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生活裡,總有那麼幾個讓人「恨不得嗆他幾句」的角色。他們不一定壞,但就是有種神奇的能力,能讓所有人都忍不住在心裡翻白眼。
今天,我們來聊聊三種典型的「討厭鬼」,以及該如何用心理學拆解他們的行為,最後還要教你如何應對,確保自己的心靈不被摧殘。
圖片來源:pexel
以下為真實故事,如有雷同,只是巧合。
畢竟,這種人不是稀有動物,而是人際生態裡的常見品種。
社區群組本來應該是用來討論公共事務、停車位或是誰家的垃圾亂丟的。但總有那麼一位神奇的鄰居,能把一切對話都變成「他個人社交版圖的巡演」。
舉個例子,這位鄰居出車禍後,在群組裡發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感謝文,標題大概是:「感謝XX汽車集團鼎力協助!」看起來很有份量,彷彿他家車子是總公司高層親自送修的。但往下看,發現對象不過是代理商底下營業處的主管。
更厲害的是,當群組裡有人抱怨掛不到某名醫的號,他馬上跳出來:「我跟他很熟,等你掛完號,報我的名字,我會交代醫生關照!」可問題就是掛不到號啊。這類人彷彿活在一個自己搭建的「社交宇宙」,堅信自己的一句話能讓世界運轉得更順暢。
從社交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往往有些自戀,他們需要透過強調自己的人脈來獲取關注與優越感。然而,這不代表他們真的人脈廣,而是因為「達克效應」—— 簡單說就是,自我感覺良好。
他們習慣性誇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目的不是為了欺騙,而是為了強化自身價值,獲取他人的認可與信任。
另一種經典角色,則是辦公室裡的新主管。新官上任,開場白大概是:「在X星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做的。」接下來幾週,你會發現他所有的行為,都繞著這個「外商光環」打轉。
更精彩的是,他不只是分享成功經驗,還專注於「PUA下屬」。每天的對話內容大概是:「我們外商文化就是這樣。」
某天人資不經意地透露,他在X星根本待不到一年。
這時候,同事們心裡大概都在嘀咕:「所以……你在X星幹嘛的?」
這類人不見得能力差,但就是習慣用「過度包裝的經歷」來操控人心。他們的策略很簡單——先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然後用他那「光鮮亮麗的經驗」來定義你的價值。
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行為與「權力動機」有關——即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並試圖透過誇大的經歷來掩飾內在的不安全感,利用外商經歷來營造一種話語權,讓下屬覺得自己應該服從。而更關鍵的是,他們懂得運用支配技巧,透過貶低別人的方式來顯得自己更優秀,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地位。
聚餐的時候,總會有人把話題莫名其妙地轉向股票和房地產。
一開始大家還在討論最近去哪裡玩,結果不知道怎麼的,就有人開始聊起:
「現在房價漲很誇張,你們真的應該趕快買。」
「我前年買的預售屋,現在已經賺 500 萬。」
「你們如果當初聽我的買那支股票,現在早就翻倍了。」
最後的結論永遠是:沒投資,是你的問題;沒買房,是你沒遠見。
這類人通常有認知優越感,也就是他們深信自己的選擇才是最正確的,其他人如果不照做,就是愚蠢或者目光短淺。
但更深層的心理機制,是「選擇驗證效應」——他們不只是想說服別人,更是在說服自己:「我過去的決定是對的。」
當他們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在某個選擇上,就會不斷尋找證據來支持這個決定,即使市場狀況已經變了,甚至即使自己還沒真正賣出獲利,依然要透過貶低別人的選擇來強化自己的信念。
所以你會發現,這類人通常不太會討論自己買房時遇到的困難,或者股市下跌時的焦慮,他們只會強調:「我當初選對了,你們應該學我。」
事實上,真正財富自由的人,根本不會在飯局上這樣講。
這些人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調整心態來避免被影響。以下幾個方法,幫助你輕鬆應對。
當鄰居又開始吹噓自己的人脈時,你可以在心裡想:「今天他又帶來什麼新故事?」這樣,你不會被他的言論激怒,還能當作一場免費的戲劇來欣賞。
遇到這類主管時,不要急著反駁,因為這只會讓對方更努力證明自己。例如,當他說:「在前公司,我們都這樣做。」你可以淡淡回應:「哦?這倒是挺特別的。」這句話既沒反駁,也沒附和,讓他無從發揮。
當對方誇大自己的經歷時,試著在心裡默念:「這只是他的自我滿足,與我無關。」這種認知重構能幫助你從心理上解離,不再被對方影響情緒。
這些人之所以能影響我們,是因為他們讓我們懷疑自己。但真正的價值來自於你的能力,而不是虛幻的評價。與其浪費精力在他們身上,不如把心力放在學習與提升自己。
這世界上,總有些人擅長打造虛幻的「影響力」,試圖透過誇大的故事來贏得尊重。但我們不需要揭穿他們,也不需要讓自己深陷其中。我們唯一該做的,就是清楚自己的價值,並確保這些人的戲碼不影響我們的判斷。
畢竟,真正值得炫耀的,不是你認識誰,或你在哪裡待過,而是——
當這些人不在場時,你依然能靠實力與真誠,獲得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