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信任(中):媒體為何總帶有偏見?解析新聞信任危機的關鍵因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是否曾經質疑過媒體的報導?又或者,你是否在閱讀新聞時,感到某些內容過於偏頗?

新聞媒體的核心職責是提供準確資訊,避免散布極端言論與歧視性敘事。然而,媒體機關並非完美無缺,難免會有錯誤或疏漏。一旦發表錯誤資訊,負責任的媒體應當及時更正,以維持公信力。

然而,還有其他關鍵條件,也悄悄地影響媒體信任度的因素。

影響媒體信任有哪些因素?

根據路透研究社和牛津大學的報告《大眾對媒體信任的觀點》(Public perspectives on trust in news),調查了 47 個國家媒體信任的因素。

調查之後這些因素的排名為

  1. 新聞透明度
  2. 記者素質
  3. 公平地代表我這一類人
  4. 無偏見
  5. 和我有相同價值觀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與第五項皆顯示,讀者能否在新聞媒體上找到認同感,是影響媒體信任度的核心因素之一。

此外,其他影響信任的條件還包括:

  • 是否開放讀者評論
  • 大眾對特定媒體的整體評價

現在我們在看新聞時,其背後政治立場也是我們會考量的因素。尤其看到和自己想法意見不一致的文章,或許難免都會想知道背後是否藏著特定政治動機,或是傾向某一政黨

新聞是人寫的,立場是很難避免的,尤其對那些對社會具有高度關懷的記者,新聞也是他們理念的載體。即使盡量做到平衡,依然潛藏著記者想要告訴大眾的資訊,也難免有自己的價值觀。

尤其在政治鬥爭激烈、社會兩極化的時代,即使是獨立媒體的政治報導,也容易被貼上特定政治色彩。許多時候,讀者只需短短幾秒便在留言區下定論,卻無視記者花費數日甚至數週調查與撰稿的努力。

如果對於網路上的內容給予鋪天蓋地的謾罵,讓創作者就像走在遍布未爆彈地雷區,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發揮空間有限,甚至乾脆原路而返,把自己框限在安全區,那是我們想看到的後果嗎?

價值觀偏好

調查研究發現,越有明顯政治傾向的人,越可能在社群上發表意見。這或許也是兩極化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越沒有特定立場,甚至政治冷感的人,則越容易被各類資訊牽著鼻子走

為什麼沒有立場的人容易被帶偏?我有以下推測

  1. 缺乏中心思想:沒有強烈意見的人,他們可能從未深思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所以在討論議題時,沒有標準和立足點。
  2. 缺乏批判思考的動機:缺乏思考的習慣,當他人提出論點時,不會深思論點是否矛盾,也不會思考結論或方法的對錯。有中心思想的人遇到牴觸的言論時,可能會思考如何說服對方、思考對方邏輯中的謬誤,過程中可能被說服也可能強化自身信念,不僅再次練習批判,也更是不容易被帶偏。
  3. 對議題沒有共鳴:缺乏查證動機,看到什麼便信什麼

以墮胎權益來說,就有不同的聲音:

  1. 尊重生命: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和權力去剝奪任何的生命
  2. 女性立場:女性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3. 伴侶權益,女性不能單方面做主孩子的生存與否,漠視伴侶的意願
  4. 兒福權利:擔心若母親沒有能力承擔養育孩童的環境和經濟,那又何苦讓小朋友生出來遭罪?

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價值偏好,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在意的族群不同罷了。對於站在不同價值觀或族群的雙方來說,也很難達成共識,因為基點就大不相同。

價值觀也和生命經歷有關聯。舉例來說,甲生長在一個把暴力當成教育手段的家庭,父母時常對他拳腳相向,甚至在他向父母求救時,也時常忽略他的感受;乙生長在一個兄友弟恭、父母實施愛的教育,非常重視言教和身教,一定會以身作則,家人之間沒有祕密,常常分享心事也可以自在的發表自己的聲音。

當甲、乙兩個人在討論「是否該孝順父母的問題時」,大概也不難想像雙方可能很難達成共識。

敵對媒體效應(Hostile Media Effect)

地球上有一個特殊的位置——無論朝哪個方向走,皆是向南。東南西北只是相對的方位,沒有絕對的方向。同樣,人們的立場也是如此。在你左側的,無論距離遠近,依舊是左側;在你右側的,亦然如此。

這種視角上的相對性,與「敵對媒體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觀看新聞或接收資訊時,往往會帶著既有的立場與信念,導致對同一則報導的解讀出現偏差。若媒體的論述與我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甚至只是試圖呈現平衡的資訊,都可能被視為「偏頗」或「敵對」,仿佛它總是在「對立面」

這種心理機制讓不同立場的人即使面對相同的事實,也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進而強化彼此的偏見與對立。當我們發現自己認為某則報導「明顯帶有偏見」,或是覺得某個媒體「總是站在對立面」,也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是媒體的問題,還是我們自身的立場讓我們如此感受?

敵對媒體效應提醒我們,資訊的解讀往往不是單純的「客觀真相」,而是受我們的價值觀、經驗與認知框架影響。與其讓自己困在對立的框架裡,不如試著換個角度,理解為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讓討論回歸真正的交流,而非單純的對抗。

raw-image

推薦一位格友的內容,他把敵對媒體效應解釋的很清楚:閱讀筆記|戰勝思考騙局

文學四要素

在討論文學作品時,我們不會僅關注作者與文本本身,而是會探討讀者如何解讀文本,以及背後更廣闊的世界如何影響這兩者的互動。

文學四要素

文學四要素

  • 文本:是作者世界觀的投射,它承載著當下的思想與價值。然而,讀者的世界觀也同樣影響著對作品的詮釋——我們並非單純地接收文本,而是會透過自身的經驗與認知去理解它。
  • 作者:價值觀決定了文本如何表述,哪些觀點被突顯,哪些被隱藏或忽略。與此同時,世界 也在影響著作者——社會氛圍、歷史脈絡、文化背景都可能塑造他的思想與心理狀態。這樣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創作端,也發生在閱讀端。讀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文化、集體心理,同樣決定了文本會以何種方式被理解和詮釋。
  • 世界:大環境可能影響作者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和思考;讀者閱讀時的整體社會心理、社會文化,也決定著如何看待文本
  • 讀者: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我們在文本中尋找符合自身疑問的答案,投射個人的經驗,甚至重構文本的意義。這種主觀性,也可能讓我們帶著特定立場去解讀資訊。

當我們談論媒體的偏見,往往聚焦於記者或編輯的立場,卻忽略了讀者自身的影響力。媒體報導的「客觀性」與否,並不僅取決於新聞的撰寫方式,還取決於我們如何閱讀它。帶有預設立場的讀者,可能會在留言區為媒體貼上「有罪」或「無罪」的標籤,視角的偏差讓原本的報導被重新框架,成為自身世界觀的映照。

新聞的傳播,解讀從來不是單向的輸入,而是一場多方參與的對話。我們能否真正理解一則訊息,往往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承認——我們的視角,也只是一種可能性,而非唯一的真相。

Sharon|數位素養

Sharon|數位素養

有感於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懵懂和不安,希望有個地方可以互相交流資訊和鼓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抖音難民(Tiktok Refugee)流向小紅書的新聞? 雖然我沒用過小紅書,但對它的印象是一個知性和溫馨的社群。個人是覺得抖音使用者流向小紅書是滿可惜的。 但,這個趨勢也讓我發現兩個很意外的點。 一、隱私並不是美國用戶首要關心的 根據端傳媒的報導,一位難民在完全沒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抖音難民(Tiktok Refugee)流向小紅書的新聞? 雖然我沒用過小紅書,但對它的印象是一個知性和溫馨的社群。個人是覺得抖音使用者流向小紅書是滿可惜的。 但,這個趨勢也讓我發現兩個很意外的點。 一、隱私並不是美國用戶首要關心的 根據端傳媒的報導,一位難民在完全沒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現代社交媒體使用者經常會被大量抄書仔的內容淹沒, 這些內容雖然精簡,但缺乏真實經驗和深度, 往往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幫助你識別和避免這些劣質資訊的三個心態。 ▋心態1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這些內容的來源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權威核心觀念和個人能否識別並抵抗意圖操弄的策略,包括了頭銜、衣著和身分標識。文章建議讀者自我反省並思考權威的真正專業性和誠實度。此外,文章提供了成為權威和適當穿著以獲得信任力的建議。結語指出盲目服從權威可能導致危險,並呼籲讀者要自我思考以避免此情況。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近期假新聞和新聞媒體自由議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大眾關注,媒體新聞議題管理上的隱形控制與新聞室社會控制也受到討論。文章指出在社會大眾覺醒媒體識讀並抨擊假新聞假議題的同時,也應該覺察媒體工作者是否能依其自由意志和所掌握的權力程度去篩選議題。文章討論基層新聞媒體工作者是否落入「假自由真控制」的不堪處境。
Thumbnail
推薦給所有人的一本書,假消息、假新聞可以說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假消息對我們的影響才能讓自己不落入假消息的陷阱裡。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現代社交媒體使用者經常會被大量抄書仔的內容淹沒, 這些內容雖然精簡,但缺乏真實經驗和深度, 往往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幫助你識別和避免這些劣質資訊的三個心態。 ▋心態1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面對網路上的各種資訊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這些內容的來源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權威核心觀念和個人能否識別並抵抗意圖操弄的策略,包括了頭銜、衣著和身分標識。文章建議讀者自我反省並思考權威的真正專業性和誠實度。此外,文章提供了成為權威和適當穿著以獲得信任力的建議。結語指出盲目服從權威可能導致危險,並呼籲讀者要自我思考以避免此情況。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近期假新聞和新聞媒體自由議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大眾關注,媒體新聞議題管理上的隱形控制與新聞室社會控制也受到討論。文章指出在社會大眾覺醒媒體識讀並抨擊假新聞假議題的同時,也應該覺察媒體工作者是否能依其自由意志和所掌握的權力程度去篩選議題。文章討論基層新聞媒體工作者是否落入「假自由真控制」的不堪處境。
Thumbnail
推薦給所有人的一本書,假消息、假新聞可以說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假消息對我們的影響才能讓自己不落入假消息的陷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