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2.15
**台積電可能在美國董事會上宣布與Intel的合作方案。雖仍在傳聞階段,但上週亞洲避險基金圈早已熱議,隨後,路透與彭博相繼報導,使傳聞可信度提升。
*此事符合J.D. Vance的發言,意在重振Intel製造能力,也與近期SK Hynix失去部分HBM訂單轉向美光的現象相呼應,背後涉及政治角力。
**Intel有望獲得台積電的支持,可能透過入股、技術轉移,或建立合資公司共同經營。
*對於台積電屬於利空消息,因涉及技術與資源共享,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台積電幾乎無可選擇。
*這也反映出美國政府強硬策略,逼迫各國輸誠。
*川普政府的政策模式不只針對台灣,也對鄰國採取相似手法,顯示其全球經濟布局的強硬作風。
**台積電過去曾與客戶合資,如JSM(熊本廠)、SSMC(新加坡)、ESMC(歐洲)、WaferTech(美西)。
*後續Intel有可能會將設計部門拆分,並讓台積電參與Foundry業務。
Intel仍會掌控主導權,台積電則提供技術支援,以滿足美國將晶片製造帶回本土的戰略目標。
*短期內,Intel將受惠於各種政策利多,股價有機會反映這些利好。
然而,長期而言,即使美國合資設廠,最終仍將面臨成本問題,使客戶回流亞洲投片,類似過去WaferTech的案例。
**台積電在台灣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也讓全球對台灣晶片產能產生高度依賴。
*這種依賴關係形成一種保護機制,使得中國若試圖對台灣採取行動,將面臨來自全球的阻力與反對,因為對世界經濟將造成巨大衝擊,國際社會有動機介入協防或施壓。
*然而,如果核心技術與研發資源轉移到海外,這種保護機制將可能削弱。
*美國要求台積電設廠或進行投資合作,可以接受,但關鍵研發資源與技術必須維持在台灣。
*台灣的競爭力來自於擁有最優秀的研發人才,如果將其轉移至美國,台灣恐怕會失去重要的籌碼,甚至削弱未來的國際影響力。
*這種情況類似二戰中的故事,當軍官命令士兵對戰俘或逃兵開槍,士兵無法違抗命令,否則自身將遭受軍法處置。但戰後法官指出,雖然必須開槍,卻可以選擇射偏,形式上服從命令,但實質上不造成傷害。
*在國際政治與產業競爭的現實下,台積電可能無法拒絕美國的要求,但可以採取類似「射偏」的策略。
*在必要的合作與投資條件下,確保核心技術、關鍵研發資源與專業人才仍然留在台灣,避免真正失去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獨特地位。
*這並非單純的國際關係問題,而是台灣長遠競爭力的考量。
雖然無法完全抗拒外部壓力,但可以選擇最小化影響的方式,確保台灣未來仍然保有核心競爭優勢。
**關鍵在於,台積電應保留技術核心,避免將關鍵研發資源轉移至美國。
*以國際政治現實而言,不配合川普 台積電將面臨更大風險,但如果可以適度妥協,並確保關鍵技術不外流,將是最佳策略。
*這類決策不僅影響商業競爭,更關乎國家安全,台積電高層需審慎應對。
*整體而言,Intel將持續受惠於市場資源與政策扶持,台積電則應透過戰略布局,確保自身優勢,避免被掏空。
*短線而言,市場將持續炒作相關題材,
但從長遠來看,這場博弈將決定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走向。
**蘋果近期話題不斷,2月19日即將舉行發表會,預計推出iPhone SE4、iPad Air M3版、M4 MacBook Air等產品,也可能宣布Apple Intelligence相關規劃。市場焦點落在iPhone SE4,供應鏈備料顯示其高CP值,預期銷量不俗。
*市場流傳iPhone 18或i17 Flip可能推出摺疊機,時間點預計2026年。
*本來市場認為摺疊技術會先應用於iPad,因為iPad開合頻率較低,技術門檻較低,手機則需要更高良率與耐用度。
*然而,近期供應鏈訊息顯示摺疊技術可能優先應用在iPhone,並已有測試與備料跡象,除非遇重大技術問題,否則有望問世。
**摺疊機市場長期話題不斷,華為與三星均推出相關產品,但三星後續銷量未如預期,市場需求疲弱。
*如果蘋果正式進入摺疊機領域,可能為市場帶來新動能,推動相關供應鏈發展。
*蘋果向來非技術先行者,但擅長重新定義產品,提升市場接受度,可能促使更多品牌推出摺疊機,帶動新一波成長動能。
**預期蘋果未來的關鍵成長點將來自軟體,Apple Intelligence可能成為重要推動力。
*AI Agent技術、on-screen的AI操作,有機會成為軟體增長契機。
*蘋果雖無大型雲端算力投入,但利用自身生態系統,可槓桿既有算力,推動AI應用發展。
*蘋果同時在伺服器領域投入,使用自家M系列晶片,未來兩年內計畫部署數萬台伺服器,以支援AI業務。
*如果Apple Intelligence成功推動用戶轉向訂閱制,將大幅提升軟體收入,可能成為蘋果下一波成長動能。
*目前跡象顯示,蘋果正朝此方向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軟體股全面爆發,持股已經大幅上漲,Palantir、Confluent、Salesforce等布局獲利豐厚。
美股表現優異,相較之下台股稍顯遜色,但布局方向相似。
*與猛男大哥討論後,得到肯定,特別是對於選股策略的靈活應對。
除了軟體股,也曾利用Intel和HiMax的消息短線操作,幾乎每次市場切換都能抓住機會。
*但台股與美股回報率相比,新建倉位的報酬率約差三至四倍。
*這顯示市場偏好的差異,美股更適合某些題材,而台股可能反應較慢,或關注不同標的。
*檢討投資策略後,發現美股表現明顯優於台股。
可能原因包括:美股市場更適合這類題材,台股尚未跟上,或台股對不同產業偏好不同。
*短期內,台股或許仍有補漲機會,但報酬率與美股仍有差距。
**即便如此,整體仍是賺錢狀態,美股績效已足以彌補台股疲弱的表現。
*市場看似難以操作,但抓對族群仍可取得高回報,與去年表現類似。
*從投資前輩交流中,進一步確認市場核心仍是供需變化。
*量化投資與基本面分析的思維不同,但整合各方資訊,有助於提升決策效率與報酬率。
**市場的供需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基本面發展、題材轉換、籌碼變化與技術面突破。
*例如籌碼流入可能來自法人佈局,或是市場資金推動技術突破,這些都影響供需關係。
*如果能理解市場核心在供需,就不會過度依賴單一指標,而是綜合評估各種變因。
*理解市場不同面向後,能夠避免過度執著於某種策略。
例如美股軟體股漲勢明顯,但台股表現相對平淡,這不是市場錯誤,而是偏好不同,應順勢而為。
*調整心態後,更能接受市場變化,不會過度糾結於短期得失。
**近期市場資金流向顯示,散戶投資人開始湧入AI硬體與軟體股。
*散戶進場不代表行情結束,但可能影響股價波動,尤其對於大型股票,過去大漲的標的可能轉為震盪向上,而非過去的直線飆升。
*基於市場跡象與資金流動,決定適度調整部位,逐步減碼部分軟體股,轉向新的標的。
*例如特斯拉近期回檔,尋找加碼機會,根據市場反彈跡象進行分批布局,確保資金靈活運用。
**投資策略強調耐心與靈活性,市場短期波動難以掌握,但長期來看,選擇有利位置,堅持投資策略,才能獲得最佳回報。
*以特斯拉為例,過去跌至180時進場,雖然曾跌至140,但堅持持有,最終獲得豐厚報酬。這說明投資不僅是選擇標的,更是對市場心理的掌握與耐心的考驗。
**市場討論特斯拉近期回檔,部分言論認為馬斯克涉入政治影響股價。
*但事實上,馬斯克的政治布局使特斯拉獲得更多資源與政策優勢。
*例如許多科技巨頭如貝佐斯、祖克柏等,都在選舉前調整立場,顯示政治與企業利益緊密相關。
*市場變化不僅來自基本面,也受到政治與政策影響,長期而言,這些變數可能成為新的成長動力。
*整體而言,市場仍充滿機會,關鍵在於選擇適合的策略,並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持續關注資金流向與市場偏好,確保在適當時機進行調整,以獲得最佳報酬。
筆記-股癌-Podcast-QA-25.02.15
**股市往往反映的是市場情緒,而不僅僅是企業的當前表現。
例如,CPO產業即使目前尚未有可見的產品,市場仍然提前炒作其未來應用,這種現象也適用於人型機器人產業,儘管其真正放量的時間預計要到2028或2029年,但市場已經提前反映了預期。
*投資者應理解這種市場機制,並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中尋找機會。
*Himax即為一例,其上游技術對於CPO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雖然Himax以DDI-C聞名,但目前在WLO和CPU技術領域仍可能擁有未來成長機會。
因此,產業鏈的細部分析可以提供投資者更多視角,而不僅僅依賴企業的財務數據。
**估值評估不應僅限於PE(本益比),還需考量市場動向與技術分析。
例如,股價是否突破上下支撐區間、產業趨勢的發展、以及市場情緒對價格的影響。
*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投資決策的有效性。
**零股投資 vs. 整張買進。對於資金有限的投資者,透過零股進場可以分散風險並建立部位,而非等待資金充足後再一次性投入。
*市場的變動使得有時候等待反而會錯失機會,特別是成長型企業的股價可能會迅速翻倍。
*因此,若有信心長期持有,零股累積是一種可行的策略。
**資產增長與投資起步。初期資本累積的最佳方式並非投資,而是透過工作存錢。
*一般來說,存到第一個百萬相對容易,但之後要靠單純存款達到財富增長則較為困難,因此資本市場在後期的影響力顯著提升。
*投資者需意識到不同階段的財務策略應有所調整。
*投資股票的方式有兩種主要策略:一種是關注企業的盈餘成長與配息率(股息股),
另一種則是專注於資本利得(成長股)。
*這兩種策略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度與財務目標。
**投資決策應該建立在理性分析與實際體驗之上。
例如,許多成功的投資者會親自使用公司產品,以判斷其市場接受度與競爭優勢。
*Tesla、iPhone、AI技術等皆是這種方法的典型案例。
*市場常常提前反映未來趨勢,而產業鏈中的關鍵技術提供了布局的機會。
例如,AI與自駕車的發展,許多關鍵供應商的股價已經開始反映未來潛力。
*投資者需透過觀察新技術的應用與實際滲透率,來判斷何時進場。
**長期績效與運氣因素。
*單一年度的高績效可能只是市場波動帶來的短期結果,而非策略的真正有效性。
*長期持續的優異表現才是投資能力的驗證,因此投資者應該透過長期回測與多標的測試,來評估自身投資策略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