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書店老闆的「與咖啡有約」邀請信,才驚覺自己跟著這間書店老闆已經快五年了。對我而言,有趣的事往往會逐漸成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化的有趣」也讓我在教學中找到許多啟發。
即將開始的113-2學期,我負責的三門課程因應學校經費的調整而有所變動,也因此與好友展開了新的對話,針對不同情境設計出更具彈性的課程模式。
設計思考與實踐
首先是「設計思考與實踐」。這堂課過去曾與梧棲大排的榮譽理事長多次合作,從訪談認養人的故事、參與梧棲大排專案,到這次希望探討夜間照明下的裝置藝術。我們的目標是跳脫112-2與113-1學期在興安綠光尋夢園進行的環保策展模式,嘗試以「大地藝術季」的概念來構建夜間廊道的博物館脈絡。最初的提案是以竹子為素材,在水中打造裝飾藝術。但榮譽理事長提醒,海線地區的潮濕氣候可能會讓竹子快速腐壞,因此我們決定重新思考方案,再次與他討論可行性。這次的新構想來自於我與營養系的老師前往蔬菜採收時,偶然發現菜園旁放置的樹木浮木。受到筑波大學藝術季作品的啟發,我們決定以此作為Demo,嘗試運用浮木來進行創作,期待能為梧棲大排的夜間景觀帶來新的視覺體驗。

沒想到榮譽理事長對這個構想十分喜歡。剛好當天環保局的人員也前來進行樹木回收,榮譽理事長特地幫我介紹,環保局人員立刻提供了四個米袋,讓我們能夠將這些木材裝進車內,便於後續課程中製作框架。
由於我的課程約有五十名學生,在教室內無法直接製作大型作品,因此我與藝術家討論後,決定參考朱銘大師拱門作品的形式,將作品拆分為較小的單元。我們計畫利用這些材料製作兩件大型裝置藝術,每件作品再細分為四個部分。在課程結束後,藝術家將與我一同前往梧棲大排,將這些作品重新組合,形成完整的藝術裝置。
這門課的設計核心在於讓學生了解梧棲大排的轉變歷程。過去,這裡曾是惡臭的水溝,但在草湳社區協會與靜宜大學的努力下,逐步轉型為今日的公眾場域。我們希望進一步強化這個空間的夜間可行性,因此榮譽理事長提出「夜間照明」的概念,而資訊學院院長也將帶領學生協助照明設計。
作為一名藝術管理專業的教師,我希望運用美術館的策展思維,透過裝置藝術將這個計畫落實,並融入「設計思考」的課程框架。學生們將學習梧棲大排的歷史與背景,同時運用回收木材,將其轉化為夜間藝術裝飾,使其不僅成為地方特色,也展現環保與再利用的價值。此外,這門課的學生多來自資訊科學領域,他們可以延續學長姐的照明設計概念,進一步發展與藝術結合的創新應用。
具體來說,學生們將在教室內先行製作藝術裝置,完成後帶至梧棲大排,在榮譽理事長與社區夥伴的引導下,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理解我們為何要進行這樣的計畫。最後,我將與藝術家協助學生完成最終的裝置藝術,不僅落實社會責任,也讓藝術與環境共生共存。
對我來說,這樣的課程充滿挑戰與樂趣。對於日本藝術家而言,這也是將「環保與再利用」概念融入夜間藝術裝置的一次新嘗試。而對學生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創作的實踐,更是一堂思考「如何將廢棄物再利用」的環保課程。最重要的是,這個計畫能夠真正回應社區需求,為在地環境帶來新的可能性。
專業倫理
第二門課程是「專業倫理」。我希望從113年的教師社群經驗出發,聚焦於南社社區的案例。當時,我們學校與采動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產學合作,該公司提供南社社區AI健身器材,讓高齡者能夠透過智能設備進行運動。然而,高齡者對健身器材的適應需要醫學知識的輔助,因此在計畫初期,我們舉辦了說明會,為長者測量 InBody(身體組成分析),並邀請澄清醫院院長提供專業醫學建議,協助高齡者建立健康知識基礎,同時提升對AI健身器材的認同感。
計畫執行期間,USR計畫助理、資訊學院學生及國企系學生輪流於每週二帶領高齡者進行運動,並持續了九個月。隨著時間推移,高齡者逐漸培養運動習慣,並建立了「小老師制度」,由長者間彼此帶領運動,這不僅落實了企業社會責任(CSR),也實踐了大學社會責任(USR)。
本學期的專業倫理課程,我計畫帶領學生探討AI健身器材與傳統健身器材的比較,並進一步邀請南社社區八位自願參與的長者至教室,讓學生進行訪談。這將使學生透過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實際接觸並了解高齡者的運動需求與科技適應性,進而建立「專業倫理中的社會責任意識」。
透過這樣的參與式學習,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透過行動來強化學習動機。同時,教師也能從這門課程中發展行動研究的可能性,進一步探索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在教育實踐中的結合方式。
職涯體驗與金錢力微學分
第三門課程是「職涯體驗與金錢力微學分」。這門課延續了先前的花藝課程、設計思考與實踐以及多元文化行銷等課程。班上有15位同學是過去課程的延續學員,而新加入的同學則來自於我在營養系的招生。由於我先前與營養系老師合作過營養專案,因此這批學生對於茶藝課程特別感興趣。
這次的茶藝課程與112-2學期相比有所不同。原本的課程時數為4小時,這次則增加至5小時,希望除了品茶與設計茶席外,也能強化學生的手作體驗。此外,與茶藝師討論後,我們決定新增自主課程,其中包括與台灣茶藝協會合作開設的手搖飲課程。這不僅增加學生的職涯體驗,也為未來可能培養手搖飲國際證照提供契機。這些內容在過去的課程中較難實現,然而,隨著課程的迭代與調整,我發現學生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接受度,而這正是讓我覺得這堂課有趣的地方。
國際專案:矢岳町計畫
最後是國際專案,當時我們前往日本矢岳町,我特別設計了一支紀錄影片,並希望以兩種形式呈現:
- 矢岳車站展演版本:
- 以音樂與日文字卡作為搭配,影片核心聚焦於我們在矢岳町進行的典範轉移(Best Practice Transfer)過程。
- 校內成果展版本:
- 這個版本將由專案學生團長擔任旁白錄音,透過影片展現學校如何設計參與式學習,並讓觀眾理解其中的精神與靈魂。
這次的計畫也延續了多元文化行銷課程的理念,我希望透過學生導覽來強化最終的影片呈現。此外,在高齡者同學會的討論與回饋中,也逐漸發展出新的展示模式。
回顧這五年,真的很感謝書店老闆,讓我有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體驗,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並在課程中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