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辭職之後,開始更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備課的工作當中,而也因為這幾年的各處搬家,除了備課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任務是整理房間,所以也整理出了不少以前的書籍等等舊物。
多年來未能好好整理自己手邊的雜物、書籍,所以也有不少充滿了年代感的東西,而我在書架上抽出了這本《寫給年輕朋友》。記得當時剛上大學時,特別對哲學之類的議題感興趣,還上網聽了一些傅佩榮老師的課。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正好有一篇在談〈老師的角色〉。
其中有幾個概念我還蠻喜歡的。
在人生旅程中,每一個人都是學生。老師本身若非最好的學生,用功勤學、推陳出新,又怎能勝任此一角色的考驗呢?
在準備課堂內容的時候,我總是在想這個問題,尤其是要在資訊領域教書,現在跟資訊有關的課程,眾聲喧嘩、百花齊放,到底對學生而言,在大學裡面花四年的時間修十幾門的課程,價值與意義何在?在大學念書,跟外面的課程有哪裡不同?跟國外的課程有哪裡不同?
在這個社會上奮鬥的人們,有些人並非資訊領域出身,但是擔任需要寫程式的職務;有些人不是台灣人,他們到台灣來工作;有些公司選擇將部份的業務分派給集團的海外據點來分工合作...... 離開大學以後,會遇到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職涯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事物。
若每個學生都駕駛著屬於自己生命的那輛車,那麼經過我這一站的時候,我可以讓駕駛人看到什麼樣的風景?走過什麼樣的路呢?我會成為什麼樣背景呢?
我很喜歡「老師是最好的學生」這個想法,這也是目前為止我也最能百分之百掛保證的「技能」,當學生多年,大學時期花了五年在台大修了超過兩百個學分,讀過各式各樣的書、考過各式各樣的試,以學生的角色,身經百戰。如果要問我學習有哪些技巧或方法,應該可以談很久,而且各個科目各有不同可以著重的點。除了學科之外,也能應用到職場上的學習,而我想,有關於學習經驗部分,也是一位老師很可以分享給學生的點。
所謂「責善」就是「以善來互相要求」。
人生是一個考驗的過程,在道德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大家都在努力之中;但是,教育的目的正在於揭示理想與目標,讓我們明白正確的方向何在,同時參考往聖先賢的言行,互相期勉。
我所說的,都是我所相信的,也是我願意去實行的。
在備課的時候,我看著教科書的內容,也會檢視內容的適用性,比方說那是不是一個只需要靠LLM(大語言模型)就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如果可以用AI輕鬆解決的問題,那可能就不需要再被解釋得太詳細,或者不需要為了練速度而鍛鍊。
我會把一些課本上的題目丟到ChatGPT、Copilot之類的LLM請它們回答,如果它們可以輕易回答,那麼這可能就是太輕而易舉的題目,也就沒有人為介入的必要。為了讓學生擁有可以駕馭AI的能力,LLM解不出來的問題,我想那就是人類仍然很需要的技能,所以也會是需要被教學的部分。
備課過程我還覺得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解題的過程,為了能夠更快速的說明我認為最好的解題方法,所以我一定得先把課本上習題都親自做過一遍。
不過,以前念書是自己讀完就好,現在我也會上網去看不同的老師上課,畢竟現在網路開放課程盛行,在網路上也看得到很多資深老師講課的影片,所以我也能從中去了解不同的講課風格。而有關於教學內容以及練習題的部分,也是盡量去蒐集不同出版社、不同作者的教科書的題目,甚至是各校考研究所的考古題等等,盡己所能的多蒐集一點材料。
現在多數學校採取16週的上課時數,我們學校也採取了16+2週的制度,主要的教學進度和期中、期末考試要在16週內完成,扣除掉第1週課程介紹以及下學期還有一週的春假,上課的週次大約是12週。
這樣時間其實不多,用業界的話來說,大概就是一季而已,而一季的時間,我們要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時間短暫而寶貴。可能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一個「起手式」,後續要如何自主學習、如何延伸到未來不論是做學術或者去業界工作,都還能繼續延續相關的概念或轉化課堂上學到的技巧等等。
未來人的壽命很長,職涯可能也會很長,大學四年也許只佔了職涯十分之一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各人的人生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頭,以人生宏觀來看,大學裡的區區一門課尺度雖然不大,但萬事起頭難,我想,老師作為最好的學生,就是在同學們起步前,在大學裡能學到一些用某個學科來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建立未來職涯上所需要的觀念,利用在學期間,給自己一點練習時間和準備,以迎接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