〉作為首篇,描繪發生大火的金沙大樓,不論是路過、在火災現場,或是圍觀,所有人不約而同連結在這個事件上,並點燃一位青年的創作之火;到末篇〈致親愛的讀者〉成為一名小說家,進行生命的梳理與反思。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主編者: 賀新輝 出版社:地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2月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直很喜歡讀大陸作家馮傑的散文, 每年春節他都會針對今年的生肖寫一篇詳細專門文章, 從值年生肖的前世今生傳說,到稗官野史穿鑿附會的鄉野傳奇。 配上馮傑的水墨畫,打油詩,文章更生動。 《故鄉搨》背景仍聚焦在作家生長的北中原, 隨著都市計畫開發,熟悉的鄉村景色逐漸消失,被高樓大廈,工廠取代
Thumbnail
進入新職場的第一週,我每天都揹著這本書陪我上下班,是一本看著書封就能感覺到暖風的書,是因為夏威夷給人的暖意嗎? 這也是我第一次讀鄭世朗作者的書,我會認識他是因為《#地球上唯一的韓亞》,沒想到我會先讀這一本,可能也是因為看到譯者是胡椒筒吧! 故事始於沈時善女士逝世十周年之際,生前交代過長女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簡介:   一場世紀初的大火,掀開整本小說的序幕。   以〈起點〉作為首篇,描繪發生大火的金沙大樓,不論是路過、在火災現場,或是圍觀,所有人不約而同連結在這個事件上,並點燃一位青年的創作之火;到末篇〈致親愛的讀者〉成為一名小說家,進行生命的梳理與反思。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主編者: 賀新輝 出版社:地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2月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