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的絲絨革命:淡江英文系四十年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謹以此文憑弔我於淡江英文系四十年的如火青春~


即使心知肚明今生今世要成為專業音樂人,機會幾近渺茫,但是每當強迫症似的音樂癮上身、吉他在抱、琴聲琤琮、情緒動線直奔迷離之境的當下,眼前浮現我與音樂纏綿交疊的轟然映像裡,一九七零年代末期的淡江校園是最勾魂攝魄的原初場景。

淡江之於我的印象,之於我的影響,是聽覺式的。是音樂。

By wenstar/wikimedia commons

By wenstar/wikimedia commons

一九六零年代後期,仍是小學生的我即已受到搖滾樂的洗禮。每逢寒暑假期,左鄰右舍長輩的孩子們,於北部讀書的大學生,將西方絲絨革命的激情與喧囂熱鬧灌注到蒸蒸溽暑的南方小鎮一隅。早熟卻非早慧的我,蠢蠢欲動,想要打破彼時已然定型的模範生形象囚籠,釋放青澀稚幼的心靈裡早已積壓不住的、獸的衝動。 

就在此時,英美搖滾音樂挾帶著喧囂的革命福音,乘著Beatles的黃色潛艇翻江倒海,鬧熱滾滾;悠悠飄自挪威森林、西塔琴如霧如煙、嬝嫋而昇的詭異音色中、眾嬉皮頭戴鮮花、身披彩衣、盤膝趺坐在飛氈上、翩然如精如靈、臨風而降;聯袂而至的眾神祇們還有 Bob Dylan, Joan Baez, Don McLean, Simon & Garfunkel, Peter, Paul, & Mary, Joni Mitchell….


這樣的撫頂加持,恍若聽覺的密教儀式,使我從左營小鎮的族群衝突、幫派群毆械鬥的刀光劍影中,幽然冉升,遙遙聆想整個西方的青少年叛逆教派與轟天搖滾做為精神奧援。校園中與暗巷底的伏擊與突圍場面,竟也化為震耳欲聾的搖滾音牆互飆互軋。 

對西方風起雲湧叛逆次文化的強烈認同,爾後也讓高國中時期的師長們至今或許都仍納悶不解,為何我辜負了眾人對我攻讀中文系的期待,而在大學聯考前夕,只在志願卡上填報了英文系與哲學系。

青少年時期之於我一生成長的感官意象,是聽覺性的。是音樂。


一九七七年,暑假結束的九月初,李雙澤的不幸事件無預警地將先前才掀起的「淡江事件」推上另個高峰,成為北台灣美麗的音樂文化絕響其震撼力道之緜延有勁,除造成台灣流行音樂生態巨變、校園民歌風潮勃興、更在反帝與左翼的情緒上,和同年四月點燃的「鄉土文學論戰」某種批判立場串聯。此時的淡江,尤其以英文系為中心,已經凜凜然成為彼時台灣社會的文化震央。值此文化社會詭雷密佈之際,我從南方小鎮懷著高度易燃的焦灼熱情能量北上,毫不知情地,一頭栽進了一九七七年九月慽然燜燒中的淡江校園與英文系。天雷勾動地火。自我引爆。震天價響。

文藝宴饗初酣。英文系的四年鏗鏘歲月,插電與不插電的金石絲竹之聲交織纏繞在文學、詩、劇場之間,主客難辨。翻開厚近千頁的「西洋文學概論」選集,我既驚又喜,發現 Bob Dylan 和 Paul Simon 早已躋身現代詩眾神廟堂,厠身 T.S. Eliot, Wallace Stevens, E. E. Cummings 和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之間,意興風發,揮髮揚琴飆詩。

在王津平老師的課上亢奮聆聽天啟預言般的“Mr. Tambourine Man,”“Sounds of Silence,”“A Hard Rain's A-Gonna Fall,”黑人靈歌、以及 Woody Guthrie, Pete Seeger 批判嘲諷時政的創作民謠;在徐秋珍老師的課上,我嘶吼著後來被楊弦和羅大佑分別改寫傳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遙想金恩博士民權運動宣言「我有個夢想」時,必然會響起萬人齊唱的“We Shall Overcome”。

在實驗劇場與同班樂友 L 為大四學長姊演唱“Sounds of Silence,”還有每學期在 V101教室舉辦的「英文系師生音樂聯誼會」;在王津平老師與中文系李元貞、德文系梁景峰兩位老師合開的「文學研究」課堂,我演練著剛自錄音帶中貼耳狂聽近百次才抓出的和絃指法,琴聲嘈嘈切切,意境慘慘悽悽,是 Don McLean 的“Winter Has Me in Its Grip”和“Vincent”。

與本系大四學姊二重唱初識於全校創作歌曲徵選的場子。在水源路當時的親親麵包店附設咖啡雅座間,兩人興奮不已聽見 Seals & Crofts 的金曲“Windflowers”淒濛迷麗的和絃生澀地自我指間流出,以及之後我們於校內多場的演出、幼獅電臺節目錄音、參加第二屆「金韻獎」創作歌曲組的徵選入圍、中山堂決選登台演唱時,發現當時尚未聞名的齊豫、李建復、黃大城、童安格在台前台後撫琴暖嗓… 

英文系四年的夢裡夢外,文學、詩、與音樂是如此越界融合。課堂內外,每一部文學作品其實都以音樂的時間形式向我演出,而每一回的閱讀我也以聽覺聆享篇章中或許輕盈雋永、或許暴虐奧秘、有時巧緻孅膩、有時晦澀繁複的感官與意識的交響。英文系四年文化生活的境裡境外,文學、詩、音樂,又和臺灣彼時的文化政治難拆難解。年輕堅韌有彈性的日子,被音樂、因音樂而起的幻覺、以及因音樂而誘發的各種文化政治詮釋與挪用所塞爆

從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李雙澤的「美麗島」,到姜成濤、李泰祥、雲門舞集,還有與此平行交疊連連引爆的「後保釣」餘緒、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黨外運動、中美建交、美麗島事件等劇烈文化政治的衝擊效應下,每一個音符都可能被解讀出政治表情,每一段旋律的急轉也都可能隱藏了立場的傾斜,每一種節奏的揚抑都可能挾帶著意識形態的躁進或滯固。所有的符號都和其他的意義網絡相交相纏、吞吐吸納。

每天已縮減到極簡的睡眠,都仍是我最痛恨的工作,只因捨不得時時刻刻排山倒海而來的世界,幻化成音響與音樂的想像,灌滿我的聽覺,淹沒我的夢境。

在淡江英文系的啟蒙,是聽覺的絲絨革命。

聽的是文化掌故。是音樂。

英文系之於彼時的我,屬聽覺系。


一九八五年秋,負笈異國他鄉的日子。轉進於幾座學府與城市間,我在文學、傳播藝術、電影、與藝術史摩肩擦踵的眾聲喧嘩裡,饑渴蒐集的仍是聽覺的華麗冒險故事。在鎮上酒館、咖啡館、城中心大型音樂節流連忘返、在波士頓紐約的地鐵逡巡守候,異國中許多偏遠冷僻的文明,櫛比鱗次,各自以醉人的聽覺丰采存在著。

日日夜夜,我總是怦然心動於自己未能履及的街衢巷弄裡,有人正在快樂憂傷地撥弄著彼此大大小小的音樂情事;月月年年,我企圖捕撈早已散逸飛逝、飄盪於空的聽覺芒穗,拼貼出那個世代絲絨革命的激情圖像。我的聽覺前世今生哪…

一九九四年秋,返來魂牽夢縈的母校母系任教。淡江已不再巍巍聳立在頻震的文化斷層帶上。我大學時期淡江文化清亮高亢的聽覺論述喧騰之聲,早已嘎然寂止。政治解嚴後的台灣大學校園文化,處處可聞趕搭全球化歡樂花車的嬉鬧聲。消費嘉年華的後現代資本邏輯撞毀大學圍牆,長驅直入大學校園時,不曾遭遇任何抵抗,或悲嘆。大學曾是渾世中的傳燈守夜人,因為我們在聽覺的盡頭再過去、更遠的遠方,聽見激越清寂、苦心孤詣又堅持優雅的鼓聲曲調

而今大學的傳燈曲調呢?

答案哪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答案哪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耳中心底關不掉的聽覺淡江記憶,成了教學場景裡麥克風傳出高分貝的哀思愁緒。一如恐懼沉默症患者,我隔著龐大的歷史場景消失後所留下巨大駭人的荒涼,向講台下年輕的耳朵叨叨絮絮:

 在我們腳下的文明遺址上

沿著聽覺神經的邊界極力拓張

就依稀可以接收到

佈滿灰塵蛛網

歷經風漬水淹

曾在我們耳間傳詠

被遺失的美麗神話與圖騰

淡江第一波代表建築 - 宮燈教室(淡水校園)

淡江第一波代表建築 - 宮燈教室(淡水校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latero的沙龍
2會員
31內容數
孤獨是一種內心深度的標誌。它標示著一般社交的膚淺言談無法窺見的深沉內斂;而這是值得自己慶幸之事。我們孤獨地走進了悠遠流長的傳統,卻喜出望外,發現眾多志同道合的孤獨者與我為伴。
Plater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每當要與學生交流彼此生活中的、以及藝術欣賞時的風格品味,我都感到無比挫敗。 學生們不但無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品味觀察,而且完全不知道如何理解與感受「風格」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4/25
每當要與學生交流彼此生活中的、以及藝術欣賞時的風格品味,我都感到無比挫敗。 學生們不但無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品味觀察,而且完全不知道如何理解與感受「風格」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4/03
讓這些濃烈的唯美色彩改變你的家居空間?衣著裝飾?舉止儀態?攝像拍照?…以及在城市夜晚遊走的節奏感?傷心難過時的明暗感?每天心情起落浮沉的色彩感?與人交往的構圖感? 懷想自己成長歲月時的音樂感? 驚覺自己有所蛻變成熟時的「蒙太奇」驚悚感… 這,才是選修一門電影課該學會的事 ~
Thumbnail
2025/04/03
讓這些濃烈的唯美色彩改變你的家居空間?衣著裝飾?舉止儀態?攝像拍照?…以及在城市夜晚遊走的節奏感?傷心難過時的明暗感?每天心情起落浮沉的色彩感?與人交往的構圖感? 懷想自己成長歲月時的音樂感? 驚覺自己有所蛻變成熟時的「蒙太奇」驚悚感… 這,才是選修一門電影課該學會的事 ~
Thumbnail
2025/03/28
每次讓同學們觀賞完《去年在馬倫巴》以及《夢醒人生》,我都會安慰他們說:各位已看過了全世界最「難看」的電影,打過疫苗了。以後所有的影片一定會更「好看」啦!接著,我向學生們轉述了Hoffmann 的咖啡品味哲學觀....
Thumbnail
2025/03/28
每次讓同學們觀賞完《去年在馬倫巴》以及《夢醒人生》,我都會安慰他們說:各位已看過了全世界最「難看」的電影,打過疫苗了。以後所有的影片一定會更「好看」啦!接著,我向學生們轉述了Hoffmann 的咖啡品味哲學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記不清有多久沒踏進國家音樂廳了,但這天是來音樂廳「閱讀」。這場活動很特別,以閱讀為主、音樂為輔,是「獨角獸行動閱讀日」的首次嘗試,我想也是國家音樂廳的第一次。
Thumbnail
記不清有多久沒踏進國家音樂廳了,但這天是來音樂廳「閱讀」。這場活動很特別,以閱讀為主、音樂為輔,是「獨角獸行動閱讀日」的首次嘗試,我想也是國家音樂廳的第一次。
Thumbnail
近期閱讀劉又銘所著「弦外之音:台灣流行音樂的「中國腔現象」考察」一文,對我來說,開啟了新的視野,也打開了眼界(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上思想坦克網站閱讀)。
Thumbnail
近期閱讀劉又銘所著「弦外之音:台灣流行音樂的「中國腔現象」考察」一文,對我來說,開啟了新的視野,也打開了眼界(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上思想坦克網站閱讀)。
Thumbnail
從小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有學音樂的機會 大約小一開始從山葉音樂團體班和個別鋼琴課開始啟蒙 一路學到高中大學進入音樂班/系也有十六年了 大學畢業後開始家教、兼課、代課、伴奏等參與相關音樂活動 至少也累積了十年的個別與團體班的教學經驗 ************************** 除了這些較具體的
Thumbnail
從小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有學音樂的機會 大約小一開始從山葉音樂團體班和個別鋼琴課開始啟蒙 一路學到高中大學進入音樂班/系也有十六年了 大學畢業後開始家教、兼課、代課、伴奏等參與相關音樂活動 至少也累積了十年的個別與團體班的教學經驗 ************************** 除了這些較具體的
Thumbnail
台灣經歷30幾年戒嚴,很多歌不能唱,找不到具備本地文化的作品,形成文化斷層,只有經濟公司捧出來的塑膠。
Thumbnail
台灣經歷30幾年戒嚴,很多歌不能唱,找不到具備本地文化的作品,形成文化斷層,只有經濟公司捧出來的塑膠。
Thumbnail
寫在前面: 上一篇寫了女孩加入合唱團和樂隊時,對兩種不同風格的指揮老師有著不同的情緒糾葛,接下來,這篇主要來聊聊這位女孩上了大學後莫名其妙、陰錯陽差地加入了中國的雅樂團(不是國樂社喔),原本看似親切溫柔的學姊,突然變成惡魔的故事。 至於跑去別人大學熱血地加入西方的弦樂團的故事下篇再和你們說說。(發現
Thumbnail
寫在前面: 上一篇寫了女孩加入合唱團和樂隊時,對兩種不同風格的指揮老師有著不同的情緒糾葛,接下來,這篇主要來聊聊這位女孩上了大學後莫名其妙、陰錯陽差地加入了中國的雅樂團(不是國樂社喔),原本看似親切溫柔的學姊,突然變成惡魔的故事。 至於跑去別人大學熱血地加入西方的弦樂團的故事下篇再和你們說說。(發現
Thumbnail
躍上沐耳時光機,我們一起回到 1999年,C市的男子高中,那間位在游池畔,大樹旁的老舊音樂教室! 多虧了大樹的遮蔽,所有關於音樂課的記憶,都是清爽且涼快的。泳池裡的大量含氯消毒水,想必也是助益無窮! 回憶那當下的快樂,是此刻已經無法複製的。但轉化為時空之旅的必要催化劑與燃料! #沐耳音響
Thumbnail
躍上沐耳時光機,我們一起回到 1999年,C市的男子高中,那間位在游池畔,大樹旁的老舊音樂教室! 多虧了大樹的遮蔽,所有關於音樂課的記憶,都是清爽且涼快的。泳池裡的大量含氯消毒水,想必也是助益無窮! 回憶那當下的快樂,是此刻已經無法複製的。但轉化為時空之旅的必要催化劑與燃料! #沐耳音響
Thumbnail
人的感官有五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每一種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場展覽能同時滿足你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也是這次要跟你們分享的事啦。我在2021年1月底到華山參觀——「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in台北」
Thumbnail
人的感官有五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每一種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場展覽能同時滿足你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也是這次要跟你們分享的事啦。我在2021年1月底到華山參觀——「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in台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