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
個人成長經歷、心理學觀點,以及與許多讀者的對話
。
🔹
成長經驗與自我覺察
在過去的軍旅生涯與人際關係中,我發現自己有強烈的
迴避型依戀傾向
——習慣獨立、不輕易依賴、不擅長表達情感,甚至在關係裡容易退縮。這種模式,並非天生,而是從童年環境累積而來。寫這篇文章,是一次自我整理,也是對那些同樣有類似經驗的人的共鳴邀請。
🔹
心理學啟發
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依戀理論」,發現
迴避型人格並不是冷漠,而是害怕受傷
。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模式,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關係裡找到平衡,讓自己學會「健康地親近他人」,而不是把獨立當作防禦機制。
🔹
與讀者的交流
這篇文章的靈感,也來自於
讀者的提問與回饋
。許多人在感情裡,遇到過迴避型的人,卻不知道如何靠近他們;也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是那個總是退縮的人,卻不知道該如何突破自己。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雙方都能更理解——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很小心、很慢,需要時間去適應真正的親密。
這篇文章,是獻給過去的自己,也是獻給那些仍在學習「如何愛與被愛」的人。希望它能讓你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那些在愛裡習慣防備的人。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為什麼你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在乎?」
這些問題,我曾經被問過很多次。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笑笑地回答:「我就是比較獨立啊。」
但事實上,獨立並不是我的選擇,
而是我的「保命機制」。
從小缺乏安全感,讓我學會了「不要太依賴別人」,因為依賴,意味著有一天可能會被拋棄。
我成長在一個充滿爭吵與動盪的家庭,
父母的關係時好時壞,
家裡的經濟狀況也經歷過從高峰到低谷的劇變。
這種「不確定感」,從小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 我見過父母因為錢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冷戰數個星期。
✔ 我曾經覺得家是溫暖的,卻又在下一秒見證家道中落的無力感。
✔ 我渴望一個穩定的環境,但我卻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家裡變得更好。
於是,我開始習慣性地「抽離」,習慣性地不投入情感。
因為我明白,當你投入得越多,失去時就會越痛。
我開始用「冷漠」來武裝自己,
我告訴自己:「不要對任何人產生依賴,這樣就不會受傷。」
因為我害怕,一旦我對一個人產生依賴,
那麼當他選擇離開時,我會承受不起那種痛苦。
長大後,我變得非常以自我為中心。
這不是因為我自私,而是因為這樣的模式,
能讓我在關係裡不會感到太不安。
✔ 我習慣自己做決定,不太願意讓別人影響我的選擇。
✔ 我習慣在人際關係裡保持距離,因為靠太近會讓我覺得沒有掌控權。
✔ 我在愛情裡,習慣讓對方愛得比我多一點,這樣我就不會受傷得太重。
這些習慣,讓我的感情總是談得很辛苦。
每當對方想要更靠近,
想要知道更多關於我的內心世界時,
我就會下意識地築起一道牆,因為「讓人看見自己」是一件危險的事。
我一直以為,「不依賴別人,才能讓自己更強大。」
但這個想法,直到我遇見現在的老婆,才真正開始動搖。
她不像我的前幾任一樣,
會因為我的冷漠而逼我表態,
也不會因為我的退縮而指責我不夠愛她。
她只是穩穩地站在那裡,給我時間,讓我自己決定要不要靠近。
✔ 當我變得冷淡時,她沒有責怪,而是溫柔地告訴我:「我知道你需要空間,但我希望你能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 當我習慣性地逃避深度對話時,她沒有逼迫,而是等著我慢慢開口。
✔ 當我開始依賴她時,她沒有說「你終於學會愛了」,而是輕輕地說:「你本來就值得擁有這份安全感。」
她沒有試圖改變我,
但她讓我知道,愛,不一定是一種束縛,也可以是一種自由。
這讓我開始思考,
是不是「不依賴」,其實不是我真的想要的,
而只是我為了不受傷,而強迫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自己扛下一切,
因為我覺得,「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我的內心,也沒有人會願意一直陪在我身邊。」
但現在的我,慢慢開始相信,
安全感,不是來自於「永遠不需要別人」,而是來自於「你知道即使你軟弱了,也會有人接住你。」
✔ 我學會了在愛裡表達自己的不安,而不是只選擇逃避。
✔ 我學會了適度地依賴,而不是把「獨立」當作自我保護的藉口。
✔ 我學會了信任,而不是總是懷疑別人會不會離開我。
這不是一夜之間改變的,
但當我願意讓自己慢慢嘗試時,
我發現,我的世界,真的變得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