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質疑過媒體的報導?又或者,你是否在閱讀新聞時,感到某些內容過於偏頗?
新聞媒體的核心職責是提供準確資訊,避免散布極端言論與歧視性敘事。然而,媒體機關並非完美無缺,難免會有錯誤或疏漏。一旦發表錯誤資訊,負責任的媒體應當及時更正,以維持公信力。
然而,還有其他關鍵條件,也悄悄地影響媒體信任度的因素。
根據路透研究社和牛津大學的報告《大眾對媒體信任的觀點》(Public perspectives on trust in news),調查了 47 個國家媒體信任的因素。
調查之後這些因素的排名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與第五項皆顯示,讀者能否在新聞媒體上找到認同感,是影響媒體信任度的核心因素之一。
此外,其他影響信任的條件還包括:
現在我們在看新聞時,其背後政治立場也是我們會考量的因素。尤其看到和自己想法意見不一致的文章,或許難免都會想知道背後是否藏著特定政治動機,或是傾向某一政黨。
新聞是人寫的,立場是很難避免的,尤其對那些對社會具有高度關懷的記者,新聞也是他們理念的載體。即使盡量做到平衡,依然潛藏著記者想要告訴大眾的資訊,也難免有自己的價值觀。
尤其在政治鬥爭激烈、社會兩極化的時代,即使是獨立媒體的政治報導,也容易被貼上特定政治色彩。許多時候,讀者只需短短幾秒便在留言區下定論,卻無視記者花費數日甚至數週調查與撰稿的努力。
如果對於網路上的內容給予鋪天蓋地的謾罵,讓創作者就像走在遍布未爆彈地雷區,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發揮空間有限,甚至乾脆原路而返,把自己框限在安全區,那是我們想看到的後果嗎?
調查研究發現,越有明顯政治傾向的人,越可能在社群上發表意見。這或許也是兩極化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而越沒有特定立場,甚至政治冷感的人,則越容易被各類資訊牽著鼻子走。
為什麼沒有立場的人容易被帶偏?我有以下推測
以墮胎權益來說,就有不同的聲音:
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價值偏好,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在意的族群不同罷了。對於站在不同價值觀或族群的雙方來說,也很難達成共識,因為基點就大不相同。
而價值觀也和生命經歷有關聯。舉例來說,甲生長在一個把暴力當成教育手段的家庭,父母時常對他拳腳相向,甚至在他向父母求救時,也時常忽略他的感受;乙生長在一個兄友弟恭、父母實施愛的教育,非常重視言教和身教,一定會以身作則,家人之間沒有祕密,常常分享心事也可以自在的發表自己的聲音。
當甲、乙兩個人在討論「是否該孝順父母的問題時」,大概也不難想像雙方可能很難達成共識。
地球上有一個特殊的位置——無論朝哪個方向走,皆是向南。東南西北只是相對的方位,沒有絕對的方向。同樣,人們的立場也是如此。在你左側的,無論距離遠近,依舊是左側;在你右側的,亦然如此。
這種視角上的相對性,與「敵對媒體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觀看新聞或接收資訊時,往往會帶著既有的立場與信念,導致對同一則報導的解讀出現偏差。若媒體的論述與我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甚至只是試圖呈現平衡的資訊,都可能被視為「偏頗」或「敵對」,仿佛它總是在「對立面」。
這種心理機制讓不同立場的人即使面對相同的事實,也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進而強化彼此的偏見與對立。當我們發現自己認為某則報導「明顯帶有偏見」,或是覺得某個媒體「總是站在對立面」,也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是媒體的問題,還是我們自身的立場讓我們如此感受?
敵對媒體效應提醒我們,資訊的解讀往往不是單純的「客觀真相」,而是受我們的價值觀、經驗與認知框架影響。與其讓自己困在對立的框架裡,不如試著換個角度,理解為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讓討論回歸真正的交流,而非單純的對抗。
推薦一位格友的內容,他把敵對媒體效應解釋的很清楚:閱讀筆記|戰勝思考騙局
在討論文學作品時,我們不會僅關注作者與文本本身,而是會探討讀者如何解讀文本,以及背後更廣闊的世界如何影響這兩者的互動。
文學四要素
當我們談論媒體的偏見,往往聚焦於記者或編輯的立場,卻忽略了讀者自身的影響力。媒體報導的「客觀性」與否,並不僅取決於新聞的撰寫方式,還取決於我們如何閱讀它。帶有預設立場的讀者,可能會在留言區為媒體貼上「有罪」或「無罪」的標籤,視角的偏差讓原本的報導被重新框架,成為自身世界觀的映照。
新聞的傳播,解讀從來不是單向的輸入,而是一場多方參與的對話。我們能否真正理解一則訊息,往往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承認——我們的視角,也只是一種可能性,而非唯一的真相。
Sharon|數位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