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迎面而來的朋友)
S1:早!
R1:早!
S2:意外在這碰到你。
R2:真的!好巧喔。
兩人間一來一往的對話,就是一次簡單的溝通∕交流。上述情境對話中,共計發生兩次一來一往的對話,而人際間的互動溝通就是在這樣往返狀態下累積而成的。
======
(成人自我A→←成人自我A)
S1:關於今天發生的事…
R1:嗯,怎麼了?
S2:我要跟你說聲對不起。
R2:沒關係,能找出問題點並找到改善的方法就好。
S3:我知道了,謝謝你。
R3:嗯嗯。
成人A彼此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屬於「就事論事」型,沒有太多情緒的參與,只是針對事情的處理、解決。一般職場上很容易見到這樣的溝通模式,然而,因通常未有太多的情緒字眼或情緒反應,若拿捏不當則易演變成不近人情,意即處理了事情,卻未能把人的問題處理好。
======
(兒童自我C→←父母自我P)
S1:關於今天發生的事…
R1:怎麼?
S2:我...我...想要跟你說對不起。
R2:你真的是,連這點事都處理不來。
S3:對不起,下次不會了。
R3:唉~就說你應該聽我的建議。
由兒童自我C開始的溝通,在立場上會覺得自己疏忽在先、有低聲下氣的感覺。如果碰到的是父母自我P的回應,那麼這個溝通模式就會變成「權力不對等」般,容易變成受到責備或批評的狀態。這樣的溝通模式,不見得是真的理虧或有所疏失,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基於禮貌上的互動,亦或是習慣聽令行事、不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
(父母自我P→←兒童自我C)
S1:想跟你說一下今天的事…
R1:嗯~
S2:我覺得不是我的錯。
R2:咦?你不是負責的窗口嗎?
S3:是沒錯啊!但我也不知道怎麼會變成這樣啦。
R3:蛤?明明是你的疏失事還不承認…
由父母自我P開始的溝通,在立場上容易讓人產生辯解、得理不饒人的感覺。如果碰到的剛好是兒童自我C,那麼這個溝通模式就變成如同「說教」般。溝通模式,如:給予指令、糾正錯誤、推託責任、逃避疏失…等,突顯的是較為強勢的一方以對自己有利的立場和說法,試圖說服另一方接納其說詞。
互補溝通:以平行的對話方式在兩人間一來一往持續著,只要一方不改變自我狀態,溝通自然能一直進行。
人際間心理遊戲的產生,在於溝通中自我狀態的轉變,亦或是溝通中帶有隱而未言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