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Steven Bartlett的《執行長日記(The Diary of a CEO)》。現年32歲的Steven Bartlett在27歲時創辦了「英國商業類排行榜第一」的Podcast節目——The Diary of a CEO,專訪各領域的成功人士,包括企業家、作者、演員、運動員等。
他將這些成功人士的共同點,結合自身的創業經歷,集結成《執行長日記》這本書,分享「33條關於事業與人生的法則」。
《執行長日記 (The Diary of a CEO)》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第26條法則:你的技能「沒有價值」,所處的環境才「寶貴」。
這條法則分享「你的技能在不同環境之下,會有不同價值」。你的技能「價值多少?」,取決於「你所在的環境中,人們有多重視你的技能,並願意為此支付多少錢?」。
讀完這條法則,讓我不禁回想到之前在新加坡管顧業「商業分析師」的工作。那段工作經歷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在不同環境之下,我的「價值」也會有所改變。
管顧業的商業模式是由「各個Partner/ Principal」帶來客戶,再依據客戶的需求,調配人員,形成「專案小組」。因此在不同的專案,合作的同事也不同,團隊氣氛也不同。
可以說,換了一個團隊,彷彿去到「不同公司」工作。但也正因如此,讓我得以快速累積到「更多元的合作經驗」,探索出最適合我的工作環境和模式。
剛進公司的第一個專案,我在一個「英國人 Principal」底下工作,除此之外,還有這位Principal 經常合作的新加坡人經理,以及一位印度同事。
作為新晉的管顧業「菜鳥」,在我眼裡,其他團隊成員都比我「老練得多」,我一心只想著「怎麼快速融入隊伍、不拖其他人的後腿」,因此我一直處在「學習模式」,學習新團隊的作法、趕上管顧業的工作節奏、以及融匯新領域的知識,很少思考「如何挖掘自我價值?」,為團隊帶來獨特的貢獻。
漸漸的,我發現「只學習他人」,而沒有「挖掘自我獨特性」,成為「獨特貢獻者」,我只不過是在成為其他團隊成員的「複製品」。因為沒有足夠的「差異化」,我們最終只是在「相同的領域」越來越卷而已。
然而,我該如何做到「差異化」呢?
我帶著困惑,以及俱疲的身心,結束在管顧業的「第一個專案」。
剛完成「第一個專案」,另一個 Principal 就向我拋來了橄欖枝。
這位 Principal 來自 Regulation Team,是公司新成立的「專案小組」,專門解決客戶在醫療產業開發「新藥」時,會遇到的「監管問題」。
「一個 Principal 直接來向 Analyst 拉人?」。我感到受寵若驚,畢竟我們的「位階」可是差了「五級」。
了解了更多背景資訊之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
我是新加坡辦公室「第一位招入的台灣人」,而這位 Principal 因為她的華人的背景,主要幫助企業開拓「大中華區」的客戶。由於她帶領的團隊剛剛成立,還缺少「能流利用中文溝通,以及資料搜索」的成員來協助她「服務她的客戶」,因此具有「海峽兩岸成長背景」的我,就成了她「物色成員」的首選。
在她看來,我的文化背景能幫助她更好的「服務來自於大陸、以及台灣」的企業客戶。
「原來我的『文化背景』還能成為我的『獨特優勢』」,我恍然大悟。
在前一個英國人 Principal 底下,我的文化及語言技能「不被受重視」,是因為「團隊沒有這個需求」,這無法成為個人的「獨特賣點」。
而去到 Regulation Team,我依然是「同一個我」,我的語言技能並沒有在「交換團隊」間有絲毫的改變。然而換到一個「更需要我」的環境,我的價值「自動提升」了。
僅僅是因為如此,就為我在職場裡解鎖「無比珍貴」的機遇。
一般 Analyst 主要負責「資料搜索、數據分析、簡報製作」等後台工作,但我在Regulation Team 被賦予了更多「前台工作」。因為語言能力的需求,我有機會與Principal 一起,站在第一線與「客戶」做匯報,才讓我得以在 Analyst 階段,就理解「諮詢的商業閉環如何運作?」
因為在 Regulation Team 備受重用,我連續接了3個專案。直到6個月後,我希望「開拓不同領域」的知識,才又回到了英國 Principal 底下的團隊。
神奇的是,當我回歸到英國上司底下的團隊,我居然又吃了「環境給我的紅利」。
雖然過去我在 Regulation Team 是菜鳥,但是6個月的時間,我也慢慢習得了一些「 Regulation 的知識」。
正巧, 英國 Principal 最新接到的案子需要觸碰到 regulation 的知識,由於沒有任何成員「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我頓時在組裡顯得「彌足珍貴」。
而就算我的 Regulation 知識不足以支撐「新專案的需求」,我也有過去6個月與 Regulation Team 建立的友情與人脈,能支援我調用資源。
團隊需要我在 Regulation Team 的經驗與人脈,也因此,我在團隊合作中有了更高的話語權。
換言之,雖然我在「Regulation Team」是專業領域的菜鳥,但是換了一個環境,我卻成了「Regulation 專家」,也因而提升了我在團隊中的重要性。
《執行長日記》中的理論,加上個人的實際經歷,讓我更確信了「選擇環境」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選擇「環境」的時候,會依照「外在表象」去衡量,比如,我就要到「最知名的大企業工作」、我必須要跟隨「業務能力最強」的上司,而不是「從自身角度出發」,去到「能讓你的能力充分發揮作用」的舞台。
這麼做的缺點是,你是讓「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當你的能力與環境不是特別契合,能力難以施展,就很容易「蹉跎光陰」。
記住,同樣的能力,在不同環境裡的價值不同。
你需要去的是「最需要你的能力」的地方,在那裡你會擁有「更多話語權」,也會擁有「更多表現機會」,在實際鍛鍊中,累積更強的實力。
而更強的實力,會在長遠的將來,帶你走到「更大的舞台」。
大多數人都是在「做中學習」,到了特定位置,再慢慢學會「如何做出樣子」。因此,用長期主義的思維來看,「握到手的更多機會」遠比「有名無實的外在表象」,能在未來帶你走得更遠。
找到「需要你能力」的地方,就是你的「藍海」。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在寫作中找到生命的熱情。我的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有更多【自我成長】及【職涯思考】內容: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3674?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