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有個單純的夢想——長大後要幫助別人。那時候覺得,只要能讓人感受到社會還有溫暖存在,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隨著年紀漸長,我開始看到社會的另一面,黑暗與光明並存。我才發現,當年的夢想其實有點天真,甚至傻得可笑。因為理想再崇高,一旦遇到現實,常常會變得不切實際。於是,我暫時把夢想放到一邊,轉而走上公職這條路,想著如果能順利踏入體制,或許可以慢慢找到資源,再去實現「幫助別人」的初衷。
從大二開始,我就投入準備公職考試。那時候什麼都不懂,也不清楚自己適合哪些科目,只抱著「先考看看」的心情去試。第一次選的是一般行政五等,結果一試之下,才發現完全不適合自己。後來,我決定轉戰教育行政四等。只是剛開始真的很迷惘,不知道該怎麼準備。我跑去聽了很多特考講座,也買了不少書,可是還是找不到方向。
一開始,我照著上榜前輩的方法唸書。前輩們的方式大多是全職全天候的讀書模式,但我這個人天生性子比較散,根本無法照單全收。慢慢地,我才體會到: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於是我開始調整,把我原本的習慣「做筆記」融入讀書計畫裡。我去買了志光推薦的必備教材(像是心理學、教育統計與測驗),又搭配大東海、學校課本,甚至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全部自己整理、統整,再寫成一冊專屬於我的筆記本。除此之外,我還列印了歷屆考古題,偶爾練習,從錯誤中學習。到大四第三次考試的時候,我仍然選擇報考教育行政四等。朋友們有人勸我去考五等,媽媽甚至希望我挑戰三等。最後我還是堅持原本的方向。那次考完,我開始反思,發現自己做的筆記雖然很多,但缺乏統整性,沒有真正串連起來。於是,我告訴自己必須重新調整,補足這些缺陷。
畢業後第四次考試,我一邊打工一邊準備,身心都很疲累。這段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如果能在學生時期開始準備,會更有優勢,因為科目還在腦海裡,比較容易加深印象。雖然我也曾想過參加讀書會,但時間、地點都很難配合,最後只能靠自學。不過,我還是很推薦有機會的話能組讀書會,因為互相討論、激勵,真的會比自己單打獨鬥來得有效率。
回頭看,這條公職路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它不是看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能堅持到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缺額少、屢次落榜等打擊,如果因此就見風轉舵、隨意轉考別的科目,反而容易錯過原本有機會上榜的那條路。真正重要的,是那顆能持續跑下去、不被擊倒的心。因為只有堅持到最後,公職的大門才會真正為你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