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了幾個月,才赫然發現沒有介紹到碳權專案怎麼賺錢。要寫到賺錢才會比較多人想看吧。
CarbonCredit.com 將相關資訊整理地非常詳細,來源請參考。
雖說要講怎麼賺錢,但其實還是得介紹些背景資訊。但得先寫在前面的是,碳權整體產業鏈運作模式目前依然集中於國家以及企業層級,並且處於市場發展早期,遠遠還不到個人證券投資的程度。雖然不能保證未來不會像股票運作模式那樣普及開,但現階段只要是有針對個人的碳權投資言論,九成九是詐騙。
碳權專案的核心目標是減少或移除溫室氣體(GHG),具體方式可分為五大類型,每種方式皆有其獨特的運作機制與環境效益。
Reforestation 是在過去曾經被砍伐的地區重新種植樹木,而 afforestation 則是在原本長期未有森林覆蓋的土地上造林。這些專案透過樹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大氣中的 CO₂,並將碳儲存於樹木本身及土壤之中,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
在碳封存行動中,重新造林與植林專案持續發揮關鍵作用。一些大型專案獲得跨國企業的資金支持,例如 Mombak 推動的 Amazon 造林計畫。然而全球仍有許多規模較小的自然保育專案,亟需資金挹注以擴大影響力。其中,有些專案仍處於開發階段,但採取創新方法來恢復退化的土地,為森林復育帶來新契機。
以亞洲為例,有一項大規模綠化復育計畫,期望恢復大片遭砍伐的土地。該計畫運用種子球技術(seed ball technology) 與無人機播種(drone deployment),大範圍撒播種子,以提升森林復育的效率。這不僅有助於吸收 CO₂,還能促進當地生態多樣性,並為周邊社區創造經濟機會。
這類專案對全球碳封存非常重要。根據 FAO(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森林每年可吸收約 26 億噸 CO₂,相當於燃燒化石燃料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此外,這些專案還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土壤健康,並提升水資源管理效能。
再生能源專案致力於開發運行時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能源,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與水力發電。這些專案透過取代傳統的化石燃料發電,能有效減少 CO₂ 排放,推動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碳權仍是市場上的重要碳權類型。2024 年,再生能源碳權占全球碳權除役總量的 31%,全年銷除量達 5,110 萬噸,反映出市場對潔淨能源發展的持續支持。
舉例來說,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計畫之一 —— 摩洛哥的 Noor Ouarzazate Solar Complex 太陽能園區,佔地 3,000 公頃,總裝機容量達 580 MW,可為超過 100 萬人提供電力,每年減少 CO₂ 排放約 76 萬噸。
中國的甘肅風電場(Gansu Wind Farm)則是全球最龐大的風能專案之一,計畫總裝機容量達 20 GW。該風場位於戈壁沙漠,目前已投入運行超過 8 GW 電力,能為數百萬戶家庭提供穩定電力。該專案每年可減少數百萬噸 CO₂ 排放,對中國的再生能源發展具有戰略性影響。
自 2010 年以來,全球 1,700 多個再生能源專案累計發行了超過 7.5 億噸自願性碳權。其中,風能專案貢獻 40% 的碳權,其次為水力發電 30% 與太陽能 15%。這些專案不僅促進能源結構轉型,也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CH₄(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其 100 年的全球增溫潛勢(GWP)約為 CO₂ 的 28 倍。捕捉甲烷的專案主要針對垃圾掩埋場、農業活動與污水處理設施,透過收集並有效利用或銷毀甲烷來減少排放。
美國已推動多項垃圾掩埋場氣體轉能源(landfill gas-to-energy)計畫,將掩埋場中有機廢棄物分解所釋放的甲烷轉化為電力或熱能,既能減少 GHG 排放,也能提供穩定的再生能源。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2024 年的報告,全美共有 542 座垃圾掩埋場氣體(LFG)能源專案運行,這些專案利用掩埋場的甲烷來發電,兼顧減碳與能源供應。
此外,Zefiro Methane 公司致力於封堵美國境內廢棄油氣井,以防止甲烷洩漏。透過封閉與妥善退役這些油氣井,Zefiro 不僅有效減少排放,還能在自願性碳市場產生可交易的碳權。這項工作不僅助於達成氣候目標,也解決了數百萬座廢棄油氣井造成的甲烷污染問題。
2021 年啟動的 Global Methane Pledge(全球甲烷承諾)訂下目標,期望在 2030 年前將全球甲烷排放量較 2020 年減少至少 30%。若成功達標,至 2050 年全球升溫幅度可減少至少 0.2°C,顯示甲烷捕捉計畫對氣候變遷治理的重要性。
CCS(碳捕捉與封存)是一項專門從工業排放源或大氣中捕集 CO₂,並將其安全儲存於地層內的技術,能有效防止 CO₂ 進入大氣層,進而減緩氣候變遷。
近年來,CCS 技術發展加速,投資規模亦持續擴大,尤其是針對工業碳排的捕捉與儲存專案。2024 年,COP29 會議上《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的關鍵進展,預期將影響全球碳權市場,進一步推動 CCS 技術的應用與普及。
其中挪威的 Northern Lights 是全球指標性的 CCS 專案,由 Equinor、Shell 和 TotalEnergies 合作開發,致力於大規模碳捕捉與封存,為工業減排提供重要解決方案。
Northern Lights 專案透過捕捉工業排放的 CO₂,將其液化後運送至北海地底永久封存。首階段計畫每年封存 150 萬噸 CO₂,並預計擴大規模至 500 萬噸,不僅協助產業減碳,也能創造可交易的碳權。
全球 CCS 產業近年快速成長,截至 2024 年,全球已有 50 座 CCS 設施投入運行,每年捕捉 5,000 萬噸 CO₂。此外,還有 44 座 設施建造中,另有 534 座 處於不同開發階段,顯示 CCS 產業正穩步擴展。
根據 國際能源署(IEA) 的評估,若全球要在 2050 年 達成淨零排放,CCS 能力需在 2030 年 增加至每年 16 億噸 CO₂,顯示 CCS 技術在氣候目標中的關鍵地位。
這類專案專注於永續土地利用、自然保育,並透過社區參與來提升碳封存效益,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許多社區主導的土地管理專案,不僅透過農林復合經營(agroforestry)與保育措施來提升碳封存能力,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收入來源,帶來長遠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其中,肯亞的卡西高走廊(Kasigau Corridor)專案是一個成功案例。該專案保護了 20 萬公頃的乾旱森林,透過減少毀林與推動永續土地管理,已成功產生超過 100 萬噸的碳權。此外,該計畫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支持教育發展,並透過社區發展基金惠及約10 萬名居民。
這類社區與土地管理計畫,也是聯合國REDD+ 計畫(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碳封存,它們還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並提升當地社區的生活福祉,達成氣候與社會雙重效益。
透過參與碳權專案,企業能有效抵換自身的碳排放。2023 年全球碳定價機制帶來高達 1040 億美元的收入,創下歷史新高,顯示企業對減碳行動的投入不斷增加。
碳權專案不僅有助於企業遵守環保法規,更在全球減碳目標中扮演關鍵角色。根據 IEA(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 以內,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前減少 45% 的碳排放。企業若投資高品質碳權,不僅能為達成這一目標盡一份力,還能降低自身的氣候風險,並有效減少碳排放。
此外,部分碳權專案,如 REDD+,不僅能幫助保護生態多樣性,還能促進更永續的土地利用方式,為企業與環境帶來雙重收益。
碳權市場正成為企業開拓財務收益的重要管道。2024 年,企業使用的碳權總值達 14 億美元,凸顯該市場在創造新營收模式上的巨大潛力。
企業不僅能購買碳權來抵換自身排放,還可開發自有專案,透過銷售經過認證的碳抵換額度來獲利。
例如,Microsoft 和 Shell 等大型企業積極投資碳捕捉技術,以產生高價值碳權。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全球自願性碳市場預計在 2030 年將成長至 1000 億美元,為提早布局的企業帶來豐厚商機。而 MSCI 的數據則預測,到 2050 年,該市場的規模可能擴大至 2500 億美元,顯示未來成長潛力驚人。
積極參與碳權專案,能有效提升企業形象,展現對永續發展的承諾。這不僅能強化品牌價值,還有助於提高顧客忠誠度,因為現今消費者越來越偏好支持環保永續的企業。
根據 IBM 於 2023 年的調查,70% 的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價格來購買永續品牌的產品,顯示環保經營策略可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競爭優勢。
此外,ESG 投資正快速增長,全球 ESG 資產規模預計將在 2025 年突破 40 兆美元。企業若能透過經過驗證的碳權專案來積極減少碳足跡,更有機會獲得專注於 ESG 的機構投資者青睞,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全球環保法規日趨嚴格的趨勢下,碳權成為企業達成減排目標的重要工具。目前全球已有 75 項碳定價機制,顯示市場對永續經營模式的需求不斷提升。各國政府紛紛強化排放政策,使企業必須透過碳權來避免鉅額罰款,確保營運穩定。
以歐盟為例,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 2026 年全面上路,要求進口商為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品支付相應碳費。同時,美國的 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通膨削減法案)也投入數十億美元,鼓勵潔淨能源與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在這樣的政策趨勢下,企業投資碳權不僅能確保符合法規,也能提升競爭力,掌握綠色經濟的先機。
如果您想要執行一個成功的碳權專案,或正在思考如何著手規劃,這三個步驟將是關鍵:
首先,釐清您的碳權專案究竟想達成什麼目標?是為了降低碳排放、創造額外收入,還是確保符合法規?設定具體且可量化的目標,將有助於專案順利推進並評估成效。
目標確立後,選擇最適合的專案類型。無論是造林、再生能源發電,或是甲烷捕捉,都應與您的核心目標相符。例如,若減碳是首要考量,再生能源專案可能是最佳選擇。選擇合適的專案類型不僅能提高執行效率,也能發揮最大的環境與經濟效益。
專案產出的碳權必須獲得國際公認的標準認證,如 Gold Standard 或 Verra,以確保其合法性與公信力。遵循經驗證的方法學,並確保專案執行透明化,是獲得認證的關鍵。
嚴格的監測與報告機制,能確保碳權的準確性,提升市場可信度。認證標準越高,您的碳權對買家而言就越具吸引力,未來交易價值也將更高。
一旦取得認證,便可透過碳權交易平台進入市場。政府與民間機構紛紛建立成熟的交易機制,使碳權買賣更加便利。例如,印尼在 2024 年加入全球碳市場,是其推動綠色能源投資的重要一步。
將碳權掛牌至這類平台,不僅能助力全球減碳目標,還能創造經濟收益。碳交易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企業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運用交易機制,以提升競爭力並獲取最大效益。
成功執行碳權專案不僅需要明確的目標與步驟,也需面對各種挑戰,以下是五大關鍵難題與應對方式:
碳權專案必須經過嚴格監測與驗證,以維護公信力並確保減排成果真實有效。此外,避免「雙重計算」問題是關鍵,否則將影響市場信任度。
建立透明且可靠的碳權追蹤系統,確保每一筆碳權都有明確的來源與去向,避免同一筆碳權被多次計入,確保專案的市場公信力。
碳權市場價格波動可能影響專案的財務穩定性。企業應密切關注市場趨勢,並透過投資多元化的碳權專案來分散風險,確保財務韌性。
全球環保法規不斷變動,例如 2024 年 COP29 會議中 Article 6 相關政策更新,可能對碳權交易標準產生影響。企業應積極關注政策發展,以確保專案能符合最新的國際規範。
碳權專案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但長期融資並不容易。不過,市場對碳權的興趣正不斷提升,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已有 140 億美元的投資資金進入市場,顯示投資者對該領域的信心持續增強。企業可利用這股趨勢,積極尋求資金來源,以確保專案的長期運營。
想要在碳權市場中掌握先機,企業應關注未來發展趨勢,並靈活運用新技術與機制來提升競爭力。以下是三大關鍵趨勢:
隨著碳捕捉技術的進步,減碳成效與規模化發展將大幅提升。其中,Direct Air Capture (DAC) 技術能直接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為難以實現減碳的產業提供有效的碳抵換解決方案。
這類技術的發展,將推動高品質碳權專案的增長,使其更容易擴展,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標。市場預測顯示,到 2030 年,全球碳捕捉市場規模可能達到 73 億美元,顯示其在碳權市場中的重要性與發展潛力。
碳權交易市場正迅速擴張,為碳交易的未來奠定基礎。例如,印尼於 2024 年推出的 IDX Carbon 平台,不僅讓更多國家參與減排行動,也讓新興經濟體能透過碳權交易籌措永續發展資金。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60 個碳交易平台投入運行,隨著這些數位交易所的發展,市場流動性與交易效率將進一步提升,使更多企業能夠順利參與碳抵換機制,加速全球碳中和進程。
未來,碳權市場將更加關注碳權的「品質」與「外加性」(Additionality)。
簡單來說,「外加性」代表一個專案必須證明:若沒有碳權機制支持,該行動就不會發生,確保碳權交易確實帶來實質環境效益。
為了提升市場公信力,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CVCM) 正在制定更嚴格的高品質碳權標準。隨著企業與投資人對永續發展的關注度提升,未來市場對於經過嚴格驗證、真正具有環境影響力的碳權專案,將有更強烈的需求。
碳權專案已成為企業推動永續轉型與提升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透過深入理解碳權專案的類型、效益與挑戰,企業不僅能有效減少碳足跡、滿足法規要求,還能在市場中創造更大的價值。隨著技術突破與市場機制日益成熟,碳權專案將持續驅動全球減碳行動,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推力。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簡化碳權交易與國際合作
ICVCM核可三項REDD+方法學,更公正可信的森林保育碳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