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十二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五種顏色讓人眼盲;五種音律讓人耳聾;五種味道讓人口渴;奔馳狩獵使人心神紊亂;難以得到的財物使人心生妨礙。 因此,聖人注重的是內在的充實,而非外在的感官享受,所以他摒棄那些外在的事物,選擇專注於內心的修養。 3. 解釋 人類的感官,無論視覺、聽覺、味覺,還是觸覺,都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擾。五顏六色的世界、美妙的音樂、濃郁的食物,這些感官的享受,雖然能帶來一時的快感,但長此以往,反而會造成感官的過度刺激,使人迷失自我。過度的追求這些外界的誘惑,會使我們偏離心靈的真正需求,甚至在追求中迷失方向。 五色所引發的視覺疲勞,五音所引發的聽覺障礙,五味所引發的食欲過度,都在告訴我們,過多的外界刺激,不僅無益,反而會損害我們的身心。當我們過於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或感官上的快感時,往往會忘記內在的充實和穩定。就像一個過度裝飾的房間,看似華麗,卻無法提供內心的寧靜。 聖人的智慧,則在於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而是專注於內在的修養與提升。他不因為外界的繁華而轉移注意力,而是選擇回歸內心,修煉內在的平和與智慧。這不意味著要完全避開感官享受,而是學會在其中找到平衡,避免被過度的追求所束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各種外界的誘惑所牽引。無論是對名利的追逐,還是對消費品的渴望,這些外界的誘惑常常讓我們忽視內心真正的需求。反觀那些內心充實、淡泊名利的人,他們通常能夠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都不輕易動搖。這種內在的力量,正是聖人之道,遠離過度的感官刺激,回歸本真,達到內心的平和與智慧。 這段話的深意告訴我們,生活中的真正智慧,不在於追求外界的感官享樂,而在於懂得選擇,回歸本真,讓內心真正得以充實與穩定。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白話文 「谷神」是指虛空而生生不息的本源,它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被稱為「玄牝」(神秘的雌性)。 這個神秘的雌性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起源。 它細微而綿延不絕,似乎若有若無,但它的運行並不需要刻意地強求,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白話文 「谷神」是指虛空而生生不息的本源,它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被稱為「玄牝」(神秘的雌性)。 這個神秘的雌性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起源。 它細微而綿延不絕,似乎若有若無,但它的運行並不需要刻意地強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