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喝湯,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將盛滿熱湯的碗捧在手上,看著熱氣氤氳在我的眼鏡上化成一片白霧,在尚未入口之前,我的身子就已經開始暖了起來。
前陣子天氣微涼,我在租屋處附近的手搖飲料店買了燒仙草,這是一個我已經吃了十五年以上的甜品,芋園、地瓜圓、花豆、脆圓、珍珠是我最愛的配料;但令我訝異的是,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燒仙草裝在飲料杯裡。
看著這碗 600 ml 的燒仙草,我的內心起了一陣衝突
我應該用吸管還是用湯匙呢?
杯和碗,這並不是困擾我第一次的問題。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就經常想著「為什麼一定要拿湯碗裝燒仙草呢?」又或者「我應該也可以用杯子裝玉米濃湯吧?」(麥當勞的玉米湯不就是這樣做嗎?)對我來說,杯和碗,在功能上似乎是可以互換的容器。
可偏偏這問題沒那麼簡單。
杯和碗,因為容器的名稱不同,也為彼此制定了不同的器具以及使用方式。湯碗有自己的使用地圖,當然,也不例外。
當我們將液體裝進碗裡,下意識地就會想順手拿個湯匙或是調羹,而這一碗所裝的東西也被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像是:湯、羹、粥(四神湯、蝦仁羹、海鮮粥等),大多數情況下,這碗裝著的內容物都是以「鹹食」的模樣上桌。
而杯子則不然。
當我們將液體裝進杯裡,下意識地就會想順手拿個吸管或是攪拌棒,而這一杯所裝的東西也被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像是:茶、汁、凍,或更直接地稱其為飲料(珍珠奶茶、西瓜汁、仙草奶凍等),大多數情況下,這杯裝著的內容物都是以「甜食」的模樣販售。
因此,當我看到有人「用湯匙舀碗裡的珍珠奶茶」,或是,「用粗吸管喝杯裡的牛骨湯」,都不禁讓我懷疑(自己)小時候的用餐禮儀是如何被建構?會不會一直以來都是用錯誤的方式喝湯、飲茶?
曾經,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問過這樣的問題:
「所以杯子就是開口比較小的碗嗎?」
那時我還是幼兒園大班,全班同學聽到後笑了出來,連老師都搞不清楚我的問題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杯子就是杯子,碗就是碗,沒有在管開口大還是開口小的。」老師若有似無地這麼回答。
但這確實是個好問題。
若我們以「容量」的觀點區分杯和碗,基本上,馬上就會遇到例外。
現在全台(也許不只台灣了)的連鎖餐廳,都有考慮到幼兒用餐的需求,因此會特地準備幼兒使用的碗、筷子、叉子、湯匙、座椅。若你曾看過專屬幼兒吃飯用的碗,就會發現大小、容量都以幼兒的身材重新設計。
這種「客製化」的用餐裝備一直延伸至國小,每個人一入學就會拿到自己的便當盒,還有一個約 100 ml 左右的湯碗。印象中,我國小畢業後十年,再度返校仍舊看到學生用這套餐具吃午餐。當然,連湯碗的大小都還是一樣。
不巧,現在市面上有個發明「冰霸杯」。
冰霸杯,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保冷杯,因為主打不鏽鋼製成,再加上冰霸杯的瓶口通常較寬,方便放入大冰塊或直接倒入飲料;因此,冰霸杯主要的功能是長時間保持飲料的低溫。
現在的冰霸杯動輒 600 ml 起跳,有些加大款甚至高達 1200 ml 的容量,幾乎可以裝進一般小吃店的任何一碗湯。若以容量的觀點來看冰霸杯,這已經可以說是「冰霸碗」了,幼兒專屬的碗反而更像是杯子。
那麼,科學可以幫我回答這個問題嗎?
在數學裡有個領域叫「拓樸學」(topology),這是一門在研究幾何形體在連續變形下不變性質的數學分支。用我的話來說,這是一門在研究「洞」的哲學。
拓樸學有個廣為流傳的笑話(或者其實不好笑)
拓樸學家分不出來馬克杯和甜甜圈哪裡不一樣。
讓我借用一下拓樸學的觀點。
數學上來說,杯和碗,無須多做區分,因為兩者是同個東西。
杯和碗,不論開口大小,自始自終就只有一個開口而已;不難想像,若是在拉坏的旋轉台上,這兩個物件的外型確實可以隨意變換。
更進一步地說,在拓樸學家的眼裡,胡椒罐、廣口瓶、飯鍋、湯碗、冰霸杯、保溫瓶、茶杯(沒有小把手的)、盤子、碟子等,都是同個東西。
可想而知,拓樸學家進了廚房應該只能呆站在那,一道菜也煮不出來。
好吧,撇開容量、開口、還有拓樸學不管。我把燒仙草倒在碗裡,再拿把湯匙吃不就得了嗎?何苦為難自己,在寒冬裡看著燒仙草結凍呢?
但我仍舊有個問題懸在心頭。
台灣從南到北,我在許多餐廳都會看到酸梅湯,這更是辦桌料理的最佳飲料;只不過,我目前為止看到的「酸梅湯」都是裝在瓶子或是罐子裡的。
那麼,是不是應該叫做「酸梅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