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害怕浪費時間,甚至連休息都會有罪惡感?
工作時,我們總是把每天的代辦事項都排得滿滿的,稍微分心幾分鐘,就開始自我譴責。若是手邊有要做的事尚未完成,連買午餐的五分鐘也不想放過,深怕因為片刻的分神而導致未來的失敗。
但這樣一直被時間、效率追著跑的心態其實並不健康,更可能導致過勞與倦怠。
由文化雜誌The Atlantic製作的Podcast節目"How To",每一季以「如何……」為題,透過兩位主持人Becca Rashid和Ian Bogost的分享以及專家訪談,試圖解答每季標題中的提問,至今探索的議題包含如何保留時間、如何辨別真實、如何打造快樂人生等。
其中,第五季"How to Keep Time"更讓我們有所共鳴。本季第一集,主持人們便打破當代文化中追求效率的常態,提出「浪費時間」就是保留時間的一種方式。
Becca以自己等車的經驗為例,即使等待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分鐘,他仍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而不是只站在原地浪費時間。
有了讓人可以隨時隨地工作、吸收資訊的科技產品,似乎讓我們更難忍受「無所事事」,連極短的碎片時間也想妥善利用。
但究竟什麼是「浪費時間」,難道時時刻刻利用空檔吸收新知、回email,就不是浪費時間了嗎?那為什麼即使每分每秒都做了該做的事,還會覺得時間根本不夠?
在這集節目中,主持人訪問了《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Oliver Burkeman,他便分享過度追求生產力,或未來的成就,很可能反而讓人失去體驗當下的能力。
因此他認為如果想好好利用時間、從中得到意義,「浪費時間」也是必要的。
當代社會對成就的推崇,讓浪費時間——把時間用在做無生產力的事情上,變成是負面、不上進的,可是這些看似無生產力的事情,例如不會賺錢的興趣、放空的等車時間,對生活也有著難以取代的正面影響,能為我們帶來珍貴的收穫。
或許,時間並不是我們能浪費的東西,時間就只是時間。休息也不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休息就只是為了休息。
放下社會常規對時間與生產力的迷思,仔細體會每個瞬間,感受當下所思所想,將能更輕鬆富足。
這集,跟我們一起窩在森林裡聊聊關於的時間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