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職場的所見所聞:內部調遷竟然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會在Substack上分享更多關於北美職場上的所見所聞,有興趣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

入職兩個月時我的小組有位資深同事跟我們說他要內部調遷,到另一家分公司工作,說罷兩星期後他就已經調到那邊了。

幾經詢問後才知道原來他調到的小組所有人本來都是我們小組的,我心裏不禁浮起許多問號:

  1. 北美職場內部調遷是這麼平常的嗎?
  2. 內部調遷的通知期這麼短的嗎?
  3. 這種內部調遷又沒有工資調整究竟有什麼誘因令他作出這樣的決定呢?

做了半年多開始認識較多公司裏的人後,發現最少一半在這公司工作超過5年的都經歷過內部調遷,這對他們來說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在他們眼中,內部調遷有利自己從不同角度了解公司運作,亦可以從不同部門的同事合作擴闊人脈,對個人成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我在職場上不算老手,但我總算在香港職場打滾了7年,還是頭一次親耳從同事口中聽到這說辭,所以想花點時間記錄自己對內部調遷的想法,說不定將來的自己會走同樣的路?


香港身邊一位嘗試過內部調遷的同事

根據我的經驗,內部調遷在香港似乎不是件常見的事,尤其申請調遷的人是從事初級職位的時候。

我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有位技術支援部門的女同事在公司工作了一年,她沒寫程式的經驗但對軟體開發有興趣,所以她在某次公司活動時向我部門老闆表示想申靖內部調遷。老闆問過我們意見,基於她的熱誠、對公司產品的熟悉,我們都歡迎她的加入,於是便通知她這邊開了綠燈。

但問題來了,內部調遷不只是說新部門接受就可以,還要舊部門的肯首才能完事。然而,技術支援部門的老闆並不是位隨和的人(至少在一眾工程師眼中),一星期總會聽到他在辦公室放聲罵人,所以覺得事情並不會那麼順暢。

不出所料,她的申請被駁回,原因是她老闆認為這是撬牆腳(挖角)的行為,一位技術人員做得好好的怎會無緣無故突然對軟體開發有興趣,而且創先例的話說不定人人都會當他部門是踏腳石,是進入開發部門的捷徑。

對於她老闆的想法我不予置評。而她,在一星期後申請辭職。聽說她在另一家初創公司當了一年的初級軟體工程師,之後再向我部門的職缺投履歷經面試考進來,正式成為我部門的軟體工程師。


在加拿大工作了一段時間,我慢慢發現到兩地管理模式上的差別:

香港多數管理層都視員工為資源,而管理層的職責就是利用手上的資源去達成部門的業績目標。例如以前我在接案公司工作時,管理層把一個價值近千萬的重塑品牌專案交到我的小組跟另一前端開發小組負責。當時我的小組有4位全職工程師加2位實習生,我毫無疑問地把任務安排給最信任而且效率最高的幾位成員負責,而剩下的則接手他們現時手上沒那麼重要的工作。

站在管理者角度來看,這是最大化地利用資源的安排,精英負責重要任務,其餘的負責次要任務,小組自然有更大機會在關鍵專案上取得好成績。但相反站在小組成員角度來看,尤其是不屬於精英那批,由於他們能力較為遜色,不獲安排重要任務變相令他們少了發揮的機會,久而久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當然,我可以說這是他們的責任,誰叫他們連小事都做不好,他們表現好自然就會考慮給予他們更多機會,機會當然是留給有準備和表現好的員工。

管理層視員工為資源,我一直以為這是職場常態。


然而,加入北美職場後發現我老闆(簡稱A)管理員工的模式跟我以往見過的並不一樣。相比起管理者,他更像一位導師(Mentor)。他不會把任務直接指派到某個人上,會讓我們在完成手上任務後自己選擇看板(Kanban Board)上的新任務;他不會自稱為某個專案的負責人,但會協助我們去完成專案的工作,再把功勞歸於主要負責的同事;他在1:1時不會說他希望我做什麼,而是問我想做什麼再看他能怎樣提供幫助。

不過有些時候要使用權力時還是會適當使用。幾個星期前有一項工作要我們其中一位成員調到另一部門最少一個星期,跟他們合作完成新專案。A得知後先問我們有誰想要自薦,有位新同事表示有興趣,然而當A決定先給我們2天考慮再下定論時,我就知道那位新同事未必是他心目中的人選。2天後開會,A表示他心目中有位人選較為適合,他熟悉公司的運作,而且在合作時需要到的知識範疇有經驗,所以便在會議中點名那位同事。我不肯定新同事有沒有不滿,但我感覺到A是在跟我們討論,而不是強行利用身份、權力去使我們屈服。


北美職場見證過的三次內部調遷

或許是管理模式的不同,內部調遷在北美職場(至少我公司是這樣)頗為常見。以下是我認識其中三位同事的調遷故事。

K是小組的一位資深工程師,在我入職2個月時他通知我們說他準備要調遷到分公司工作。他說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在同一地方待了快8年的時間,覺得自己應該嘗試轉換一下環境。不是小組沒有有趣的專案,不是跟同事鬧翻,不是看不到工作前景,只是想轉換環境,就像待在家久了想要到外面透透氣一樣。而為什麼通知主管兩星期後就能調職?因為調職不算作離職,不像離職那樣需要幾個月通知,只要跟舊部門和新部門協調好就可以。

G是翻譯部門的主管,幾個月前我所在的部門招聘工程師,她跟我主管(A)表示她有興趣申請,讓A考慮考慮。A跟我們簡單介紹G,得到我們同意後就安排面試。面試時G在技術環節表現欠佳,於是我們決定給她功課,如果功課表現良好則可安排入職。過大概一星期後收到她的通知說有另一個部門已經聘請了她,同樣是軟體工程師。我記得面試時問過她為什麼決定由主管級別“降”到工程師的職位,她表示她看好工程師的前景,想轉換跑道重新開始,算是因為個人目標的改變而調遷。

最後一位我稱為E,她是另一個小組的軟體工程師,因一次工作上的合作而認識她。她在公司已經有快10年時間,途中調職過幾次,一開始是前端小組,後來調到後端小組,我認識她時她在雲端服務小組。她說希望在公司長久發展,在不同部門工作有助自己從多角度了解公司業務和產品,待在同一部門多年或許能使自己專精某一範疇,但缺乏全面理解對以管理層或更高層級為目標的她沒幫助。


我記得剛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做了3年時跟爸爸的一段對話,

爸爸:你在公司待了3年你覺得你夠了解公司的產品嗎?

我:差不多了,至少我部門負責的都了解得八八九九,其他部門的不太清楚,通常是有合作時才有機會接觸他們的項目。

爸爸:你要不要考慮調到其他部門試試看?你前3年負責開發,或許可以試試調到銷售部門,將來如果你想創業當老闆的話,這經驗對你非常有幫助。

那時候的我當然是拒絕了,我就是因為害怕跟客戶打交道所以大學才選讀電腦科學,現在跑過去當銷售那不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現在回想起爸爸的提議,如果銷售部門願意接受的話,說不定那是我職涯的轉折點。當時的我有技術知識,經常有跟專案部門合作所以對專案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銷售技巧的話,說不定現時的我已經具備開創公司所需的技能。

雖然我沒後悔,但如果當初選擇嘗試的話也許會很有趣。


近幾個月跟主管1:1時他經常問我對自己的職涯有什麼想法,以前的我都是主管想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團隊缺什麼我就學什麼;現在要我自己尋找職場上的目標,還真是一時三刻找不到答案。

親眼見證過幾次內部調遷及明白他們的動機後,開始覺得這並不是件壞事,也許將來自己也會走上同一條路?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eit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在加拿大公司工作時10%時間制度的經歷。10%時間讓開發團隊能夠專注於個人及團隊的發展,促進創新及靈活性。我將介紹10%時間的措施、我的使用方式,以及這一制度在公司所帶來的益處。這是一個值得企業重視的策略,能夠激發創意思維並促進產品的成長。
當初由香港來到加拿大找軟體工程師工作時,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這邊的面試問什麼、面試的模式、面試官期望在應徵者身上看到什麼… 我整合了一條為準備軟體工程師面試的資源清單,亦附上一些有助學習和面試準備的工具,希望對各位正在努力找工作的朋友有幫助。
這篇文章是我作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在網上寫作一年後的反思。從毫無寫作經驗到開始探索寫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學習。在這一年裡,我嘗試了不同的題材,並探討了寫作如何成為我的副業。透過堅持與嘗試,我希望能夠啟發那些想要開始寫作的人,給予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在加拿大公司工作時10%時間制度的經歷。10%時間讓開發團隊能夠專注於個人及團隊的發展,促進創新及靈活性。我將介紹10%時間的措施、我的使用方式,以及這一制度在公司所帶來的益處。這是一個值得企業重視的策略,能夠激發創意思維並促進產品的成長。
當初由香港來到加拿大找軟體工程師工作時,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這邊的面試問什麼、面試的模式、面試官期望在應徵者身上看到什麼… 我整合了一條為準備軟體工程師面試的資源清單,亦附上一些有助學習和面試準備的工具,希望對各位正在努力找工作的朋友有幫助。
這篇文章是我作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在網上寫作一年後的反思。從毫無寫作經驗到開始探索寫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學習。在這一年裡,我嘗試了不同的題材,並探討了寫作如何成為我的副業。透過堅持與嘗試,我希望能夠啟發那些想要開始寫作的人,給予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同事兩天前發了這個IG的連結給我~很明確地寫了離職前的幾個徵兆,在食品展後,幾個同事被公司的政策搞得很不滿,大家其實私下都有轉換跑道的念頭,所以有時候我們講話真的變得比較有勇氣了! 先前和總經理每周的會議,原本都有業務主管在,有一次趁著業務主管外出,我們直接和總經理匯報,就比較肆無忌憚的提很多細節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好幾天沒上來了,寫個文,刷個存在感~
Thumbnail
接受新工作適應、面對職場角色及責任,以正義、職務、負責任為重點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Thumbnail
又到了在職場上離別的季節,同事開始紛紛離職,你是否也想離職呢?利用檢核表一起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離職吧!
Thumbnail
同事兩天前發了這個IG的連結給我~很明確地寫了離職前的幾個徵兆,在食品展後,幾個同事被公司的政策搞得很不滿,大家其實私下都有轉換跑道的念頭,所以有時候我們講話真的變得比較有勇氣了! 先前和總經理每周的會議,原本都有業務主管在,有一次趁著業務主管外出,我們直接和總經理匯報,就比較肆無忌憚的提很多細節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好幾天沒上來了,寫個文,刷個存在感~
Thumbnail
接受新工作適應、面對職場角色及責任,以正義、職務、負責任為重點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Thumbnail
又到了在職場上離別的季節,同事開始紛紛離職,你是否也想離職呢?利用檢核表一起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離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