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2. 白話文
榮寵與羞辱,像是受到驚嚇一般;大的困厄,視如自身的災難。
什麼是「榮寵如驚」?榮寵是相對較低的東西,得到它時會驚喜,失去它時也會驚慌,這就是「榮辱如驚」的意思。
什麼是「視大患如自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那麼我就沒有什麼憂患。
因此,若把自己的身心視作天下的根本,那是可以託付天下的;若把身心充滿愛心來對待天下,便可以將天下寄託於其身。
3. 解釋
這段話講的是外界的榮譽與羞辱、身體的生死與否,如何影響人的內心和行為。榮辱和生命的困厄本質上是外界對個體的評價與挑戰,但如果我們過度依賴這些外在的評價,就會被它們所左右,心神不定,甚至陷入困擾。老子通過這段話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在於超越榮辱,保持內心的安定,超脫於生死的困擾。
「榮辱若驚」強調的是我們常常被外界的榮譽和羞辱所震動。當得到榮寵時,我們往往感到喜悅,甚至忘乎所以;而一旦失去榮寵,我們又會陷入惶恐和失落。這種情緒的波動,其實正暴露了我們的內心仍未擺脫外在的影響。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應該像一個超然的旁觀者,看待這些外界的榮辱,而不讓它們動搖我們的內心。
「貴大患若身」則是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過於重要。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生死時,便會有許多煩惱和恐懼。相反,若我們超越對身體的依賴,便能更加自由自在,減少憂慮。古人常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便是一種超越生死的智慧,不因生死的變化而波動情緒,心境始終平和。
例如,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為了追求名利和權勢,常常迷失在榮譽和名聲的追逐中。當名利得失影響到我們的心境時,就如同遭遇了外界的驚嚇,內心無法穩定。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將自己視作「無我」的存在,心靈自由,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動。在面對生死、榮辱時,他們能夠冷靜面對,保持內心的寧靜與穩定。
「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講的是一種境界,即在處理外部事務時,要有大愛、寬廣的胸懷。以身心的安定和大愛之心來面對世界,方能超越個人的局限,承載更大的責任與使命。這種「天下為公」的胸懷,是對自身生命和身體的尊重與超越,能夠為社會和他人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非僅僅為了個人利益的得失。
總而言之,這段話教我們如何在紛繁的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從容,學會超越榮辱與生死的束縛,真正做到內外合一,達到自我超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