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諺語流行至今:「上流社會人捧人,中流社會人比人,下流社會人踩人。」。
雖然這並非是在解釋會擁戴就是上流社會,因為要具體避免「邪佞之臣借擁立之功,不可一世。 不除,則禍亂朝野;拔之,則有傷聖德。」,但是以可知興替的歷史為鏡時,擁戴確實是仁民愛物、恩澤遍野的良性循環中,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零件,用來具體構成太平盛世的軟體組件。
用另一個視角來端倪,我們人類當中用來稱呼彷彿同步於大周天自然循環的存在,即所謂的「萬物之靈」,即是個體習慣對自身的思維用奧卡姆剃刀,甚至在下限的想法與上限的恆河沙,皆以道家的「無」來達成佛教的「空」後,再用其宛如無限的格局,與萬物同情共理,就能夠具體達成萬物之靈的感受成就平等不再只是侷限於人類彼此之間的昇華維度。 但萬物之靈卻不僅只能向內追求,亦可向外迄及,也就是經由在常駐觀照的狀態下,行動著充滿愛的具體照顧,讓情感可以自然流露而使得其他生物可以心生嚮往,進而在感受到擁戴之時,更好的讓關心與呵護彼此流淌,自然理想。
既然「萬物之靈」的感受,可以藉由在無意間,用觀照的照顧來達成,其中會有著受到擁戴的反饋,那為什麼還需要向內追求,或著說向內追求同步於向外達成的那一瞬間,又會是什麼感受?
對我來說,答案在於集體凝聚的現實,也就是生命在感受過精神豐碩的豐滿後,若接下來的現實不盡人意,那麼對於這一份美好的嚮往所形成的傳承,會透過本就有的想分享的心,去縱橫向的交織,最終成為「擁戴」。 此時! 若沒有向內追求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成就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帶來的虛懷若谷,那麼,姑且不論進一步,還要以道家的「無」來達成佛教的「空」的步驟,所謂無限美好的具體化,就會因為這一份本應該有的包容因有容乃大的喪失,而讓傲慢給侵佔,這才讓開頭文章中所謂的「邪佞之臣」出現。 至此! 便不難發現,我們要具體避免的災害,防範於未然的防微杜漸,居然只是在自己日常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裡,如果在因為對不起擁戴而失去凝聚的數年之後,才幡然醒悟意識到這件事,那不就是「再回頭已百年身」的空悲切嗎!
最後! 在解釋完「為什麼還需要向內追求」後,終於可以談及「向內追求同步於向外達成的那一瞬間」,只能說那一刻的瞬間即永恆,會讓自己覺得:「一直以來,與其說是自己在等待著契機,不如說是萬物在等待著自己。 但因愧對的內疚,而讓心裡所起的皺摺,卻立即被萬物的包容所弭平,就好像並不是自己有容乃大的在包容著萬物,立場相反的存在,才是現實。 因此又回到充沛的感激之中,無比謙虛,卻又日益強大。」。
說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訴諸民主的時代,應該要更加地珍惜民選的領袖,只有擁戴,才能讓凝聚超越於我們人類彼此之間,進而讓萬物也有所感應。 對我來說,所謂環保的任何落實,都不如對領袖的擁戴來得更好。 (不過我還是會落實環保,一來是對每一個呼吸所進行的義務,二來是萬一一時遺忘要對領袖擁戴時,下限也不會太低。)
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