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10-從小缺乏安全感,讓我學會了「不要太依賴別人」

林思齊-avatar-img
發佈於恆星計畫🪐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個人成長經歷、心理學觀點,以及與許多讀者的對話

🔹 成長經驗與自我覺察

在過去的軍旅生涯與人際關係中,我發現自己有強烈的迴避型依戀傾向——習慣獨立、不輕易依賴、不擅長表達情感,甚至在關係裡容易退縮。這種模式,並非天生,而是從童年環境累積而來。寫這篇文章,是一次自我整理,也是對那些同樣有類似經驗的人的共鳴邀請。

🔹 心理學啟發

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依戀理論」,發現迴避型人格並不是冷漠,而是害怕受傷。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模式,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關係裡找到平衡,讓自己學會「健康地親近他人」,而不是把獨立當作防禦機制。

🔹 與讀者的交流

這篇文章的靈感,也來自於讀者的提問與回饋。許多人在感情裡,遇到過迴避型的人,卻不知道如何靠近他們;也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是那個總是退縮的人,卻不知道該如何突破自己。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雙方都能更理解——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很小心、很慢,需要時間去適應真正的親密。

這篇文章,是獻給過去的自己,也是獻給那些仍在學習「如何愛與被愛」的人。希望它能讓你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那些在愛裡習慣防備的人。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為什麼你總是不願意靠近?」

「為什麼你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在乎?」

這些問題,我曾經被問過很多次。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笑笑地回答:「我就是比較獨立啊。」

但事實上,獨立並不是我的選擇,

而是我的「保命機制」。

從小缺乏安全感,讓我學會了「不要太依賴別人」,因為依賴,意味著有一天可能會被拋棄。

🔹 1. 我的童年,讓我對「安全感」這件事充滿懷疑

我成長在一個充滿爭吵與動盪的家庭

父母的關係時好時壞,

家裡的經濟狀況也經歷過從高峰到低谷的劇變。

這種「不確定感」,從小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 我見過父母因為錢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冷戰數個星期。

✔ 我曾經覺得家是溫暖的,卻又在下一秒見證家道中落的無力感。

✔ 我渴望一個穩定的環境,但我卻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家裡變得更好。

於是,我開始習慣性地「抽離」,習慣性地不投入情感。

因為我明白,當你投入得越多,失去時就會越痛。


我開始用「冷漠」來武裝自己,

我告訴自己:「不要對任何人產生依賴,這樣就不會受傷。」

因為我害怕,一旦我對一個人產生依賴,

那麼當他選擇離開時,我會承受不起那種痛苦。

🔹 2. 這種習慣,讓我變成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長大後,我變得非常以自我為中心

這不是因為我自私,而是因為這樣的模式,

能讓我在關係裡不會感到太不安。

✔ 我習慣自己做決定,不太願意讓別人影響我的選擇。

✔ 我習慣在人際關係裡保持距離,因為靠太近會讓我覺得沒有掌控權。

✔ 我在愛情裡,習慣讓對方愛得比我多一點,這樣我就不會受傷得太重。

這些習慣,讓我的感情總是談得很辛苦。


每當對方想要更靠近,

想要知道更多關於我的內心世界時,

我就會下意識地築起一道牆,因為「讓人看見自己」是一件危險的事。

🔹 3. 直到我遇見了她,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安全感」

我一直以為,「不依賴別人,才能讓自己更強大。」

但這個想法,直到我遇見現在的老婆,才真正開始動搖。


她不像我的前幾任一樣,

會因為我的冷漠而逼我表態,

也不會因為我的退縮而指責我不夠愛她。


她只是穩穩地站在那裡,給我時間,讓我自己決定要不要靠近。

✔ 當我變得冷淡時,她沒有責怪,而是溫柔地告訴我:「我知道你需要空間,但我希望你能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 當我習慣性地逃避深度對話時,她沒有逼迫,而是等著我慢慢開口。

✔ 當我開始依賴她時,她沒有說「你終於學會愛了」,而是輕輕地說:「你本來就值得擁有這份安全感。」


她沒有試圖改變我,

但她讓我知道,愛,不一定是一種束縛,也可以是一種自由。

這讓我開始思考,

是不是「不依賴」,其實不是我真的想要的,

而只是我為了不受傷,而強迫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

🔹 4. 我才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有人願意接住你的不安」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自己扛下一切,

因為我覺得,「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我的內心,也沒有人會願意一直陪在我身邊。」

但現在的我,慢慢開始相信,

安全感,不是來自於「永遠不需要別人」,而是來自於「你知道即使你軟弱了,也會有人接住你。」


✔ 我學會了在愛裡表達自己的不安,而不是只選擇逃避。

✔ 我學會了適度地依賴,而不是把「獨立」當作自我保護的藉口。

✔ 我學會了信任,而不是總是懷疑別人會不會離開我。


這不是一夜之間改變的,

但當我願意讓自己慢慢嘗試時,

我發現,我的世界,真的變得不一樣了。

🔹 5. 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7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恆星計畫🪐、極光計畫🪢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42會員
236內容數
脆上累積超過 6,000 萬次閱讀、100 萬次互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親密,對許多人來說是幸福的象徵,卻對我而言是一種壓力。我並非不渴望愛,而是害怕過度靠近,最終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這種矛盾讓我在關係中進退兩難——既想愛,卻又害怕親密。如果你曾愛過一個總在拉扯中掙扎的人,或許這篇文章能讓你更理解,愛,並不只是靠近,而是學會安心地存在。
愛上一個忽冷忽熱的人,會讓你在不確定性中反覆拉扯。他愛你,卻又害怕靠近;你努力靠近,卻又換來他的退縮。這篇文章將解析迴避型人格的愛情模式,並提供三個關鍵問題,幫助你判斷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繼續。愛應該是讓人安心,而不是不斷試探。如果這段感情讓你遺失自己,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你的選擇。
對某些人來說,愛是甜蜜的;但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本能抗拒的拉扯。當你靠近,我感到壓力;當你想離開,我又害怕失去。我不是不愛,而是害怕愛帶來的期待與承諾,害怕自己給不起,害怕失去自由。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像我這樣的人,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理解,這不是不愛,而是我還沒學會如何安心地愛。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病態性人格者的冷血與操控,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造成的?研究顯示,他們的情感缺失,來自先天與後天的雙重影響——有些人天生缺乏同理心,有些則是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情感無用論」。但不論他們是否曾是受害者,當他開始傷害別人時,就已經成為加害者。你可以理解他的過去,但這不代表你必須忍受他的傷害。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病態性人格者的「冷靜」本質——這並非成熟理性,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缺陷。他們的大腦無法共鳴你的痛苦,情感記憶只是短暫的策略,關係的本質是「支配與控制」。當你崩潰,他卻冷漠旁觀,這不是無情,而是因為他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愛」。
親密,對許多人來說是幸福的象徵,卻對我而言是一種壓力。我並非不渴望愛,而是害怕過度靠近,最終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這種矛盾讓我在關係中進退兩難——既想愛,卻又害怕親密。如果你曾愛過一個總在拉扯中掙扎的人,或許這篇文章能讓你更理解,愛,並不只是靠近,而是學會安心地存在。
愛上一個忽冷忽熱的人,會讓你在不確定性中反覆拉扯。他愛你,卻又害怕靠近;你努力靠近,卻又換來他的退縮。這篇文章將解析迴避型人格的愛情模式,並提供三個關鍵問題,幫助你判斷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繼續。愛應該是讓人安心,而不是不斷試探。如果這段感情讓你遺失自己,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你的選擇。
對某些人來說,愛是甜蜜的;但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本能抗拒的拉扯。當你靠近,我感到壓力;當你想離開,我又害怕失去。我不是不愛,而是害怕愛帶來的期待與承諾,害怕自己給不起,害怕失去自由。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像我這樣的人,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理解,這不是不愛,而是我還沒學會如何安心地愛。
我不是不渴望愛,而是害怕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單身,對我來說,比戀愛更安全,因為這樣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而不必承擔愛帶來的責任與不安。如果你愛上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請別急著改變我,讓我知道,愛不是束縛,而是自由與陪伴。
病態性人格者的冷血與操控,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造成的?研究顯示,他們的情感缺失,來自先天與後天的雙重影響——有些人天生缺乏同理心,有些則是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情感無用論」。但不論他們是否曾是受害者,當他開始傷害別人時,就已經成為加害者。你可以理解他的過去,但這不代表你必須忍受他的傷害。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病態性人格者的「冷靜」本質——這並非成熟理性,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缺陷。他們的大腦無法共鳴你的痛苦,情感記憶只是短暫的策略,關係的本質是「支配與控制」。當你崩潰,他卻冷漠旁觀,這不是無情,而是因為他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愛」。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任何的外在歸屬,都無法使你感到安全與安心, 失去與自己的連結,你的不安才會升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感覺到有一種無法放鬆的感覺,微壓力?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有些時候 當依賴症找上門 你會想依賴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獨處, 是與自己相處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獨處,享受獨處, 你就能夠在獨處中看見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認識自己越深,越能夠支持自己,也越能夠支持他人,感受萬物一體的連結。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任何的外在歸屬,都無法使你感到安全與安心, 失去與自己的連結,你的不安才會升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感覺到有一種無法放鬆的感覺,微壓力?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有些時候 當依賴症找上門 你會想依賴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獨處, 是與自己相處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獨處,享受獨處, 你就能夠在獨處中看見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認識自己越深,越能夠支持自己,也越能夠支持他人,感受萬物一體的連結。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