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編譯》2025/02/07
一場無聲的職場革命正在進行
近來美國媒體在觀察美國企業的日常運作時,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早上八九點,員工陸續進辦公室,打卡、倒杯咖啡、與同事寒暄幾句,開個晨會,然後……......
午後時分,辦公室卻逐漸空蕩蕩,許多人的座位上只有一杯已經涼透的咖啡和一台進入休眠模式的筆電。
他們去哪了?答案是:回家繼續工作,或者根本沒再工作。這種現象被稱為「咖啡打卡」(Coffee Badging),本質上是員工對於企業強制回辦公室政策的一種「軟性抵抗」。
這個現象與疫情期間興起的「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透露出一個核心訊息:員工對於傳統工作模式的不滿,正在透過非對抗性的方式表達出來。
但這個趨勢的背後,不只是員工的選擇,而是整個美國就業市場的深層變動。
過去幾年,員工處於強勢地位,企業為了留住人才,紛紛提供彈性工作模式;然而,隨著經濟環境變化、裁員潮來襲,現在的局勢正在發生根本性的逆轉——雇主重新掌握話語權,員工的選擇變少,工作模式的「彈性時代」是否已經來到盡頭?
咖啡打卡的崛起:員工的隱形抗議
「咖啡打卡」的出現,其實是一種職場文化的微妙進化。員工並未明目張膽地拒絕回辦公室,但他們選擇以一種「象徵性出席」的方式回應公司的政策——打卡上班,象徵性地出現,但不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辦公室。
根據職場研究專家謝爾曼(Sherman)的觀察,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低強度的職場反抗」:
「員工對於企業取消遠端工作感到不滿,但又不想冒著失業的風險,所以他們選擇『咖啡打卡』,只是在辦公室短暫現身,然後回家繼續工作,或者根本沒有再工作。」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偽回歸辦公室(Fake RTO, Return-to-Office)」的模式——員工符合公司政策的表面要求,但內心仍然堅持自己的工作方式。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企業推動RTO(Return-to-Office, 重返辦公室)政策後,生產力並未出現顯著提升。因為這些員工並沒有真正認同公司的決策,他們只是表面上配合,實際上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
員工為什麼抗拒回辦公室?
在疫情期間,許多白領員工已經適應了遠端工作(Remote Work)或混合辦公(Hybrid Work)的模式。他們發現:
- 通勤時間大幅減少,一天至少能省下1-2小時;
- 工作效率提升,沒有辦公室干擾,能更專心完成任務;
- 工作與生活更平衡,可以照顧家人、安排個人時間;
- 生產力並未下降,甚至某些產業(如科技業)的員工在家工作的表現比在辦公室更好。
然而,企業並不這麼看。從雇主的角度來說,他們認為:
- 遠端工作讓企業對員工「失去掌控」,難以監督工作進度;
- 團隊協作與企業文化受到影響;
- 許多老闆「純粹覺得員工應該回來」,即使沒有確切證據顯示生產力下降。
於是,當企業推動RTO政策時,員工與雇主的矛盾便產生了。
雇主 vs. 員工:職場權力的逆轉
這一波「咖啡打卡」的崛起,反映的不只是員工的個別選擇,而是職場權力結構的重大變化。
#2020-2022:員工市場時代
在疫情初期,企業為了適應遠端工作,紛紛導入各種數位工具(Zoom、Slack、Trello),甚至提供彈性福利來吸引和留住人才。當時的市場特徵是:
- 大規模裁員,導致人才短缺,企業為了留住員工而不敢強制回辦公室;
- 遠端工作成為標準,許多科技公司甚至宣布「永久遠端」政策;
- 求職者擁有優勢,因為市場上工作機會多,員工可以選擇更好的條件。
#2023-2024:雇主市場回歸
但到了2023年,隨著經濟開始降溫,企業開始調整策略:
- 裁員潮來襲,許多科技公司、大型企業開始縮編;
- 遠端工作政策縮減,包括Google、Meta、Amazon等科技巨頭,都開始要求員工回辦公室;
- 企業重掌權力,因為市場競爭變得激烈,員工的選擇減少,談判能力下降。
美國職涯顧問吉爾(Gill)分析:
「兩年前,雇主非常害怕失去員工,因為當時市場上找不到合適人才。但現在,雇主掌握了主導權,他們可以說:『我們給過你遠端工作的機會,現在是我們的時間。』如果員工不滿,就得去找別的工作。」
換句話說,職場的天平已經傾向企業這一端。過去,員工可以用「安靜辭職」來降低投入,但現在他們甚至無法輕易跳槽,只能選擇「咖啡打卡」這種微妙的方式來應對變化。
未來的辦公室模式:折衷方案是否可行?
咖啡打卡的興起,暴露了一個關鍵問題:員工與企業的期待已經不同步。但這並不意味著「遠端工作」將完全消失,而是說市場正在進行「再平衡」。
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
- 混合辦公(Hybrid Work)成為主流——企業仍然會要求員工回辦公室,但可能允許部分遠端工作,如「一週三天辦公室、兩天遠端」。
- 彈性工時(Flexible Hours)取代遠端辦公——如果企業不願意讓員工在家工作,那麼更有可能的妥協方案是允許員工在不同時段進辦公室。
- 結果導向管理(Outcome-Based Management)興起——企業可能會轉向「不管你在哪裡,只要交出成果」的績效管理模式,而非純粹關心員工是否待在辦公室。
最終,這場員工與雇主之間的權力拉鋸戰,將決定未來工作的樣貌。但可以確定的是,「回辦公室」不會是一個單純的選擇,而是一場持續的博弈。
#撰寫:盧世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