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戰勝思考騙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書籍資訊

書名:戰勝思考騙局(原文:認知バイアス事典)

作者:情報文化研究所(米田紘康、竹村祐亮、石井慶子)

出版:東販出版


筆記

「世界很複雜,再怎麼努力地正確進行實驗,仍無法摒棄模糊不清的要素。因此想要觀察某個現象的慾望太強時,人就會去相信個人想相信的事物。」

本書是由日本情報文化研究所(1996年成立)的三位研究員撰寫,透過行為經濟學、統計學、與資訊科學三大領域介紹共六十種認知偏誤。尤其在資訊科學的領域更能看到與多科技與教育提升下仍持續存在或加深的認知偏誤。

大臭鼠效應(Woozle Effect)

大臭鼠效應指的是當非事實的資訊被多次引用就被社會當成事實的現象。想了解命名來源可以自己看書(跟小熊維尼有關)。最著名的案例就是1980年關於醫療麻藥不易成癮的論文。論文當時只有提到於醫院內部使用的情形,後續卻是文章被多次引用並被曲解為「在家使用麻藥無成癮性」、「大量開立麻藥無風險」、甚至還有延伸為「其他藥物也無成癮性」等現象。最後造成結果便是社會成癮問題。

由於現代社會大家都能發表評論,也能透過網路更容易被看見,作者認為大臭鼠效應越演越烈。就算教育提升,還是可能讓更多人陷入以為被多次引用就是事實的誤區(畢竟有多少人真的會去把引用文章給看完)。書中提到閱讀書籍時,不如把內容當成是作者的看法,而非「事實」來理解,恐怕是避免自己陷入大臭鼠效應的做法。

第三人效應(Third-Person Effect)

第三人效應指的是自己接受到大內宣大外宣或有害資訊時,相信別人比起自己更容易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認為他人比自己更沒有判斷能力。舉例來說,部分國家把《蠟筆小新》裸露的「低俗」畫面刪除、或是把《航海王》裡香煙換成棒棒糖。雖說動畫管制是為了不要「教壞孩子」,但作者也質疑打造健康社會是否有需要這樣的管制。

作者認為媒體的影響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在民主國家批評政府是家常便飯,但政權比較沒那麼容易動搖(我想這裡指的應該是民主的制衡機制)。或像是選舉期間不管公布多少民調其實還是很難影響選民的最終投票意向。反觀獨裁政府害怕不限制言論就會影響人民對社會的想法,並時時刻刻想透過各種宣傳影響人民。書中總結越是對他人有優越感,就越容易受到第三人效應的影響,就像獨裁領導人一樣。

敵意媒體效應(Hostile Media Efect)

敵意媒體效應則是指對於相對中立的報導,卻覺得很偏頗的認知偏誤。書中提到一項1985年以黎巴嫩內戰爲背景做的實驗。實驗內容為讓兩派(親以色列與親阿拉伯)觀看一篇「較爲中立」的報導,兩方人馬都覺得報導偏向另一方。因為人會用自己的框架去理解事情,即便同一件事聽在不同人耳裡都會有不同理解。

敵意媒體效應會助長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作者呼籲其實許多媒體都有受到管制,也比我們想的更中立。但因為報導的是人,所以一定都會帶有一點自己的主觀意識。如果第三人效應與敵意媒體效應同時發生,蔑視媒體的風氣也會繼續增長。作者擔憂隨之而來的媒體管制則可能造成社會分裂以及獨裁政權控制媒體。在觀看媒體的同時,也要小心不要低估或是高估媒體的影響力。

心得

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入門書,每個概念都用同樣篇幅介紹,也有許多活潑的圖解。我覺得對於現在似乎各國都感覺社會撕裂嚴重的時代,好像每個認知偏誤都有中槍的感覺。不過作者是日本人,所以我個人覺得對於敵意媒體效應的提醒不見得符合台灣或他國(管制不同)。外加現在或許也應該將社群媒體納入考量,畢竟許多人接收新聞的方式已不再是傳統媒介,而是有演算法的被動式接收。但我也提醒自己,會不會真的是少數極端聲音容易被放大,其實大多數人還是中間溫和派,也對其他人多一點信心。

書中作者並沒有在批評認知偏誤,反而跟《思考101》一樣只是帶我們認識到這些生而為人一定會有的認知偏誤,並提醒大眾在什麼情況下容易陷入這些思考誤區或是被利用而影響決策。雖然是一本以數據支持的書,但我很喜歡作者最後一章帶進了哲學,並說到人終究無法處於無偏誤的狀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近期也在想,台灣民主退化算不算大臭鼠效應?所謂三人成虎,當越來越多人這麼說,就會有越來越多人這麼認為。 根據自由之家的評論,全世界都有民主退化的趨勢,但他們認為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兩極化而不是民主退化。
哭追肉泥K.Z.-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2
Sharon|數位素養 謝謝分享。台灣民主的確還很年輕,我個人覺得民主進程不會是直線型「進步」,但大方向來說或許還是前進。如果引用對象是學者那就很多人會這麼深信。就像美國現階段或許左右派對於美國民主究竟是進步或退步應該分歧點滿大的,或許各方都是被大臭鼠效應影響,但我其實也不覺得美國民主有倒退,反而是兩極化較重。
avatar-img
獨旅 | 讀旅
17會員
36內容數
🧳分享一些獨旅攻略 📖也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偶爾聊聊美國社工界和助人產業
獨旅 | 讀旅的其他內容
2025/04/15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Thumbnail
2025/04/15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Thumbnail
2025/03/24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2025/03/24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2025/02/22
作者為日本文學教授,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讀書來增進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跟培養專注力。網路上碎片化的資訊無法讓人有深度更無法讓人有深度或知識有效化,而作者介紹的一些方法則能幫助我們過讀書增進對於知識的理解力與深度。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
Thumbnail
2025/02/22
作者為日本文學教授,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讀書來增進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跟培養專注力。網路上碎片化的資訊無法讓人有深度更無法讓人有深度或知識有效化,而作者介紹的一些方法則能幫助我們過讀書增進對於知識的理解力與深度。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名:戰勝思考騙局(原文:認知バイアス事典) 作者:情報文化研究所(米田紘康、竹村祐亮、石井慶子) 出版:東販出版 筆記 「世界很複雜,再怎麼努力地正確進行實驗,仍無法摒棄模糊不清的要素。因此想要觀察某個現象的慾望太強時,人就會去相信個人想相信的事物。」 本書是由日本情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名:戰勝思考騙局(原文:認知バイアス事典) 作者:情報文化研究所(米田紘康、竹村祐亮、石井慶子) 出版:東販出版 筆記 「世界很複雜,再怎麼努力地正確進行實驗,仍無法摒棄模糊不清的要素。因此想要觀察某個現象的慾望太強時,人就會去相信個人想相信的事物。」 本書是由日本情
Thumbnail
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然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然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跳脫「假清晰」認知,從灰色地帶覺察真相、做出最佳決策
Thumbnail
跳脫「假清晰」認知,從灰色地帶覺察真相、做出最佳決策
Thumbnail
遠看是人類展現良善的編年演化史,近看則會發現乃作者逆著學術界的風頭,在主流立論中逆行的堅定著作。
Thumbnail
遠看是人類展現良善的編年演化史,近看則會發現乃作者逆著學術界的風頭,在主流立論中逆行的堅定著作。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同樣的資訊內容,支持不同陣營的讀者、被設定的媒體屬性、轉發訊息的人是否屬於「同一邊」,都會影響讀者對資訊內容的評價與接受程度。但基於兩黨政治攻伐引發的敵意,在強調國家認同時就有可能削弱。這些有趣的發現,政治圈的高手當然早就知道,但我們還是需要藉由研究來檢視。
Thumbnail
同樣的資訊內容,支持不同陣營的讀者、被設定的媒體屬性、轉發訊息的人是否屬於「同一邊」,都會影響讀者對資訊內容的評價與接受程度。但基於兩黨政治攻伐引發的敵意,在強調國家認同時就有可能削弱。這些有趣的發現,政治圈的高手當然早就知道,但我們還是需要藉由研究來檢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