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冰河期世代】生於1971-82年
「就業冰河期」一詞最早出現在Recruit公司發行的招聘資訊雜誌《就業月刊》1992年11月號上,後來在1994年的「新語和流行語大賞」評選中獲得了評委特選造詞獎。這一代人也被稱作「迷失的世代」和「失落的世代」。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期。企業縮減了招聘規模,許多人無法成為正式員工,只能以契約工或者派遣員工的身份從事非正式編制的工作。即便其中一些人有幸成為正式員工的人,他們也因置身於公司業績惡化、削減經費和裁員這樣的環境中,從就職之初就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一代人中許多因為沒有正式編制而只能拿著低廉的薪水,到了30幾至40幾歲的年紀時,他們已經孤立於社會,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採取就業援助措施。
這一系列報導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這個議題正與日本社會與政府失控的發展,以及失能的政策補救方案環環相扣。
日本全國去年上半年孤獨死亡比例中,大約四分之一是15至64歲的「現役世代」。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問題的本質又在哪裡呢?我們向專精於孤獨死的日本福祉大學社會福利學的齊藤雅茂教授詳細詢問了相關情況。
—對於「現役世代」孤獨死的風險,您怎麼看?
現役世代的風險本身就高於高齡世代。處於需要照護的狀態,或是即將去世的人,通常會有看護或家人在身邊,容易被發現。然而,現役世代中的許多人並非如此。例如,即使有兩週無法聯繫,年輕人也不一定會被他人注意到。
—在大阪府北部發現的42歲男性的案例中,超過一年才被發現。
這個案例的特點,除了是現役世代而花了較長時間被發現外,他在生前就處於嚴重的孤立狀態。看來他至少沒有穩定的工作,幾乎沒有社交關係,家人也已經去世。
生前的孤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高齡期時配偶去世,或是孩子先去世,導致獨居,無法發出SOS的情況。另一種則是像這位42歲男性,在人生歷程中一直處於孤獨狀態。像這位男性一樣,貧困、工作不穩定、親子關係等複雜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他陷入嚴重的孤立狀態。
—周圍的人是否難以察覺?
我們分析了全國各地區的社區綜合支援中心所收集的自我忽視(自我放任)相關案例。結果顯示,住環境惡劣、異味、不衛生等因素的人,並不一定更容易孤獨死。這些人往往更容易被社會福利服務單位注意到。另一方面,有些人家沒有不衛生或不健康的狀況,但卻與鄰里隔絕,難以接觸到社福系統。與接受服務的人相比,他們更容易被忽視。考慮到這位男性的銀行帳戶餘額僅有百餘日圓,且家中沒有食物,如果他能夠接受生活保護,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那麼該怎麼做呢?
當事人需要具備「受援力」。即在困難時能夠表達困難的能力。然而,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要求當事人努力,依舊難以與支援連結。提供服務的一方不僅要表示「隨時歡迎諮詢」,即使被拒,還是需要不斷去接觸那些高風險族群。此外,大家也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不易產生孤立的社會。
—孤獨死和生前的孤立,問題的本質在哪裡?
雖然香煙有害,但因為是個人選擇,所以不能叫人「不要吸」。就算有害的事實廣為人知。而社會孤立也是有害的,但我認為社會還沒認知到這件事。當前社會中個人主義盛行,雖然有其舒適的一面,但我們需要加深“社會孤立對當事人「有害」的共識”。如果社會能夠擴大這種認識,當事人會更容易發出求救訊號。如果社會能夠察覺到這一點,會有更多生命被拯救。
從個角度看來,讓社會共同認知“孤獨死不僅是高齡者的問題”是當務之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