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文章:佛學的起源與發展(1)—佛陀本人
《開經偈》
-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雜阿含經》
-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精進太勤,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等修習攝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中阿含經》
- 「是為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
- 「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說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
《長阿含經》
- 「生必有老,無有豪賤。生則有病,無有貴賤。生必有死。無有貴賤。」
- 「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逢,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增一阿含經》
- 「諸佛釋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金剛經》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經》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六祖壇經》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