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的同事小陳在公司年度提案競賽中慘敗。他的企劃被評為「缺乏創意」,甚至被主管當眾點名批評。當時,他躲在茶水間裡紅著眼眶說:「我果然不是做創意的料。」但一年後,他卻帶著全新的行銷方案拿下全公司最佳提案獎。
「其實那次失敗後,我開始逼自己每天研究一個案例、每週寫三種不同風格的草稿,」他笑著說:「現在我才明白,能力不是『有沒有』,而是『願不願意練』。」
這故事背後藏著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被挫折擊垮,有些人卻能越挫越勇?
答案就藏在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中。這種思維模式,正是決定我們能否在職場與生活中持續進步的隱形推手。
簡單來說,成長型思維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培養」,而固定型思維則認為「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這兩種思維會徹底改變我們面對挑戰的態度:
就像健身需要鍛鍊肌肉,思維模式也需要刻意訓練。接下來,讓我們拆解成長型思維的四大核心信念。
別被「天賦論」綁架!神經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就像肌肉越練越強。
例子:John原本一上台就結巴,但他強迫自己每月主持一場會議,甚至報名即興表演課。兩年後,他成了部門公認的「簡報王」。
成長型思維者把挑戰當「經驗值」,固定型思維者卻視為「生存威脅」。
例子:Sarah被指派負責從未接觸過的數據分析專案。她白天請教同事,晚上自學線上課程,最後不僅完成任務,還開發出新的報表模板。
失敗不是句點,而是提供改進線索的「逗號」。
例子:Mike創業前三年倒了兩間餐廳,但他堅持記錄每次失敗原因。第四年,他結合過往教訓開設的咖啡廳,如今已拓展到五家分店。
與其羨慕別人的「天賦」,不如相信「刻意練習」的力量。
例子:Lisa從小被笑「運動白痴」,但她每天清晨5點練跑,風雨無阻。去年,她不僅完成人生初馬,還刷新了公司路跑社的女子紀錄。
把「我做不到」換成「我還在學習」,將「這太難了」改成「這能讓我變強」。
練習:隨身帶便條紙,每當冒出負面念頭時,立刻寫下對應的「成長版回應」。
刻意做點「稍微超出能力」的事,例如每週學一道新菜、主動爭取跨部門合作。
練習:設定「挑戰日曆」,每完成一項就打勾,累積成就感。
失敗後問自己三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我能控制的因素是什麼?」「下次可以怎麼改進?」
練習:設計專屬的「失敗筆記本」,用表格記錄事件、教訓、行動計劃。
與其糾結「能不能拿下合約」,不如聚焦「每天聯繫多少潛在客戶」。
練習:把目標拆解成「可控制的行動」,例如將「減重5公斤」改成「每週運動4次」。
主動問他人:「如果重來一次,您覺得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練習:收到反饋時先說「謝謝你的建議」,而非急著辯解。
培養成長型思維就像種樹——你不會今天澆水,明天就期待開花。但當你持續用「挑戰」、「努力」、「反思」灌溉它,終將發現自己長成了意想不到的模樣。
現在,請試著做這件事:
挑一個你曾認為「我永遠做不到」的事情,用成長型思維重新定義它。例如:「我不擅長公開說話」→「我需要練習表達技巧,先從每天對鏡子說3分鐘開始」。
未來的你,會感謝今天願意踏出舒適圈的自己。這條成長的路,我們一起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