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爭吵,真的只是因為個性不合嗎?
我和伴侶交往四年,這期間我們分手過一次,討論過分手三四次(當然更多時候,是防禦性悲觀的我在腦海裡預演的 XD)。我們的爭吵從大事到小事無所不包——前任、異性朋友、生活習慣、家務分配,甚至牙膏應該從哪邊擠……
每一次吵架,我都覺得 「他根本不在乎我!」
我希望家裡整潔舒適,但他總是忙於工作、東西亂丟,過期食物還待在他的書包裡。我開口提醒,他才會動作,讓我覺得他根本不主動在乎我們的生活。
而當我們真的吵起來時,他不是臉臭沉默不語,
就是直接走人,讓我覺得 「他根本不想解決問題!」
於是,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的個性真的不合?是不是我們根本不應該在一起?
但後來,我才發現:
這根本不是個性問題,而是我們對 愛的「反應方式」不同
那怎麼讓兩人的關係回溫,打破爭吵的惡性循環呢 ?
我們的衝突,來自於「一追一逃」的模式
如果你和伴侶經常吵架,卻怎麼樣都找不到問題的根源,那麼你們很可能陷入了心理學中常見的「一追一逃」模式(Pursuer-Distancer Pattern)。
這種模式常見於親密關係中:
- 「追」的一方(Pursuer) 會不斷主動尋求關心、溝通,試圖確認對方的在乎。
- 「逃」的一方(Distancer) 則習慣迴避衝突,透過沉默或遠離來降低情緒壓力。
而在這段關係裡,我就是那個「追」的人。
當我感覺不到他的回應,我會變得焦慮不安,開始質問他:
「你是不是不在乎?」「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在處理問題?」
而他則是「逃」的一方。
他其實並不是不在乎,而是害怕衝突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所以他選擇 不說話,或者 直接離開現場。
但問題是,我的追問,讓他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所以他退縮得更厲害。 而他的沉默,則讓我更加確定「他不愛我了」,所以我更焦慮、更想要確認他的心意。
於是,我們陷入了一個無限循環:
我越追,他越逃;他越逃,我越追……
這個惡性循環,其實和個性無關,而是我們的「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
「一追一逃」模式的背後,隱藏著我們的恐懼
為什麼我們會形成這種模式?
在情緒焦點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中,
這種互動方式其實和我們的「依附風格」有關。
-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害怕失去親密關係,會透過不斷確認對方的在乎來獲得安全感。 當感覺到被忽略時,容易變得情緒化,甚至過度解讀對方的行為。 -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害怕衝突會破壞關係,習慣用「冷處理」來維持穩定。
當伴侶要求過多關心時,會覺得壓力過大,選擇逃避來保護自己。
簡單來說,「追的人」渴望確認愛,而「逃的人」害怕愛帶來壓力。
但事實上,他的沉默,不是因為不愛我,而是因為「害怕說錯話讓我更生氣」。
而我的焦慮,不是因為我要掌控他,而是因為「我害怕自己不夠重要」。
當我們開始理解這一點,我們的衝突才真正開始減少。
如何打破「一追一逃」的惡性循環?
如果你發現自己和伴侶也有這樣的互動模式,
這裡有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們跳出這種循環。
1. 改變你的「解讀方式」
當對方退縮時,試著不要直接把它解讀為「他不愛我了」。
而是問問自己:
- 他是不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 他是不是害怕我生氣,所以選擇沉默?
- 他是不是需要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
2. 用「情感語言」溝通,而不是指責
我們很容易在爭吵時說出:「你每次都這樣,從來不關心我!」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說:
- 「當我感覺不到你的回應時,我會很害怕自己對你不夠重要。」
- 「當你沉默的時候,我會覺得很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
用「客觀事實陳述 + 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的需求,而不會覺得自己被責備。
3. 「逃」的一方,也可以試著多一點回應
如果你的伴侶是容易焦慮、追問的那一方,你可以試著:
- 溫和地告訴對方你的感受:
「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整理我的想法。」 - 用小回應來讓對方安心:
「我知道你在意這件事,我也很重視我們的關係。」
這樣可以減少對方的焦慮,避免陷入「越追越逃」的惡性循環。
關係好轉的關鍵,不是改變對方,而是理解彼此
當我開始理解他的退縮不是拒絕,而是保護機制時,我的焦慮減少了。
當他開始理解我的情緒背後其實是對關係的在乎時,他也開始願意回應。
這讓我們開始用新的方式溝通,而不是透過爭吵來獲得關心
-
💡 「那麼,如何運用『情緒焦點取向治療(EFT)』來修復關係?」
👉 下一篇,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學習如何透過「情感需求」來讓關係更親密!
-
---
如果你有親密關係的疑問,歡迎預約曉曦的免費諮詢
諮詢辦法: 私訊 粉專,留言「我想了解親密關係」
或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
我是曉曦,陪你走過黑暗遇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