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養育自己】看見自己的控制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什麼是控制欲? 通常是因為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需要透過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得到肯定或者安慰,才會想去控制別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知名心理諮詢師)說過:「控制欲是萬惡之源」。

在過去的伴侶關係中,有很多自己的原始欲望及設想。在人際交往中習慣以一種評判的方式去界定一個人的,用是非對錯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但這都是源自於自我的標準及認知。

希望別人能在意自己的感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然就是不夠愛、不重視自己。

把自己的不快樂、不幸福都歸疚在別人沒有符合自己的期待。放大別人的過錯,卻忽略了自己也有犯錯的時候。對別人抱有過度的期待,也一直活在期待落空的陰影中。

希望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期待運轉。凡事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只要感到不如意就會習慣性的切斷關係,逃避面對。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會感到失望、焦慮。也經常感到憤怒及不安。

控制鄫也會轉移到自己身上,產生一種自我攻擊。只因為害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可控。

機械式的規劃、不敢放鬆,每天的事情都要安排得妥妥當當、井井有條。不然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控制欲不但讓身邊的人有很強的壓迫感、造成情感上的壓抑,甚至是強烈的窒息感。

很長一段時間自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中而不自知。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再這樣了,但也是到最近才發現原來這是所謂的控制欲。

所以說認識自己真的很重要。如果你都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在哪?又怎麼會知道該如何改變。

在自我的不接納下埋藏著的是巨大的“恐懼”。恐懼自己被拋棄,恐懼自己不被愛,恐懼自己不好。

用“否認”的防禦機制來迴避自己的這些問題,因為內心巨大的恐懼沒有排除,不安全感就油然而生。

習慣性的向外求,希望外界環境或別人來讓自己擺脫這種不安感——證明自己夠強大、有魅力、絕對正確等來穩定自己的內心。

慢慢體會到無常是人生的日常。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就連自己也是一樣。

期待的背後是希望對人生擁有掌控感。

人類圖中的接受生命中的不可預期。是否是源自於自己在關係中的控制欲。

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覺察的反思,每個人對生命的期待都不一樣,切勿對號入座。

寫於自我覺察後的發現,再次驗證,唯有看見,才是轉變的開始。

avatar-img
148會員
286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生命是一場體驗,也是無數選擇所累積的結果。正因生命有限、時間的稀缺。我們更應該有意識的選擇我們想體驗的。當然體驗也不可能全部都是美好的,更多時候是憂喜參半的。沒有經歷過黑夜,又如何體會黎明的可貴。 人生最重要的體驗之一是認識自己。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夢想。 明白什麼對你而言是具
對父母原型的期待,是一個涉及心理學、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孩童時期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的理想化期望,這種期望往往受到早期成長經歷、文化背景、社會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父母原型:在心理學中,原型是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模式或意象。父母原型是指孩童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
生命是一場體驗,也是無數選擇所累積的結果。正因生命有限、時間的稀缺。我們更應該有意識的選擇我們想體驗的。當然體驗也不可能全部都是美好的,更多時候是憂喜參半的。沒有經歷過黑夜,又如何體會黎明的可貴。 人生最重要的體驗之一是認識自己。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夢想。 明白什麼對你而言是具
對父母原型的期待,是一個涉及心理學、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孩童時期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的理想化期望,這種期望往往受到早期成長經歷、文化背景、社會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父母原型:在心理學中,原型是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模式或意象。父母原型是指孩童在潛意識中對父母角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在一段關係裡可能其中一方會因為太愛對方,內心害怕失去對方而要求彼此分享一切,但是就有可能變成了對另一方的控制。當然也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愛對方,而是純粹本身的控制慾強,覺得跟自己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一部份,要跟著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如果在選擇一次自己的愛情觀也許會不一樣。 愛情觀幾乎跟自己童年經驗有關,從小到大生長在極度鬱悶、扭曲和不安全與信任感家庭長大,有些人會下意識形態在愛情觀尋求安全與信任,更嚴重無意識之間使用金錢方面想盡辦法控制對方的心與人(自己也許知道或無意識)如果自己招到對方背叛當事人(自己)就嚴重損害人格及生命
Thumbnail
情緒&慾望 | 直播6/22 pm8:30 情緒和慾望相互而生, 不論是由本能的慾望不被滿足, 還是被外界的因素刺激出了情緒, 只要我們沒有好好的面對並處理兩者, 必定對人生有長期不良的影響。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有貪嗔痴慢疑的病毒,只是我們怎麼對治這些問題呢?
越強調自己理性、有邏輯、不情緒化的人其實越情緒化
Thumbnail
聚焦在你之內,觀察與覺察自己,你要先能對自己的狀態與心態負責,才能夠獨立自主,掌握人生的方向盤,前往你想去的地方,只有你將人生的方向盤交出去,人生才會失控。
Thumbnail
  最近發現自己有許多執念,執著的希望事情按照自己預想的發生,想吃特定的東西、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想改變別人的壞習慣......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這些念頭不干擾其他人的話,其實沒什麼好壞之分,可當事情發展不如我預想時,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打擊,花費我大量精神關注事件發展,面對未知讓我沉浸在焦慮中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在一段關係裡可能其中一方會因為太愛對方,內心害怕失去對方而要求彼此分享一切,但是就有可能變成了對另一方的控制。當然也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愛對方,而是純粹本身的控制慾強,覺得跟自己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一部份,要跟著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如果在選擇一次自己的愛情觀也許會不一樣。 愛情觀幾乎跟自己童年經驗有關,從小到大生長在極度鬱悶、扭曲和不安全與信任感家庭長大,有些人會下意識形態在愛情觀尋求安全與信任,更嚴重無意識之間使用金錢方面想盡辦法控制對方的心與人(自己也許知道或無意識)如果自己招到對方背叛當事人(自己)就嚴重損害人格及生命
Thumbnail
情緒&慾望 | 直播6/22 pm8:30 情緒和慾望相互而生, 不論是由本能的慾望不被滿足, 還是被外界的因素刺激出了情緒, 只要我們沒有好好的面對並處理兩者, 必定對人生有長期不良的影響。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有貪嗔痴慢疑的病毒,只是我們怎麼對治這些問題呢?
越強調自己理性、有邏輯、不情緒化的人其實越情緒化
Thumbnail
聚焦在你之內,觀察與覺察自己,你要先能對自己的狀態與心態負責,才能夠獨立自主,掌握人生的方向盤,前往你想去的地方,只有你將人生的方向盤交出去,人生才會失控。
Thumbnail
  最近發現自己有許多執念,執著的希望事情按照自己預想的發生,想吃特定的東西、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想改變別人的壞習慣......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這些念頭不干擾其他人的話,其實沒什麼好壞之分,可當事情發展不如我預想時,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打擊,花費我大量精神關注事件發展,面對未知讓我沉浸在焦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