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10-從小缺乏安全感,讓我學會了「不要太依賴別人」

林思齊-avatar-img
發佈於極光🪢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個人成長經歷、心理學觀點,以及與許多讀者的對話

成長經驗與自我覺察

在過去的軍旅生涯與人際關係中,我發現自己有強烈的迴避型依戀傾向——習慣獨立、不輕易依賴、不擅長表達情感,甚至在關係裡容易退縮。這種模式,並非天生,而是從童年環境累積而來。寫這篇文章,是一次自我整理,也是對那些同樣有類似經驗的人的共鳴邀請。

心理學啟發

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依戀理論」,發現迴避型人格並不是冷漠,而是害怕受傷。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模式,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關係裡找到平衡,讓自己學會「健康地親近他人」,而不是把獨立當作防禦機制。

與讀者的交流

這篇文章的靈感,也來自於讀者的提問與回饋。許多人在感情裡,遇到過迴避型的人,卻不知道如何靠近他們;也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是那個總是退縮的人,卻不知道該如何突破自己。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雙方都能更理解——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很小心、很慢,需要時間去適應真正的親密。

這篇文章,是獻給過去的自己,也是獻給那些仍在學習「如何愛與被愛」的人。希望它能讓你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那些在愛裡習慣防備的人。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為什麼你總是不願意靠近?」

「為什麼你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在乎?」

這些問題,我曾經被問過很多次。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笑笑地回答:「我就是比較獨立啊。」

但事實上,獨立並不是我的選擇,

而是我的「保命機制」。

從小缺乏安全感,讓我學會了「不要太依賴別人」,因為依賴,意味著有一天可能會被拋棄。

🔹 1. 我的童年,讓我對「安全感」這件事充滿懷疑

我成長在一個充滿爭吵與動盪的家庭

父母的關係時好時壞,

家裡的經濟狀況也經歷過從高峰到低谷的劇變。

這種「不確定感」,從小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 我見過父母因為錢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冷戰數個星期。

✔ 我曾經覺得家是溫暖的,卻又在下一秒見證家道中落的無力感。

✔ 我渴望一個穩定的環境,但我卻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家裡變得更好。

於是,我開始習慣性地「抽離」,習慣性地不投入情感。

因為我明白,當你投入得越多,失去時就會越痛。


我開始用「冷漠」來武裝自己,

我告訴自己:「不要對任何人產生依賴,這樣就不會受傷。」

因為我害怕,一旦我對一個人產生依賴,

那麼當他選擇離開時,我會承受不起那種痛苦。

🔹 2. 這種習慣,讓我變成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長大後,我變得非常以自我為中心

這不是因為我自私,而是因為這樣的模式,

能讓我在關係裡不會感到太不安。

✔ 我習慣自己做決定,不太願意讓別人影響我的選擇。

✔ 我習慣在人際關係裡保持距離,因為靠太近會讓我覺得沒有掌控權。

✔ 我在愛情裡,習慣讓對方愛得比我多一點,這樣我就不會受傷得太重。

這些習慣,讓我的感情總是談得很辛苦。


每當對方想要更靠近,

想要知道更多關於我的內心世界時,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7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極光🪢、凌星🧠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語室
624會員
822內容數
全網累積超過20萬人追蹤、破億次觀看,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思›語室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06
給那些從不討愛,卻一直渴望被愛的人。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你只是努力學會不再逃,卻還在學習怎麼穩穩接住自己。願這一篇,讓你知道:愛,不必靠壓抑,也不必靠索求,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完整的你,全然的你。
2025/04/06
給那些從不討愛,卻一直渴望被愛的人。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你只是努力學會不再逃,卻還在學習怎麼穩穩接住自己。願這一篇,讓你知道:愛,不必靠壓抑,也不必靠索求,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完整的你,全然的你。
2025/02/27
曾經,我害怕靠近,以為「不投入就不會受傷」;我習慣退縮,認為愛是一場消耗。但後來我才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無法逃脫,而是即使可以離開,卻仍然選擇留下。 這篇文章,獻給曾經害怕愛、害怕被愛,卻仍渴望愛的人——願我們都能學會如何安心地待在愛裡。
2025/02/27
曾經,我害怕靠近,以為「不投入就不會受傷」;我習慣退縮,認為愛是一場消耗。但後來我才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無法逃脫,而是即使可以離開,卻仍然選擇留下。 這篇文章,獻給曾經害怕愛、害怕被愛,卻仍渴望愛的人——願我們都能學會如何安心地待在愛裡。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有些時候 當依賴症找上門 你會想依賴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Thumbnail
有些時候 當依賴症找上門 你會想依賴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Thumbnail
人終究是寂寞的,所以在你身邊的人請一定要是你喜歡的,也喜歡你的。表裡一致能夠減少內耗和自我批評,讓你活得真實、不需要委屈自己、討好的關係。害怕表達真實是因為沒有建立有效的表達。真實不代表冒犯和不禮貌,直接的回答也可以有溫柔的詮釋。
Thumbnail
人終究是寂寞的,所以在你身邊的人請一定要是你喜歡的,也喜歡你的。表裡一致能夠減少內耗和自我批評,讓你活得真實、不需要委屈自己、討好的關係。害怕表達真實是因為沒有建立有效的表達。真實不代表冒犯和不禮貌,直接的回答也可以有溫柔的詮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