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專案評級機構 Sylvera 整理出 2025 的碳市場發展趨勢,將相關資訊整理在他們部落格中。Sylvera 舉辦的活動和資訊雖然是在 COP 29 之前,但與去年年底的 COP 29 峰會結論並無不同,都是朝向同一個全球碳市場的方向邁進。
在 Sylvera 主辦的 2024 年碳市場峰會上,企業永續專家、政策制定者與金融市場領袖齊聚一堂,探討碳市場的現狀與未來走向。
來自國際氣候機構、政府單位與企業界的與會者分享了專業見解,共同分析影響碳市場發展的關鍵趨勢。以下是本次峰會歸納出的五大正向發展趨勢,希望能為碳市場參與者提供 2025 年的規劃方向與靈感。
對於企業來說,現在是制定或改善碳策略的最佳時機。市場上的資料量比以往更加豐富,而開源資源的普及讓碳市場變得更透明、更容易進入,吸引更多參與者加入。
美國、歐盟與新加坡等地的監管機構普遍認為,隨著 《巴黎協定》第 6 條、CORSIA 等國際機制推動,以及碳移除(CDR)作為必要氣候策略的共識逐漸形成,市場參與者的數量正在持續增加。不僅即期市場交易活絡,預發行市場的動能更勝以往。此外,從即時碳排追蹤到減排預測模型,碳市場的數據量與品質正快速提升,讓企業能夠更精準地制定決策。
然而,市場雖然變得更開放,企業仍需要投入資源提升內部專業能力,才能在這個快速演變的市場中找到合適的策略。若要將龐大的資訊量轉化為可行的行動方案,組織必須持續加強碳素養(carbon literacy),並透過培訓來提升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McKinsey & Co. 的 Sean Kane 指出,Microsoft 和 Frontier 等企業正積極分享碳市場策略與經驗,讓其他公司更容易掌握業界最佳做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釋出開源的碳管理框架與方法論,進一步降低了市場門檻,加速了企業對碳市場的理解與應用。
Chevron 碳市場策略總經理 Marisa Hamsik 也強調,企業對減碳行動的承諾越來越明確,顯示出市場對永續技術與碳管理策略的投資意願正在上升。來自各產業的積極參與,也為未來的氣候行動帶來了更多正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需求快速成長,碳價格也在上升。提早佈局碳市場,將成為企業降低風險、掌握機會的關鍵。
過去,碳市場經常被形容為「西部狂野時代」——充滿商機,卻缺乏標準與規範。然而,這樣的局面正逐步改變,雖然距離完全成熟仍有一段路,但市場正在透過新方法論的發展,走向更規範的資產類別,擁有更明確的標準與監管機制。
新的碳管理方法不斷推陳出新,使不同產業與地區能夠找到更適合自身需求的減碳方案。市場雖然變得更加多元,但同時也推動了標準化進程。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總署署長 Benedict Chia 指出,近年來碳認證計畫的數量已從約 20 項成長至超過 70 項,雖然帶來更多選擇,但也突顯了市場對更清晰標準與品質控管的迫切需求。
Barclays 永續銀行業務全球聯席主管 Cindy Quan 則將碳市場的發展比擬為 1990 年代風能與太陽能投資的早期階段,並認為隨著市場逐步成熟,未來將吸引更多資本投入,成為氣候投資領域的重要支柱。
全球各國政府正積極參與自願性碳市場(VCM),不僅以市場參與者的身份購買碳權,也透過政策制定來加強監管與標準化,進一步推動市場發展。討論中強調,碳市場的運作與國內外氣候政策越來越緊密結合,例如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將有助於各國更有系統地規劃減碳策略,加速實現氣候目標。
政策工具如第六條(Article 6)讓政府能夠以買方身份參與碳市場,不僅有助於推動減碳,也能維持市場穩定、促進成長。美國財政部資本市場辦公室副主任 Leila Barber 指出,美國政府機構已採取具體措施來提升 VCM 的透明度,特別是在市場架構與標準化方面。例如,政府正在建置集中式資料庫,以提供碳權價格資訊,提升市場效率並增強投資信心。
各國政府也透過稅收與市場機制來塑造碳市場的發展方向。例如,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計畫主動購買碳移除碳權,部分企業也將同步投入資金;而新加坡政府則透過「過渡性碳權」(transitionary credits)等機制,鼓勵亞洲地區減少燃煤依賴,逐步轉向更永續的能源選擇。
許多企業的董事會與高層正在推動永續發展,而這不僅僅是出於道德責任,還涉及實際的商業利益。以 Salesforce 為例,該公司積極將永續發展納入核心業務策略。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碳策略不只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確保競爭優勢的關鍵。
要讓企業投入碳市場,高層與董事會的支持至關重要。因此,企業需要建立強而有力的 商業論點,清楚闡述碳策略如何創造有形與無形的價值,例如品牌聲譽、營運成本降低,以及長期市場競爭力。
在向董事會或高層提出碳策略時,必須兼顧現實挑戰與長遠機會。避免過度樂觀,但同時應強調,許多新興市場在發展初期都充滿不確定性。例如隨著監管框架逐步成形,碳策略將不僅是企業選擇,而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因此企業應將碳策略視為提升客戶忠誠度、增強市場適應力的一環,而非額外的負擔。
碳策略的好處不僅限於減少排放,還能帶來成本節約與品牌信譽提升。Chevron 的 Marisa Hamsik 指出,如今企業對碳抵換(offsets)的討論,已經從單純的環保行動,轉變為更成熟的投資決策。她強調,所有的淨零策略都涉及成本與風險,關鍵在於如何做出最有利的選擇。即便是內部減排(internal abatement),同樣需要大量資金與周密規劃,因此碳抵換與減排行動應該從企業價值的角度來審視,而非單純的成本支出。
隨著客戶需求、投資人壓力、監管政策和員工倡議的共同推動,企業必須將碳策略納入核心商業模式,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積極布局碳市場的企業將更具發展優勢。
市場上的領導企業正積極推動新一代碳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預發行碳權(pre-issuance credits)。這類碳權允許企業在減排成效獲得最終驗證前即進行購買,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投資機會,並提升市場信心。預發行碳權已成為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企業可以透過此類交易,提前參與未來的減排行動。
Microsoft 與 Frontier 等行業龍頭正在建立市場標準並開放共享減碳方法論,提升市場透明度,讓新進者更容易學習與參與。這種合作與創新並行的模式正加速市場發展,使碳交易更具規模化與普及性。
此外,市場整合(convergence) 也成為討論的焦點。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自願市場、國際市場與各國的國內碳市場正在趨於協調與整合,這將帶來更標準化、更具效率的全球碳交易架構。
來自歐盟執委會的 Martin Hession 提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第六條(Article 6)的推動將進一步促進碳市場整合,使規則與營運機制更加清晰。他強調各國應明確定位自身在碳市場的角色,透過更緊密的合作,實現更有效的減排行動。
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Singapore’s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的 Benedict Chia 也指出,市場的多元發展顯示其正健康成長,而市場的趨同將帶來更一致的標準與品質控管,進一步強化市場信任與穩定性。
Salesforce 的 Max Scher 則對碳市場的發展前景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市場成長的過程中必然伴隨挑戰,但這正是發展的必經階段。他指出,許多新興市場初期都充滿不確定性,但隨著機制成熟,最終都能建立穩定的運行模式。碳市場將沿著相似的軌跡發展,逐步成熟並擴展規模。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AI浪潮下的碳排責任:Microsoft的350萬碳權承諾與永續挑戰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簡化碳權交易與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