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是中國海南人,小時候過年都會回海南過年、吃炒粉、領壓歲錢、買椰子糖。看了人民幣這麼久,直到最近我才發現,人民幣的英文翻譯頗為不同,多數不是我們在國際上會使用的用語。
像是,中國人民銀行的英譯是
Zhongguo Remin Yinhang
不難發現「中國人民銀行」的翻譯模式,正是採用英文拼音的方法,捕捉原有的中文發音。不僅符合中國的拼音系統,翻譯後的「發音」也不會離原文相去太遠。
用英文拼音的方式翻譯人民幣的幣值,其實並沒有對外國遊客更加友善;相反地,因為採用音譯的方法,只是讓中國人看得懂,聽得順。更有網友留下這樣的評論:
中國人用不到
外國人看不懂
事實上,中國政府並非是英文不好,而採用拼音的形式翻譯中文。在中國各省都能見到的「中國農業銀行」其英文翻譯為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相當中規中矩,丟到 Google 翻譯也能還原成中國農業銀行。
金錢,作為一個國家境內高度流通的物件,中國政府在人民幣上所採用的翻譯技術,拼音只是個形式,更重要的是權力的展現。人民幣的英文翻譯並非針對外國遊客,而只是為了讓中國人用得「舒服」。
當外國遊客用自己的口音念出人民幣的幣值,聽著就像是彆腳的中文學習者,試圖念出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理解的發音。
國際上的貨幣若是遇到小數點後的幣值,中文世界裡有各種稱呼:分、毫、毛、角、仙(馬來西亞當地的稱呼)。如果你將這些字丟到 Google 翻譯,有相當大的機會翻譯成
cent
在中國境內流通的貨幣中,包含:一角、五角。Google 會將其翻譯成 1 cent、5 cents,採用的方法便是英文的語言邏輯。
當然,有時候也會遇到不同於 cent 的翻譯,像是 quarter 經常指稱四分之一(若以幣值來說也就是 0.25 元),美國的 25 美分(one quarter)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中國卻反其道而行。將一角、五角翻譯成
Yi Jiao
Wu Jiao
我在自己家教的課堂介紹了中國的硬幣,三個家教的學生年紀分別是,小學四年級、國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他們異口同聲地認為
「中國這樣的翻譯對外國遊客很不友善。」
國二的妹妹認為,英文拼音只是讓中國人可以了解外國人在說什麼。小學四年級的 Molly 拿著硬幣端詳「就算外國人唸出來了,他們還是不懂 Wu Jiao 是什麼意思。」她皺起眉頭,百思不得其解。
高二的學生兩手一攤
「為什麼不能用正常一點的翻譯呢?」
---
.
基本上,只要出了中國的機場,各地的英文翻譯,大量採用英文拼音的方式捕捉中文的發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見下面的翻譯
這一套翻譯方法並非不正常(至少在中國境內這很正常)。國際間,任何採用英文拼音的翻譯思維,多半都是為了將翻譯的對象、物件、地區,定位成一個專有名詞,為了彰顯特殊的區隔。
只不過,中國境內的翻譯系統,讓「專有名詞」在各地氾濫。
---
.
中國的這一套翻譯方法,可以說,正是把有關中國大陸上的一切「專有名詞」化。幣值、銀行、路名、村落的翻譯,成為只有中國才會使用的中/英翻譯系統。
地名、國家、河流等通常被視為專有名詞。專有名詞在翻譯時,通常會保留其原始發音,這樣可以避免誤解和混淆。例如,「台北」在英文中被翻譯為Taipei,即使是非中文使用者,也能夠辨識和理解這個地名。
專有名詞在翻譯的方法上,有助於保持地名的獨特性和文化背景,同時也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溝通。中國政府採用專有名詞的拼音翻譯,正是為了要凸顯自己的獨特性、建立屬於中國自己的文化背景。
有趣的是,這種「專有名詞化」也開始出現逆反的現象。
圖片上的瓶裝水是海南島當地的品牌「怡寶」(馬來西亞的霹靂州首府也叫怡保),翻到瓶身背面可以發現,寫著關於這瓶水的外文介紹,其中有個字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C’est bon
C’est bon 並非英文,而是法文,有表達「好吃」、「準備好了」的意思。句尾加上問號,再搭配略帶上揚的音調,則可表達「好了嗎?」。
這大概是我在海南島,第一次看到最原汁原味捕捉的產品翻譯,不是捕捉「聲音」而是捕捉「意義」,只不過以用中國不常使用的法文來翻譯。
中國政府在冬奧期間(2022 年)曾經將北京地鐵站的中英文名,以漢語拼音,中國地鐵站使用了40 年的英文 Station 改為拼音的 Zhan。例如:北京南站的英譯原為 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隨後變成 Beijingnan Zhan。
不過,中國政府又在今年(2024 年)夏天起,要求中國境內的車站逐步將「站」改為 Station,重回了英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