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為何墮落? 盤點半導體製程大廠歷史興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A cinematic, 8K image of a splatter art piece with alcohol ink. The piece has a smoky ghost image and is in the style of super realism and fantastic realism. It has a high detail and is signed by "Challenge2pt" on the bottom right corner. The background is complex and atmospheric. The image is a perfect wide long shot visual masterpiece.

A cinematic, 8K image of a splatter art piece with alcohol ink. The piece has a smoky ghost image and is in the style of super realism and fantastic realism. It has a high detail and is signed by "Challenge2pt" on the bottom right corner. The background is complex and atmospheric. The image is a perfect wide long shot visual masterpiece.


Intel 為何墮落?

Intel 曾經是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霸主,特別是在個人電腦(PC)與伺服器 CPU 領域。但近十年來,它的技術領先地位逐漸被 TSMC(台積電)和 AMD 取代,以下是 Intel 墮落的主要原因:

1. 製程技術落後

Intel 在 2010 年代初期仍能領先市場,但在 10 奈米製程的開發上遭遇嚴重困難,導致推遲多年,甚至影響 7 奈米計畫:

  • 10 奈米延期:最初計畫在 2016 年量產,但因技術問題推遲至 2019 年才量產,這段期間 AMD 依賴台積電(TSMC)7 奈米製程迅速崛起。
  • 7 奈米再次延期:原定 2021 年量產,結果直到 2023 年才逐漸追趕,落後台積電和三星至少兩代製程。

2. 過度倚賴 x86 架構,錯失行動市場

  • Intel 過去專注於 x86 處理器,這使得它在 PC 和伺服器領域擁有巨大優勢,但同時也導致它錯失了行動市場的崛起。
  • 錯失 ARM 生態系:智慧型手機興起後,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等企業選擇 ARM 架構,而 Intel 當時仍執著於 x86,未能有效發展低功耗晶片。
  • Atom 處理器失敗:Intel 嘗試透過 Atom 處理器打入行動市場,但效能與功耗皆不敵 ARM 架構的 SoC,最終在 2016 年放棄這條產品線。

3. 錯誤的企業決策

  • 收購失敗:Intel 曾收購 Altera(FPGA)、Mobileye(自駕技術)、McAfee(資安)等公司,但這些併購未能帶來長遠優勢,反而分散資源。
  • 領導層問題:前 CEO 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主導時期,內部文化問題嚴重,工程團隊與管理層之間缺乏有效協作,導致技術開發延誤。
  • 放棄晶圓代工機會:Intel 過去曾考慮為其他企業提供晶圓代工服務,但未能積極發展,使台積電獲得絕對優勢。

4. 台積電與 AMD 崛起

  • 台積電製程技術領先:蘋果(Apple)、AMD、NVIDIA、高通(Qualcomm)等公司依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使其快速超越 Intel。
  • AMD Zen 架構成功:AMD 於 2017 年推出 Ryzen 處理器,採用台積電 7 奈米製程,使其能在效能與功耗上超越 Intel,重新奪回市場份額。

製程大廠的歷史起源

全球半導體產業由幾家主要公司主導,包括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I)、Intel、ARM、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等。以下是它們的歷史發展與重要影響:

1. 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I)

  • 創立時間:1930 年
  • 發展重點
    • 1958 年,TI 工程師 Jack Kilby 發明了積體電路(IC),成為現代半導體技術的基礎。
    • 1967 年,TI 研發出第一款商業化電子計算器。
    • 1980 年代,TI 進入 DSP(數位信號處理器)市場,成為嵌入式系統的關鍵供應商。
    • 目前 TI 主要專注於類比半導體與嵌入式處理器,在車用電子、工業控制、物聯網(IoT)等領域仍佔有重要市場。

2. Intel(英特爾)

  • 創立時間:1968 年,由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與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創立。
  • 發展歷程
    • 1971 年,Intel 發表全球第一款商業化微處理器4004,開創了 CPU 市場。
    • 1980 年代,Intel 與 IBM 合作,使 x86 架構成為個人電腦(PC)的標準。
    • 1990-2000 年代,Intel 主導桌面與伺服器 CPU 市場,推出 Pentium、Core 系列處理器。
    • 2010 年後,Intel 逐漸落後於台積電與 AMD,開始轉型為 IDM 2.0(整合裝置製造與代工)模式,試圖重返領先地位。

3. ARM

  • 創立時間:1990 年,由 Acorn Computers、Apple、VLSI Technology 聯合創立。
  • 發展歷程
    • ARM 不直接製造晶片,而是授權其RISC 架構給高通、蘋果、三星、聯發科等公司使用。
    • 2010 年後,智慧型手機與物聯網設備大量採用 ARM 架構,使其成為低功耗處理器市場的主流。
    • 2020 年,NVIDIA 企圖以 400 億美元收購 ARM,但因監管機構反對而失敗。
    • 2024 年,ARM 成立獨立 AI 半導體部門,加速 AI 晶片的開發。

4. 台積電(TSMC)

  • 創立時間:1987 年,由張忠謀創立。
  • 發展歷程
    • 台積電專注於晶圓代工(Foundry),不設計晶片,只為客戶提供製造服務。
    • 2010 年後,台積電憑藉 7 奈米、5 奈米製程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獲得蘋果、NVIDIA、AMD 等大客戶。
    • 目前已開發 3 奈米製程,並計畫在 2025 年量產 2 奈米技術,持續領先 Intel 和三星。

5.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 創立時間:1969 年(三星集團於 1938 年創立)。
  • 發展歷程
    • 1983 年,三星開始投入半導體事業。
    • 1990 年代,三星成為全球記憶體(DRAM、NAND Flash)最大供應商之一。
    • 2010 年後,三星積極發展晶圓代工(Foundry)業務,試圖挑戰台積電的領導地位。
    • 2024 年,三星推出「星際之門計畫」,希望加強 AI 晶片的供應,特別是 HBM 記憶體。

結論

Intel 的墮落源於製程技術落後、錯失 ARM 生態系、企業決策失誤以及競爭對手(TSMC、AMD)的崛起。至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德州儀器(TI)開創了積體電路時代,Intel 讓 PC 處理器普及,ARM 主導行動市場,台積電成為全球最強代工廠,而三星則在記憶體與晶圓代工領域努力追趕。現在,AI 晶片成為新的戰場,未來競爭將更加激烈。

avatar-img
25會員
264內容數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進化的結晶, 但僅僅依賴漫長的生物進化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更高層次認知的渴望。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 為拓展人類認知邁開了新的里程碑, 讓寶吉拉和諸位一起, 超越常規, 開啟認知的嶄新領域, 攀登認知進化的王者高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aozilla, Let's go! 的其他內容
AI 技術民主化加速:DeepSeek 和 Sky-T1-32B 展示了低成本 AI 訓練的可能性,未來 AI 訓練可能不再受限於超級算力,而更注重數據與優化技術。 AI 監管趨嚴:隨著 DeepSeek 爭議發酵,歐美各國可能強化對 AI 公司的審查,特別是涉及數據安全和技術來源的問題。
AI 領域競爭白熱化:Meta、OpenAI、Google 等科技巨頭加速布局 AI 基礎設施,2025 年將見證 AI 生態系統的關鍵突破。 實體儲存媒體逐步淘汰:Sony 停止 Blu-ray 生產,象徵串流與雲端服務的全面勝利。
2025 年是 AI 代理年:OpenAI Operator 的前景 OpenAI 推出的 Operator 是一款強大的 AI 代理工具,能在用戶授權下模擬人類操作完成任務,如購票、預訂航班等。其背後由 GPT-4o 驅動的多模態 Computer-Using Agent (CUA) 支持
Anthropic 的創新功能和 DeepSeek 開源技術促進了 AI 商業化的進一步深化。 Google 和 Amazon 對 Anthropic 的持續投資,顯示生成式 AI 將在多領域大規模應用。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 21日在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EF)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他相信AI兩三年內可超越人類智慧。 如果人工智慧(AI)在未來兩三年內真的達到或超越人類智慧,這將對工作、社會制度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
在美國《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之應用程式侵害法案》(PAFACA)要求下,字節跳動被迫考慮出售 TikTok,以避免全面禁用。TikTok 短暫下架後,川普宣布禁令延後 90 天,並出席就職典禮。中國外交部首次對此持開放態度
AI 技術民主化加速:DeepSeek 和 Sky-T1-32B 展示了低成本 AI 訓練的可能性,未來 AI 訓練可能不再受限於超級算力,而更注重數據與優化技術。 AI 監管趨嚴:隨著 DeepSeek 爭議發酵,歐美各國可能強化對 AI 公司的審查,特別是涉及數據安全和技術來源的問題。
AI 領域競爭白熱化:Meta、OpenAI、Google 等科技巨頭加速布局 AI 基礎設施,2025 年將見證 AI 生態系統的關鍵突破。 實體儲存媒體逐步淘汰:Sony 停止 Blu-ray 生產,象徵串流與雲端服務的全面勝利。
2025 年是 AI 代理年:OpenAI Operator 的前景 OpenAI 推出的 Operator 是一款強大的 AI 代理工具,能在用戶授權下模擬人類操作完成任務,如購票、預訂航班等。其背後由 GPT-4o 驅動的多模態 Computer-Using Agent (CUA) 支持
Anthropic 的創新功能和 DeepSeek 開源技術促進了 AI 商業化的進一步深化。 Google 和 Amazon 對 Anthropic 的持續投資,顯示生成式 AI 將在多領域大規模應用。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 21日在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EF)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他相信AI兩三年內可超越人類智慧。 如果人工智慧(AI)在未來兩三年內真的達到或超越人類智慧,這將對工作、社會制度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
在美國《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之應用程式侵害法案》(PAFACA)要求下,字節跳動被迫考慮出售 TikTok,以避免全面禁用。TikTok 短暫下架後,川普宣布禁令延後 90 天,並出席就職典禮。中國外交部首次對此持開放態度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這篇超完整的7天6夜北越自由行攻略,涵蓋河內、下龍灣、陸龍灣精華景點、美食與特色活動,提供行前準備、Google地圖懶人包、詳細行程規劃、總花費及購票連結,讓你輕鬆規劃深度北越之旅!
大家好~我是蘆薈,歡迎來到我的方格子! 之前在 Threads 上分享過如何利用網路資源自學鉤針,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只能概略說明。從這篇開始,我會陸續推出一系列詳細文章,帶大家一起進入鉤針的世界! 毛線挑選重點 鉤針挑選重點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這篇超完整的7天6夜北越自由行攻略,涵蓋河內、下龍灣、陸龍灣精華景點、美食與特色活動,提供行前準備、Google地圖懶人包、詳細行程規劃、總花費及購票連結,讓你輕鬆規劃深度北越之旅!
大家好~我是蘆薈,歡迎來到我的方格子! 之前在 Threads 上分享過如何利用網路資源自學鉤針,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只能概略說明。從這篇開始,我會陸續推出一系列詳細文章,帶大家一起進入鉤針的世界! 毛線挑選重點 鉤針挑選重點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CPU架構的三大類型:ARM、x86和RISC-V。著重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和市場應用情況,並提到了Nvidia採用RISC-V架構的發展經過,以及ISA的定義和重要性。
Thumbnail
瞭解IC和IP的區別、晶圓代工的角色,以及芯粒和小晶片對半導體製造的影響。此外,探討了人工智慧對電子設計的影響。
Thumbnail
筆記-2024.03.16-曲博 財訊訪談-談ARM *處理器的兩種架構: 精簡指令集RISC 複雜指令集CISC, *CPU為複雜指令集,運算能力較強,缺點是較耗電。 *ARM,為精簡指令集,運算效能較差,但較省電,屬於微處理器(MPU)。 *英特爾稱霸電腦用CPU, 然而手機較看重
Thumbnail
半導體是AI經濟的基礎!由於半導體生態系很複雜,所以簡單來跟介紹:
Thumbnail
手機浪潮後,微軟透過「雲端至上」和 AI Copilot 生產力應用,重新站回高峰。那 Intel 呢? 為了讓 Intel 重回高峰,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公布「IDM 2.0」策略,進軍晶圓代工領域,讓晶圓製造部門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這樣的舉措,會對整個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Thumbnail
我們在介紹 Intel 時曾經提及,Intel 的兩位創辦人羅伯特.諾伊斯及高登.摩爾原本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員工,辭職後才共同創辦了 Intel 這件公司,而事實上,我們今天介紹的 AMD,它的創辦人傑瑞.桑德斯,也是從仙童半導體公司辭職的銷售主管,也就是說,桑德斯與諾伊斯、摩爾本是熟識
Thumbnail
到了 1970 年代,由於與日本 Busicom 合作,Intel 開始發展處理器,製造出第一顆 CPU Intel 4004,不過當時 Intel 主要的營收仍然來自記憶體,因此並沒有全力發展 CPU。直到 1980 年代個人電腦發展後,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開始壓縮到 Intel 的利潤
Thumbnail
目前Intel的製程是不如台積電的,所以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信誓旦旦要透過改造公司為「Intel 2.0」、並且在幾年之內迎頭趕上。這一點是值得尊敬與期待的,但是落實在這次的「改名」動作上,目前看來並不是非常高明。
Thumbnail
當 Pat Gelsinger 回鍋 Intel 擔任 CEO 的時候,外界都很關注這位英特爾老將+技術大神,能如何扭轉 Intel 目前的局勢。而在上任將近一個月之後,Pat Gelsinger 提出了計畫 - 要讓 Intel 重回晶圓代工,打造 IDM 2.0 模式,這會是正確的策略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CPU架構的三大類型:ARM、x86和RISC-V。著重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和市場應用情況,並提到了Nvidia採用RISC-V架構的發展經過,以及ISA的定義和重要性。
Thumbnail
瞭解IC和IP的區別、晶圓代工的角色,以及芯粒和小晶片對半導體製造的影響。此外,探討了人工智慧對電子設計的影響。
Thumbnail
筆記-2024.03.16-曲博 財訊訪談-談ARM *處理器的兩種架構: 精簡指令集RISC 複雜指令集CISC, *CPU為複雜指令集,運算能力較強,缺點是較耗電。 *ARM,為精簡指令集,運算效能較差,但較省電,屬於微處理器(MPU)。 *英特爾稱霸電腦用CPU, 然而手機較看重
Thumbnail
半導體是AI經濟的基礎!由於半導體生態系很複雜,所以簡單來跟介紹:
Thumbnail
手機浪潮後,微軟透過「雲端至上」和 AI Copilot 生產力應用,重新站回高峰。那 Intel 呢? 為了讓 Intel 重回高峰,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公布「IDM 2.0」策略,進軍晶圓代工領域,讓晶圓製造部門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這樣的舉措,會對整個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Thumbnail
我們在介紹 Intel 時曾經提及,Intel 的兩位創辦人羅伯特.諾伊斯及高登.摩爾原本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員工,辭職後才共同創辦了 Intel 這件公司,而事實上,我們今天介紹的 AMD,它的創辦人傑瑞.桑德斯,也是從仙童半導體公司辭職的銷售主管,也就是說,桑德斯與諾伊斯、摩爾本是熟識
Thumbnail
到了 1970 年代,由於與日本 Busicom 合作,Intel 開始發展處理器,製造出第一顆 CPU Intel 4004,不過當時 Intel 主要的營收仍然來自記憶體,因此並沒有全力發展 CPU。直到 1980 年代個人電腦發展後,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開始壓縮到 Intel 的利潤
Thumbnail
目前Intel的製程是不如台積電的,所以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信誓旦旦要透過改造公司為「Intel 2.0」、並且在幾年之內迎頭趕上。這一點是值得尊敬與期待的,但是落實在這次的「改名」動作上,目前看來並不是非常高明。
Thumbnail
當 Pat Gelsinger 回鍋 Intel 擔任 CEO 的時候,外界都很關注這位英特爾老將+技術大神,能如何扭轉 Intel 目前的局勢。而在上任將近一個月之後,Pat Gelsinger 提出了計畫 - 要讓 Intel 重回晶圓代工,打造 IDM 2.0 模式,這會是正確的策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