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公案徹底終結.疑古謬論綜駁.陳三立〈讀列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十六、陳三立〈讀列子〉

陳三立〈讀列子〉原載一九一七年九月《東方雜誌》十四卷九號:

  吾讀《列子》,恣睢誕肆過莊周;然其詞雋,其於義也狹,非莊子倫比。篇中數稱楊朱。既為〈楊朱〉篇,又終始一趣,不殊楊朱貴身任生之旨,其諸楊朱之徒為之歟?世言戰國衰滅,楊與墨俱絕;然以觀漢世所稱道家楊王孫之倫,皆厚自奉養,魏晉清談興,益務藐天下,遺萬物,適己自恣,偷一身之便,一用楊朱之術之效也。而世迺以蔽之列子云。吾又觀〈列子.天瑞〉篇「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仲尼〉篇「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輪迴之說,釋迦之證,粲著明白。〔朔雪寒駁:凡是西方+聖人,就是指釋迦牟尼!腦子很好用,但疑古派很欠缺!如果《列子》的作者有意要讓孔子講釋迦牟尼,那他就讓孔子直接講就好,完全不需要遮遮掩掩!遮遮掩掩的目的何在?結果孔子說什麼西方、聖者還質疑聖者的事蹟是否真實!如果是要借孔子之口來質疑釋迦牟尼,除了疑古派沒有人會把孔子所說的西方+聖者還是他所質疑的對象當成釋迦牟尼!如果是要貶低,那麼就不會稱其為聖者!那麼試問這麼寫的理由何在?〕其言「運轉無已,天地密移」,復頗與泰西地動之說合。尸子、蒼頡、考靈曜、元命苞、括地象皆言地動,列子此語亦相類。豈道無故術,言無故家,所操者約,而所驗者博歟?吾終疑季漢魏晉之士,窺見浮屠之書,就楊朱之徒所依託,益增竄其間,且又非劉向之所嘗見者;張湛蓋頗知之而未之深辨也。又〈漢.志〉道家稱其先莊子,乃列於莊子之後,明非本真。〔朔雪寒駁:按照這種邏輯,只要圖書目錄記錄者沒按時間順序來排,即使已經註明了誰先誰後都還不能算數?這智商真的不簡單!但綜觀疑古派的謬論,什麼文人把甲寫到了乙的前面,甲就比乙更早了!類似的總總謬論非常常見,如孫子公案、老子公案都有這種荒誕的說法!〕而柳宗元方謂「莊子要為放依其辭,於莊子尤質厚少偽作。」於戲!蓋未為知言爾已。

 

朔雪寒駁

  文章好壞的判斷本來就牽涉到人的主觀認知,柳宗元以為列子更好,陳三立以為莊子更好,本來就是個人主見,用「於戲!蓋未為知言爾已。」的誣蔑性說法其實並無必要!且論聲望,柳宗元乃古文八大家之一,陳三立寫過什麼令人稱道的文章?就好像錢鍾書拿陳傅良貶低《孫子兵法》的說法來跟劉勰稱讚《孫子兵法》「辭如珠玉」比拚一樣,一般正常人會認可誰?一個外行人評價內行貨,除了疑古派,誰會當真?

  「輪迴之說,釋迦之證」都是過度推論,本不相同的東西,僅僅因為其中一兩件元素偶合,就說成是一致的,豈不可笑!西方是相對於東方來說,按照陳三立的邏輯,這「西方聖人」難道不能是西方早期哲學家?就必得是佛陀?關於「輪迴、佛陀」的反駁,請見相關章節,這裡就不贅述了!

  「吾終疑季漢魏晉之士,窺見浮屠之書,就楊朱之徒所依託,益增竄其間,且又非劉向之所嘗見者」。這種說法更是莫名其妙,如果說這是「季漢魏晉之士」所託,請問為何要依托楊朱?目的何在?

〈列子.楊朱〉:

  楊朱曰:「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有此而求外者,無厭之性。無厭之性,陰陽之蠹也。忠不足以安君,適足以危身;義不足以利物,適足以害生。安上不由於忠,而忠名滅焉;利物不由於義,而義名絕焉。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鬻子曰:『去名者無憂:』老子曰:『名者實之賓。』而悠悠者趨名不已。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賓邪?今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尊榮則逸樂,卑辱則憂苦。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斯實之所係矣。名胡可去?名胡可賓?但惡夫守名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之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楊朱追求自我、重生命,強調「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請問佛陀、佛教也是如此主張嗎?否則說楊朱是「窺見浮屠之書」的「季漢魏晉之士」所託,豈不可笑!

  「又〈漢.志〉道家稱其先莊子,乃列於莊子之後,明非本真。」這種邏輯更是荒謬透頂,也就是以書籍記錄的順序當成了人世間存在先後的證據。這一點疑古派很常用,譬如孫子公案、老子公案都能看到,誰被先提到表示誰比誰先存在,這種小學生都不能認同的邏輯,大學者、名嘴們倒是樂於拿來秀下限啊!

 

〈漢書.藝文志〉: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明明班固自註都已經說明列子「先莊子,莊子稱之。」了,陳三立可以視而不見,睜眼如盲,究竟所為何來?又如其中公子牟早於莊子,也被放到莊子之後;老萊子更是與孔子同時,卻也被放在列子、田駢之後。如果按照陳三立的可悲邏輯,那麼學術史就要因為班固隨意的編排而不是註解而亂搞一通了!豈不可悲!究竟是什麼教育才會教育出有如此奇葩腦洞的疑古派?

avatar-img
36會員
140內容數
本專題有兩類文章:一是考證古籍文字的正誤,一是考證先秦諸子的成書年代與真偽。懂得文字的正確或其他可能的解法,才有機會正確的理解古籍。目前考證的文字已經有數千篇,考證書籍真偽的專書已經有數本。並已徹底解決了孫子、老子、文子等等公案。但有些考證尚未成書,考量生活環境,很多成果恐怕難以成書,因此開了這個專題加以發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朔雪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章指出,曹丕身為魏文帝,無法被稱作「皇子」,此外,作者以《左傳》、《孔子家語》等古籍用例,駁斥光聰諧將「初」「先是」視為後人增竄的論點,強調這些用法在《列子》之前即廣泛存在。文章同時引用《莊子》等文本證明《列子》與同時代文獻風格一致,批判以不當預設否定《列子》真實性的邏輯錯誤,展現深厚的考證功力。
李慈銘在這裡玩弄局部性伎倆,也就是說「裴世期注〈魏志〉、章懷注《後漢書》,於「火浣布」皆不引《列子》」因此主張這本書是偽書!但他不跟你說諸如李賢註《後漢書》共引用了九次《列子》,單單就跟你說「火浣布」不引《列子》,至於其他九次,全部隱藏起來,反正就不告訴你!只要達到把《列子》打成假書的目的就成了
這一篇提到「其他書籍卻有引用者,如皇甫謐《高士傳》、張華《博物志》等等都是大規模引用,至於仲長統、建安七子阮瑀、三曹曹植、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全都有引用」,其實這只是所有引文類線索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高誘至張湛之間的局部引用案例,實際上的還有更多!
這一篇之沒常識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但疑古派就是靠不停的積累轉述這種沒常識的東西,形成了所謂的學界共識!然後當你說這個公案已經解決,他(如郭靜云)就會跟你扯這不是一個人說的算的,那你就問是誰說的算,哪些人說的算,他就不回答了!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所有疑古派的謬論都被終結了,於是這些人只能掩耳盜鈴了
吳德旋在〈辨列子〉一文中質疑《列子》非列子所作,認為其多由後人剽取老、莊思想及雜家言論編成,並指出〈周穆王〉文字優異,卻不確定是否出於列子。朔雪寒駁斥其邏輯混亂,自相矛盾,缺乏實證,尤其是未能深入考察《列子》書中人物與對話的歷史合理性。最終,朔雪寒強調學術考證應避免盲從與偏見,呼籲理性檢視古籍真偽。
鈕樹玉於《列子跋》中質疑《列子》為後人雜取他書而成,並批評其內容怪誕,啟發求仙佞佛之風。朔雪寒駁斥其以主觀「辭氣」為依據,認為無法達成客觀結論。並批評疑古派以臆測代替考證,邏輯自相矛盾。關於楊朱思想僅見於《列子》的說法,朔雪寒認為此反映文本流傳的時代特性,而非證偽的依據。
文章指出,曹丕身為魏文帝,無法被稱作「皇子」,此外,作者以《左傳》、《孔子家語》等古籍用例,駁斥光聰諧將「初」「先是」視為後人增竄的論點,強調這些用法在《列子》之前即廣泛存在。文章同時引用《莊子》等文本證明《列子》與同時代文獻風格一致,批判以不當預設否定《列子》真實性的邏輯錯誤,展現深厚的考證功力。
李慈銘在這裡玩弄局部性伎倆,也就是說「裴世期注〈魏志〉、章懷注《後漢書》,於「火浣布」皆不引《列子》」因此主張這本書是偽書!但他不跟你說諸如李賢註《後漢書》共引用了九次《列子》,單單就跟你說「火浣布」不引《列子》,至於其他九次,全部隱藏起來,反正就不告訴你!只要達到把《列子》打成假書的目的就成了
這一篇提到「其他書籍卻有引用者,如皇甫謐《高士傳》、張華《博物志》等等都是大規模引用,至於仲長統、建安七子阮瑀、三曹曹植、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全都有引用」,其實這只是所有引文類線索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高誘至張湛之間的局部引用案例,實際上的還有更多!
這一篇之沒常識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但疑古派就是靠不停的積累轉述這種沒常識的東西,形成了所謂的學界共識!然後當你說這個公案已經解決,他(如郭靜云)就會跟你扯這不是一個人說的算的,那你就問是誰說的算,哪些人說的算,他就不回答了!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所有疑古派的謬論都被終結了,於是這些人只能掩耳盜鈴了
吳德旋在〈辨列子〉一文中質疑《列子》非列子所作,認為其多由後人剽取老、莊思想及雜家言論編成,並指出〈周穆王〉文字優異,卻不確定是否出於列子。朔雪寒駁斥其邏輯混亂,自相矛盾,缺乏實證,尤其是未能深入考察《列子》書中人物與對話的歷史合理性。最終,朔雪寒強調學術考證應避免盲從與偏見,呼籲理性檢視古籍真偽。
鈕樹玉於《列子跋》中質疑《列子》為後人雜取他書而成,並批評其內容怪誕,啟發求仙佞佛之風。朔雪寒駁斥其以主觀「辭氣」為依據,認為無法達成客觀結論。並批評疑古派以臆測代替考證,邏輯自相矛盾。關於楊朱思想僅見於《列子》的說法,朔雪寒認為此反映文本流傳的時代特性,而非證偽的依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郭德綱說《三國》,通常先講一堆閒話,聊聊掌故,才進入《三國》情節⋯⋯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陳生:歷史系的人就是笑我們在做讀書心得,他們說我們就是翻譯,寫一下說什麼罷了。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聽寫考試,記入生字;慘痛教訓,記錄人生。 閱讀理解,掌握新知;寶貴經驗,豐富生命。 兩岸思考,求同存異;無所適從,獨善奏效。 學習歷史,汲取智慧;共建未來,共享和平。 獨善好嗎?是不是真的獨善?無論多好,人民都不喜歡。偽獨善所引發的可能是一種毒惡,正反效果不就如此嗎?秦二世的結局不正是現實的
Thumbnail
陳生:孫(教授)在本週和我們說某個老師(陳研究員)說中央沒有做經學的。孫不認同,陳堅持。陳認為思想非經學。感覺陳把清學當經學。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郭德綱說《三國》,通常先講一堆閒話,聊聊掌故,才進入《三國》情節⋯⋯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陳生:歷史系的人就是笑我們在做讀書心得,他們說我們就是翻譯,寫一下說什麼罷了。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聽寫考試,記入生字;慘痛教訓,記錄人生。 閱讀理解,掌握新知;寶貴經驗,豐富生命。 兩岸思考,求同存異;無所適從,獨善奏效。 學習歷史,汲取智慧;共建未來,共享和平。 獨善好嗎?是不是真的獨善?無論多好,人民都不喜歡。偽獨善所引發的可能是一種毒惡,正反效果不就如此嗎?秦二世的結局不正是現實的
Thumbnail
陳生:孫(教授)在本週和我們說某個老師(陳研究員)說中央沒有做經學的。孫不認同,陳堅持。陳認為思想非經學。感覺陳把清學當經學。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