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養育自己】重塑及調整內在父母的原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對父母原型的期待,是一個涉及心理學、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孩童時期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的理想化期望,這種期望往往受到早期成長經歷、文化背景、社會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父母原型:在心理學中,原型是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模式或意象。父母原型是指孩童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的一種理想化形象,這種形象通常包含了對父母的期望、幻想以及情感投射。
  • 期待:這種期待是孩童對父母行為、性格、角色功能等方面的理想化要求,它可能源於童年時期對父母的依賴、模仿以及對安全感的需求。
  • 早期經歷:在兒童時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照顧者和情感依託。孩子通過與父母的互動,逐漸形成對父母角色的認知和期待。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關愛、支援和保護,孩子可能會形成積極的父母原型;反之,如果父母冷漠、忽視或虐待孩子,孩子可能會形成消極的父母原型。
  • 文化與社會影響: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對父母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和規範。例如,在一些傳統文化中,父親被期望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和權威象徵,母親則是溫柔、慈愛的照顧者。這些文化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對父母原型的期待。
  • 個人心理需求: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心理需求來塑造父母原型。例如,一個渴望安全感的孩子可能會期待父母是溫暖、可靠的;一個追求自由的孩子可能會期待父母是開明、理解的。

理想的狀態下,我們是可以透過建立自己的家庭,來重建自己對理想父母的原型。但很多人卻因為無法擺脫在原型父母中受過的傷,而不敢建立自己的家庭。害怕自己成為不理想的父母原型,而錯失了重新養育自己的機會。

現實生活沒有一門教導我們如何當父母的教材,也不會有所謂理想父母的原型能適用於所有人。如同我們的父母一樣,都得是在成為父母的角色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建構出適合自己孩子的原型父母。

在自我都沒有覺知的情況下,很容易複製過往自己在原生家庭的模式。在無形中傳承,讓自己成為那個自己也不認同的父母原型,進而造成另一個世代的家庭問題。

不論原生家庭如何,我們都長成了成熟的大人了。那些孩童時期,無法得到滿足的需求。現在我們都有足夠的能力給予自己了。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重新養育自己一遍。用自己理想的父母原型好好的對待自己內在那個感到被虧欠的小孩。

在我們長大後,透過自己調整對父母原型的期待。理解並接納父母也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也有生活的壓力及困難。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幫助自己調整對父母的期待,減少心理壓力。 接納自己有對父母的期待,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試著調整不切實際的部份。

對父母原型的期待是每個孩童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的理想化期望,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期待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通過理解、溝通和心理調適,調整對父母的期待,促進家庭關係的和諧和個人的心理健康。同時,父母也應該努力瞭解孩子的期待,盡力滿足合理部分,引導孩子調整不切實際的部分,共同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

avatar-img
147會員
277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像下棋那樣,將自己安放在自在的空間
Thumbnail
你,身體長大了,心理有跟著成長嗎?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像下棋那樣,將自己安放在自在的空間
Thumbnail
你,身體長大了,心理有跟著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