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值得背誦的佛學名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下篇文章:佛學的起源與發展(1)—佛陀本人

《開經偈》

  •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雜阿含經》

  •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精進太勤,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等修習攝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中阿含經》

  • 「是為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 「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說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


《長阿含經》

  • 「生必有老,無有豪賤。生則有病,無有貴賤。生必有死。無有貴賤。」
  • 「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逢,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增一阿含經》

  • 「諸佛釋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金剛經》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經》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六祖壇經》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人也能懂的佛學筆記#by顏志龍#
25會員
6內容數
這是顏志龍讀佛學後的心得筆記,希望儘量避免一些艱澀難懂的詞彙,寫成人人都能懂的佛學知識。
2025/03/05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這和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很類似;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
2025/03/05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這和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很類似;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